曾庆群
子轩(化名)静静地趴在那里,下巴搁在书桌上;眼睛里的空洞,谁也猜不出是什么。
这孩子是怎么了?最近上课老是走神,到校不是主动拿出书本早读,而是不住地发呆!
我敲了敲他的书桌,他才回过神来。“怎不拿出书来早读?上课又老是走神,你到底是怎么了!”他回过神来,听出我的话语里的责备,马上从书本里搜出书本,摆出一副认真读书的样子。
冯子轩在班里担任语文小组长一职,语文数学成绩都颇为不错,英语稍差。这孩子机灵乖巧,长得也很可爱:皮肤白皙、发色偏黄,颇有点混血儿的感觉;柔柔淡淡的眉毛下,一双圆溜纯净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也颇为精致;最关键的是,笑起来还有两个深深的酒窝。老师和同学们私下都叫他“小天使”。
看他在我的“指点”下变得如此“听话”,我也便没再多想。不料,接下来的期中知识检测,冯子轩却给我交上了一份意外的答卷——答题错漏百出,关键是作文竟然空白!一篇写母亲的文章,他竟然完全空白!这成绩与平时语文处于中上的他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全班唯独他一个,我没发给卷子。我想他一定会来找我的,谁知道他竟无动于衷,继续在书桌上发着呆!这下我更怒火中烧——好你个小子,成绩到这般田地,你还无动于衷?下课之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把卷子硬生生塞给他。“你好好看看!你都考成啥样了?!”
谁知,他摊开试卷,看了看,又轻轻合上,眼睛变得更为黯淡,把脸转向别处,不再讲话了。“你就没有一点愧疚感?你给我说说,这回怎么考成这样?!”依然是一片安静。
打出去的招数,一次次被冷漠化解。
这孩子怎么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我知道,这样僵持下去不是办法,刚好上课铃声给了我一個台阶下——“你给我回去好好反省反省,我还要叫你来的!”
我又向数学和英语老师了解情况,果然不出所料地全军覆没。只是,这一切快得让我猝不及防。我又找来几个平时跟他玩得密的学生,了解他最近课下与同学沟通的情况。他们都表示最近跟他玩得比较少了,有时候玩着玩着他就走了或是莫名地生气,也不知道他怎么回事。
以前,子轩妈妈就跟我反映过他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不成是这个原因?我拨了他妈妈的电话,没接;转而拨给他爸。
我向子轩爸爸讲述了,子轩最近在学校上课老是发呆的情况,他爸只说他在家表现还挺乖的。但当我说他试卷的作文,子轩爸爸开始有些激动了。他说,他妈妈硬是要离婚,现在才弄得孩子这样。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我还是想了解这一切发生的因由,以更好地处理子轩的问题。
子轩爸爸原来是厨师,他妈妈是西饼店店长。前两年,因为西饼店的生意比较红火,子轩妈妈劝丈夫回来一起经营。可是,没想夫妻俩一起经营后,时常因为经营问题而发生矛盾。夫妻不齐心,西饼店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差了。子轩妈妈辞去了西饼店店长的职务,回老家湖南,开始新的生活……
这回真相大白了。我的心猛地一沉,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我回想起之前对子轩种种简单粗糙的教育方式。那个冷漠而粗暴的我,应该是他灰暗世界里的,又一层冰霜吧。如果当初我发现他上课走神、发呆,能以平和地倾听他的心声,能有机会去开导他,是不是会减轻父母离婚对他的伤害?如果当初我能及时跟他家长联系,引导他们妥善地处理离婚,以温和的方式让孩子更好地接受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不是他会更有能量面对未来?如果我不是过分地在乎成绩,而是能更为敏锐地发现、分析表象之下的种种因素,是不是能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变得更为高效、有爱?可是,没有如果。
我又一次把子轩叫到了办公室。这一回,他还是木然地站在那里。我把写好的纸条递给他——“你爸妈的情况,曾老师都知道了。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原谅我好吗?”他愣了一会,抬起头,微微皱着眉,眼泪就不住地掉下来。我用手握在他的肩头,轻声说:“不要怕,老师会陪着你一起面对,一切都会好的。”他越发抽泣得厉害,说不出话。我没有劝他不要哭,因为,这是这个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来积压的所有悲伤和委屈。哭出来,其实是件好事。
我觉得一定要跟子轩的家长沟通,做好心理上的弥补工作,不能让他带着这层阴影生活。
等子轩稍微平静下来,我开始和他分析,“爸爸妈妈是因为不适合再在一起生活了,才会无奈选择分开的。这表面上看是一件坏事,其实却比让你一直生活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中要好得多。另外,妈妈不是不要你了,而是,分开必然要选择跟父母其中一方一同生活。妈妈以后还是会继续关心你的。其实妈妈现在也很伤心,如果她看到你变得这么伤心,那她是不是会更加伤心呢?所以,你们都要更好地活着,这才是对彼此最好的照顾。”他似懂非懂地听着,心情比之前好了一些。至少,有我跟他分担自己的心事了。
事后,我又再次联系了子轩的父母,对他们的状况表示遗憾和理解,并说明子轩的在校的转变,希望他们能继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把真实情况客观地向孩子说明。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成长。他们也都表示会全力做好。
看到“小天使”的笑容一天天在绽放,虽然父母离异的伤痛将继续陪伴他很长的时间,但我也庆幸终于为自己的错误做出了一点补偿。
教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喝止、指责,而是用敏锐的触觉去了解,用爱去无条件地包容、引导,用陪伴与之一同成长。“小天使”的微笑,让我深深懂得——每个孩子都可以是“微笑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