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色笔记》的三大主题

2017-06-09 18:06徐宁燕陈才宇
东方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莱辛主题

徐宁燕 陈才宇

摘要:《金色笔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经典之作。《金色笔记》通过五本独立笔记的形式描写女主人公安娜的个人生活和追求,表现20世纪50年代动荡不安的世界风貌和人们四分五裂的精神状态。作品呈现出三大主题:一.刻画女主人公安娜分裂的人格;二.反映当时意识形态分崩离析的世界;三.通过作品及主人公的思想表述作者的文学观。

关键词:莱辛;《金色笔记》;主题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被称为“英国文坛的常青树”,她的作品《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声望,被列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堪称当代西方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国外对于莱辛及其作品的研究非常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莱辛成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焦点,《金色笔记》被列入“英美女性作家课程”的必读书目。1971年后的七年时间内,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每年举行莱辛研究专题会议;70年代末,美国已有30多篇有关莱辛作品的博士论文。1984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把《金色笔记》定为20世纪世界文学杰作,莱辛研究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国外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不仅引入女性主义理论,还把叙事学、空间理论、文化研究等应用其间。国外对莱辛的研究涉及其个人经历及其作品的主题、形式和思想,包括整体研究、比较研究、观念阐释、哲学思想等研究。

国内对莱辛作品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呈现繁荣景象,其中《金色笔记》为目前国内研究最多的一部作品。国内对《金色笔记》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片面到多元、从单一到丰富、从零星到系统的逐渐深化的过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发表了王家湘的《多丽丝·莱辛》。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金色笔记》的研究逐渐兴盛。200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才宇、刘新民翻译的《金色笔记》一书。2007年,莱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从文学的殿堂走到了普通读者之间。我国的学界开始就作品的叙事方式、结构安排、主题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的文章包括对作品主题和形象的研究、结构形式和艺术技巧研究、苏菲主义研究及其它如性别空间、比较研究等,评论家们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对文本进行阐释,尽可能地贴近作家及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潜在价值。

但是,国内对于《金色笔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而且大多按照之前学者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说明,创造性的新观点尚不多见,研究视角也不够多元。尤其是对《金色笔记》的主题研究,存在不够全面、不够深化的问题。

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金色笔记》标新立异的布局、头绪纷繁的叙事及生动丰富的思想内容来揭示作品的三个宏大主题: 刻画女主人公安娜分裂的人格;反映当时意识形态分崩离析的世界;通过作品及主人公的思想表述作者的文学观。论文的意义在于用新的视角阐释作品多种主题,剖析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探讨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文学观,如文学与真实的关系、小说的功能等文学理论,帮助读者更加理解《金色笔记》和莱辛复杂的内心世界,客观判断她的作品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同时丰富国内学界对莱辛和《金色笔记》的研究。

《金色笔记》的布局看似标新立异,它不分章节,由一个题为《自由女性》的故事及五本笔记构成。作者把连貫的故事分割成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色笔记》、《红色笔记》、《黄色笔记》和《蓝色笔记》,构成书名的《金色笔记》出现在四本笔记之后及《自由女性》最后一部分故事之前。《自由女性》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安娜与她的女友莫莉的感情生活故事。她们标榜自己是自由女性,喜欢在一起说男性的坏话,所作所为和女权主义者非常相像。五个笔记本叙述的是独立的内容:《黑色笔记》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讲述安娜和她的左翼组织的同伴们在非洲的经历;《红色笔记》主要描写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从满怀期待到憧憬破灭的思想转变;《黄色笔记》是安娜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的一篇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故事;《蓝色笔记》以安娜的日记形式记录了女主人公精神崩溃的历程,很多是报纸上时事新闻报道的剪报内容。《金色笔记》在作品的最后表述了安娜对人生的总结。

这五本笔记每本都是独立的内容,单独记录着安娜生活中的某一部分,相互间看似没有多少关联性,而且记录多为生活琐事,并没有一般小说中生动的叙事和有趣的情节。《自由女性》使用第三人称,五本笔记虽然都以第一人称写成,《黄色笔记》的主人公却变成了安娜的影子爱拉。整部作品完全颠覆传统的小说叙事连贯性的规范,貌似只是堆砌文字,杂乱无章。

实际上,这种标新立异的布局是作者精心设计与刻意营造的结果,如此纷繁的叙事结构完全是服务于作品的三大主题:刻画女主人公安娜分裂的人格;反映当时意识形态分崩离析的世界;通过作品及主人公的思想表述作者的文学观。

一、刻画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分裂的人格

在《自由女性》中,莱辛这样描述安娜:“她很满足于现状,但并非始终如此。安娜穿着整洁得体,这就使她显得既端庄又有点儿古怪。”她胆子很小,不敢公开表现自己,相信自己很容易被人忽视。当和摩莉一道外出时,安娜总是有意退缩自己。但当她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又是她唱主角。她们两人都生活得“不安定”,都在“东漂西荡”。但安娜已学会把“东漂西荡”不再仅仅用来自我解嘲,而是作为反映不同哲学观的人生态度的旗帜。她不屑于人们眼中美好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认为在一个飞速变化着的世界上,凭感情活一天过一天并没有错。安娜将自己的情感的独立性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她认为: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一直拒绝按书本上的教条生活,为什么还要担忧世人不按常规对待我们呢?

安娜的个性充满了矛盾。她向往共产主义,但苏共二十大所揭示的事实真相使她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最后她成为一个精神无所寄托、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的人。作为作家,她患上了写作障碍症。甚至想到自杀。《自由女性》中执着于共产主义信念的汤姆的自杀折射的正是安娜本人的死亡意志。在安娜眼中,汤姆是一个能洞察自己灵魂的人,是唯一能够看她的笔记的人。所以,汤姆就是安娜灵魂的一部分,是她的另一个自我。

正是为了克服自己死亡的意志,安娜才想到用四本笔记本来记录并梳理自己混乱的精神状态。而那部内置的《金色笔记》,意味着安娜的新生。从四本笔记本过渡到只用一本笔记,表明安娜经过对于自己人格的拆分,终于认识到自己今后应该如何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无情的现实摧毁了安娜心中的乌托邦,使其放弃了理想主义,与现实达成妥协,完成了自我救赎。莱辛在作品中使用推石上山这一神话,比喻了人类追求真理,向着更高层次的文明艰难前行的步伐。虽然人类的前进艰难无比,但终是有所前进。作为个体的人在如此缓慢而痛苦的历史进程中应该怎么做?理想幻灭后的安娜进入推石者的行列,淡漠地做着成效甚微、甚至可能毫无成效的工作。这就是莱辛的人生观:与现实妥协,做自己能做的事。作为作家的安娜,应该继续她的文学写作。从困惑中走出的安娜有了新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其四分五裂的人格得到了整合,获得了统一。

为了表现这一主题,莱辛在小说的形式上精心设计:她用四本笔记来寓意世界的分裂与安娜人格的分裂,并将小说的结构也进行条块分割,将主人公人格的分裂以凌亂的艺术形式与外部世界的分裂糅合在一起。

莱辛在作品中将安娜人格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当时世界的分裂,因此,反映当时意识形态分崩离析的世界是《金色笔记》的第二大主题。

二、反映当时意识形态分崩离析的世界

莱辛试图用一部小说刻画出一个多元的世界的精神风貌。在一九七一年写的那篇《前言》中,莱辛曾坦诚地交待过自己的创作动机:在英国,人们很难找到一部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那样全面描写“时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气候”的作品,鉴于此,她有意要向这些艺术大师学习,为英国文学弥补这一缺憾。《金色笔记》就是为弥补这一缺憾而写的。在写作实践中,她比托尔斯泰和司汤达走得更远: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的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司汤达所关注的也只是他所生活的法国的社会风俗和思想意识。莱辛则在《金色笔记》中试图描写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政治风云与精神气象,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触摸本世纪中叶意识形态的脉膊”。

莱辛将小说的语境放置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时候的世界正是各种主义分割世界版图、各种意识形态各行其是、格局混乱的动荡时代:英国、美国、法国等崇尚资本主义;前苏联、中国奉行社会主义;而在非洲,当时最突出的矛盾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多种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莱辛想用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对这个多元的世界进行质疑与判断。她用《黑色笔记》描写安娜在非洲的经历,表达她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认识;用《红色笔记》和《蓝色笔记》描写安娜对斯大林主义从憧憬到幻灭的心理过程,对斯大林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用《自由女性》与《黄色笔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她写出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与国家的社会现实。构成世界多样化文明的各种意识形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等,都成为她质疑与探究的对象。可以说,莱辛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她学习并超越司汤达、托尔斯泰,以文学反映现实,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团所称:“莱辛以史诗诗人般的女性视角、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怀疑精神剖析了一种分裂的文明”。《金色笔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

三、通过作品及主人公的思想表述作者的文学观

莱辛在《金色笔记》中以繁杂的结构精心刻画主人公人格的分裂及时代的分裂,同时也借小说文本及主人公之口表达其丰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这构成了《金色笔记》的第三个主题。

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的前言中指出: “我的主要目的是打造一本书来对自身进行评论,一种无言的陈述: 穿透它被建构的方式。”用小说的形式写作文学理论,这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家中比较罕见。《金色笔记》的女主人公安娜虽然是莱辛虚构的文学人物,但借安娜之口阐述的文学理论则代表着莱辛本人的观点,读者籍此可更深入地理解《金色笔记》和莱辛复杂的内心世界,判断她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审美价值。

莱辛在整部作品中借主人公安娜对小说创作的思考和评论对西方已有的诸多小说写作方式进行了反思评判。以浪漫派风格的小说写作方式为例:在《金色笔记》中,有两篇模仿浪漫派风格写成的文字,一篇是《黑色笔记》里借托一位叫詹姆斯·雪佛的作家写的《香蕉林的血迹》,叙述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仇恨;另一篇出现在《黄色笔记》中,以《写作的浪漫派》为题,谈论异性之爱和同性之爱孰轻孰重的问题。这两篇文字表面上看起来都很美,很浪漫,但实质是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安娜为什么要模仿浪漫派的写作风格,在文字风格平实无华的《金色笔记》中插入这种华而不实的文字呢?安娜在《黄色笔记》中给出了答案:“如果我的写作又回到拙劣的模仿中,那么该是搁笔的时候了。”原来,安娜是借模仿否定浪漫派的文风。再如:在《黑色笔记》中,安娜对《苏维埃文学》所提倡的文学主张提出质疑。安娜曾经相信过别林斯基式的文学观,但在反思后产生了怀疑。她在《蓝色笔记》中提到在文学讲座中言辞犹疑,是因为她对别林斯基式的文艺思想产生了怀疑。通过代言人安娜对某些写作风格和文学观的否定及质疑,我们可以推论出莱辛本人在文学创作风格上的的好恶。

除了对西方已有的文学创作形式进行反思评判以外,莱辛还借安娜之口就小说的功能、文学与真实的关系等文学命题进行了探讨。安娜在《黑色笔记》中提到:“五百部或一千部小说中只有一部具有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那种特质。”安娜认为:小说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十九世纪以前,它的功能是向读者传播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哲学理念。但现在的小说,哲学性被新闻性取而代之。“我们阅读小说是为了了解那些尚不为我们所知的生活区域:尼日利亚、南非、美国军队、矿区、切尔西社区,等等。我们看小说的目的是想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人类有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越来越细,甚至细分后还可以再分。要想反映这个世界,人们得想方设法去了解本国其他群体的情况,至于别国的群体,那就无从谈起了。要想全面了解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小说的报道成了一种媒介。”莱辛的《金色笔记》将新旧小说的功能融为一体,即以新闻的形式表现哲学的特质。

但是小说的新闻性功能并不代表文学能够反映真实。安娜认为:小说的真实难以反映经验的真实。在小说中的小说《第三者的影子》中,安娜探讨了文学不能反映真实的一个原因:文学描写是事后的分析。安娜在《黄色笔记》中提到:“一个人一旦经历了某件事,这事就定了型。某件定了型的事件,即使它持续了五年,当事人差不多快要结婚,描述时总是以最后的结局为视点。这样,所有的描写其實就不真实了,因为当初经历这件事时,当事人根本就不是这样想的。”莱辛借安娜之口提到小说中《自由女性》这篇故事是根据四本笔记中的丰富材料创作出来的,但《自由女性》与四篇原材料笔记相比显得贫瘠。由此她提出质疑:根据生活经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真实?庞杂的经验经作家提炼后产生的文学文本究竟残留多大的真实性?莱辛让安娜说出:“这一点如此难以接受,即:文字有缺陷,就它的本质来说,它不够准确。如果文字能表达真理,我就不会记这些不让任何人看的笔记了。”因此,莱辛认为,文学的真实是相对的。

纷繁的叙事,宏大的主题。莱辛的《金色笔记》以其貌似无序实则严谨的结构和用心良苦的精心布局,刻画了女主人公安娜分裂的人格,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意识形态分崩离析的世界,并通过作品及主人公的思想表述了作者的文学观。这三大主题紧密交织,结合莱辛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世界文学贡献出一部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Cederstrom, Lorelei, Fine-Tuning The Feminine Psyche: Jungian Patterns In The Novels Of Doris Lessing [C]. New York: Peter Lang, 1990.

[2]Christ, Carol P. Diving Deep And Surfacing: Women Writers On Spiritual Quest[C]. Boston: Beacon Press, 1980.

[3]Ruskin, Jonah. The Progessive Interview Doris Lessing The Progressive, 1996(6).

[4]Scott, Lynda. Similarities Between Virginia Woolf And Doris Lessing. 1997.

猜你喜欢
莱辛主题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身份探索之路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莱辛戏剧《智者纳旦》中的宗教宽容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