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院校的教材编写立项应遵循补缺性、特色性、高规性、首版性等原则,从定期、定量、定向,资助、帮助,评选优秀院级教材和形成管理规范、服务保障的教材管理制度等方面,切实提高高职院级教材编写质量。
关键词: 院级教材 编写立项 建设与管理
教材建设是一项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展示学术和教学研究成果的标志性工作。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及对未来教育教学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材编写立项的建设与管理,鼓励教师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编著更多具有本校特色且满足高职教学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教材,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高职院校院级教材编写立项原则
高职院校编写立项的教材,必须是经过论证与学校培养各层次人才的规格要求相匹配,且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具有内容创新、富有特色的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教师在编写立项院级教材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补缺性原则
高职院校需立项编写的教材,应是目前市场上尚无同类书籍,且能考虑教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建设空白,弥补原有教材不足的新教材。
(二)特色性原则
高职院校需立项编写的教材,应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时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彰显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教改思路,在相关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教材。
(三)高规性原则
高职院校需立项编写的教材,应考虑由本校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或者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具有一定成就的教师担任主编。若选取讲义作为教材,要求讲义至少经过一个周期的使用,且学生反映良好。
(四)首版性原则
高職院校需立项编写的教材,应是符合补缺性、特色性、高规性原则,且首次出版的教材。
二、高职院校院级教材编写立项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申报教材立项的积极性不高
1.预计出版字数较少。教材主编填写的《教材立项资助出版申报书》“预计编写字数”约为10万字,有的甚至只有7万字,这样少的字数无法承载职业教育的文化信息,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
2.教材主编人员职称、教研水平较低。从申报书基本数据填报中发现,高职称教师申报教材编写立项的主动性不高,中级职称或从事教学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他们为增添晋升职称的支撑材料,申报的热情异常高涨,但反观他们近三年来取得的教学成果(任教课程、教研成果),实在难以担当主编的重任。
(二)教材呈现形式比较单一
申报编写立项教材介质大多是单一的纸张,没有摆脱“一本书”就是教材的传统观念[1],没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和案例分析等教辅资料,且没有“立体化教材”建设的设计,不便于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能强化教材的“能学”功能,不能发挥教材的“辅教”功能。
(三)市面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规划教材
有教师申报编写的立项教材,是市面上非常成熟的规划教材,倘若把编写提纲与市场上已出版教材进行对比,则不难发现大同小异。教材主编迫于评职称和学校硬性规定的需要,勉为其难参与教材编写,只简单地将市场上已有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剪裁和拼凑,这样无疑会导致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的低水平和重复现象。
(四)与人才培养层次的规格匹配程度不高
教师申报编写立项教材,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所适用的课程,或者虽有匹配课程但匹配程度极低。
(五)教材编写缺少行业、企业参与
教材编写人员来源单一,全部来自高职学院的在职教师,没有行业和企业人员参与,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在内容上难以同步于行业、企业的发展,教材内容也会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加强院级教材编写立项建设与管理思考
为加强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各校应认真审核《教材资助立项出版申报书》,确认预立项教材是已经列入当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需课程,并确定该课程在教学中一定会开设。学校应成立院级教材编写委员会,以提高教材质量为出发点,开发与学科专业建设相适应、课程体系相配套的精品教材;编委会组织教师与企业、行业人员一同进行市场调研,一同完成教材提纲的编写。教材提纲要能充分体现校本特色,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的主体元素要来源于生产实际,充分体现岗位技能的需要。书稿编写过程要充分征求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
立项编写需采用过程管理,从定期、定量、定向,资助、帮助,评选优秀院级教材和形成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实施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及时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让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材。
(一)“三定”
1.定期。教材编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教材立项工作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建设周期至少为两年。教材编写团队要广泛听取已使用过该教材师生的意见,并定期与行业、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会同有关专家对修订的模块进行可行性研究和修正,并付诸实践。对已立项的教材,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书稿交付出版社进行出版,否则学校可取消对该教材的资助。
2.定量。高职院校在教材编写立项时,需考虑各教学院(系、部)内部重点与非重点专业之间的均衡。对已有的规划教材、市面上已经非常成熟的教材及本校在各类重项目期间(包括骨干校、普惠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等)已立项资助过的教材,立项审批时需严格审核教材编写提纲,尽可能不重复资助。
3.定向。院级教材编写立项要有所侧重,重点资助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且具有推广价值的专业课教材。对确实有需要立项的教材项目,要优先满足那些有较高编写水平的教师。
(二)“二助”
1.资助。学校可投入专款或通过其他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资助教师出版教材。对于一些新上专业或者特色专业教材紧缺的状况,更要增大资助力度,根据学校建设需要制定资助标准,重要教材重点资助,紧缺教材增加资助[2]。
2.帮助。为确保教材编写进度,保证编写质量,教师在完成初稿后,应先交教学院(系、部)组织初审。学校教务处根据初审意见,组织行业、企业及同行专家对书稿进行评审检查。对评审合格的,学校将编写经费直接拨付至编写者所在教学单位,并帮助教材主编落实教材出版事宜。
(三)“一评优”即评选出优秀院级教材
为促进高职院校院级教材编写,可把教材立项、编写与评优结合起来,建立教材立项编写评价标准,即时对教材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价。教材介质不能仅限于单一的文本素材,应当把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媒体技术、动画媒体技术等多种素材有机结合[3],实现教材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并积极开发具有补充性、更新性、延伸性的教辅资料[4],形成名师空间、工作过程模拟等多种形式动态、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库。
(四)形成管理规范、服务保障的教材管理制度
教材出版成本大、发行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教师编写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及时制定、调整相应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的积极性。
1.加强教材建设组织领导。教材编写立项建设实行学校、教学院(系、部)两级管理,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审议教材建设规划,研究决定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对教材编写和评价进行指导和监督,教務处负责实施教材建设的规划,各教学院(系、部)按其承担的任务做好具体落实工作。
2.加强教材编写团队建设。教材编写由主编负责,主编应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兼备,且具有创新意识,教材主编要保证书稿质量。通过教材编写实践,培育高质量的教学团队,保证教材建设的可持续性。
3.实行教材编写中期检查制。为确保教材立项负责人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立项项目,教务处、各教学院(系、部)对立项编写的教材要进行中期检查。具体检查教材的编写进展情况,了解未完成教材建设项目存在的困难、解决办法,以及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等。
4.实行教材编写质量信息反馈制。教务处会同所在教学院(系、部)对新编教材进行质量追踪调查,收集教师和学生使用后的评价信息,作为以后教材选用、修订的依据。
5.建立教材编写激励机制。为调动高职教师编写教材的主观能动性,可建立一整套关于教材立项、编写的制度和政策。对能按期完成教材编写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优秀院级教材要积极推荐出版和推广,并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部级优秀教材评选。教材编写质量实行“目标”管理,与奖惩严格挂钩。
参考文献:
[1]易洁.高职教材选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6):147.
[2]许春英,尹红,王祥辉.当前高校教材选用编写现状与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4(2):4.
[3]张慧芳.E-learning时代互动型教材的设计与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李术蕊.教材建设:服务职业教育内涵提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