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英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令国人担忧的同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其下降根源进行深入的思考,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更是迫在眉睫。下面重点从学生“体质健康增强难在何处,促体质健康增强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一、青少年体质健康增强到底难在哪里
近些年来,国家为干预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多次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级各类政府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文件中甚至用到了“一票否定制”这样的强有力措施。而中小学体质测试的尴尬数据却告诉我们: “强有力”的 “一票否决”制,依然难以抑制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那么,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1. 政策与应试的“较量”——无奈
近年来,“开展阳光体育,每天一小时活动”“大课间活动”“校园足球进课堂”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仍然难以遮盖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原因何在?“轰轰烈烈谈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上有对策下有政策”是基层学校淡化、虚化、弱化体育“改革”的真实写照,甚至衍生出一系列怪现象:如“双课表”现象、体育教师的编制指标用于招聘语数外教师现象、体育教师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现象,体育教师课时系数低于文化课科目现象,课间操、课外活动不计工作量等不合理现象等,变相加重了体育教师工作负担,直接伤害了体育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体育课堂教学走流程、多应付、重过场,上一节算一节、上一节少一节等现象比比皆是。基于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体育课,何谈质量?学生的体能怎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何谈增强?
我们清楚地看到:增强学生体質健康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堪一击。
2. 锻炼与路障的“交锋”——完败
一是体育课与教学安全的矛盾。由于我国相关的运动伤害事故制度不健全,体育课上,怕出事、怕担责任的教师们顾虑重重:不敢上有可能受伤的器械类教材内容,不敢加运动量,不敢加强度,在“宁愿坐死,不愿跑死”这样消极被动的体育课上,学生的体质怎能提高?
二是体育锻炼与学习的矛盾。在升学率第一的大背景下,繁重的课业让学生无暇走上运动场,每周仅有的两三节体育课无法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体质。即使是体育中考,也是为考而练。阳光体育大课间等活动流于形式,甚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落实下来,增强青少年体质从何而谈?
三是体育锻炼与寒暑假断层的矛盾。由于社区体育锻炼设施不够完善,寒暑假期间,学生基本没有锻炼的运动场所,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失去了运动的衔接和连续性,体质健康水平怎能不下降?
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应试教育铺设的障碍下,青少年体质健康难以得到提高。
3. 督与导的“后果”——无效
各级督导机构在督导过程中走过场,为督导而督导。如督导前预先下通知,到校园后转转、看看,就给出了高分,这种不痛不痒的督导方式使得很多学校“心知肚明”,“阳光校园体育一小时”活动只是在检查评估资料中有所体现,学校平时根本就没有安排一小时活动,当然学生也就难以得到锻炼,体育锻炼的效果可想而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变成了一句口号。
二、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
1. 加强引导,转变观念
无论从政策导向、学校、社会家长都应转变观念,都应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出发,应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支持体育工作,围绕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如加强“飞行检查”、改革高考制度、改进体质健康评价办法及评分标准等。
2. 化解矛盾,提高技能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探索第三方处理纠纷机制;确保开足开齐体育课,确保阳光体育活动真正是在“阳光”下进行,确保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制订寒暑假锻炼计划,社区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和运动技术辅导;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有效锻炼,使其体会到运动、竞技带来的快乐,为其终身爱好奠定基础。
学校应致力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强体育教师的使命感,使其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素养等方面不断提高能力,成为一名负责任、有方法、正能量的优秀体育教师。
3. 制定标准,提高质量
强化体育课要落到实处,要在提高练习密度、强度上动脑筋。应该说,提高每一节常规体育课堂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键。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应力求时间最大化,力求将适宜的运动负荷合理施加到学生身上,才能使学生体质健康呈现上升势头。
学校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相关评课基本标准体系及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定制良方。
4. 家校合一,协同促进
家庭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学校与家庭要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增强形成合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活动时间,把他们培养成体格强健、才思敏捷的祖国的栋梁之才。让青少年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为国富民强、为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做出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