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嘉琛
一、研究背景
父亲作为现代核心家庭三角之中的重要一角,在家庭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孩子的精神发展、道德发展和社会发展上,父亲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界从“发现母亲”,到越来越关注父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遗憾的是,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中,父亲的参与和投入却十分不足,尤其与母亲投入相比更为薄弱。国内一项有关父亲参与孩子抚养时间的调查发现,中国父亲在孩子教育方面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十分不足,尤其与母亲投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值得庆幸的,中国女性自我意识与职业意识的觉醒,加快了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的步伐。当妻子由家庭转向社会的过程中,父亲自然而然地被要求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所谓“严父慈母”,中国父亲更多地表现出对子女严格要求而更少地表现出对子女的关心,这也让他们与子代的关系往往较为疏远淡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社会对父亲重要性的重新认识以及男女“平权运动”的发展,让更多人呼吁建立“新父亲”角色。基于上述研究,在当代中国现代背景之下,笔者选取湖南省长沙市、郴州市、怀化市、永州市等中小学校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中国父亲在现代性视角之下的角色转型。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抽样源自湖南省4地8所中小学校家长会上家长的在线问卷反馈,共收集有效问卷584份,其中父亲填答问卷215份,占36.82%;母亲填答问卷298份,占51.03%;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填答问卷71份,占12.16%。从参加家长会填报问卷的人员构成情况,从某一侧面印证了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参与度低于母亲。本文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从加班时长、陪伴孩子时长、教养责任与能力三方面,对比父母进行T检验独立样本均值比较。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 加班时间
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父亲的加班时间都显著高于母亲加班时间。周一至周五,父亲加班时间均值是4.33小时,母亲均值为2.99小时(见图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0.00<0.05,代表父亲与母亲工作日加班时间在95%的置信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得父亲工作日加班时间显著高于母亲工作日加班时间。周六至周日,父亲加班时间均值为3.73小时,母亲为3.11小时(见图2),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0.032<0.05,代表父亲与母亲周末加班时间在95%的置信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父亲在休息日的加班时间也显著高于母亲。
2. 陪伴孩子时间
从陪伴孩子的角度来看,父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也显著少于母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周一至周五,父亲与孩子平均接触时间为6.64小时(见图3),在T检验中sig.=
0.48<0.05,因此显著小于母亲与孩子平均接触的时间7.31小时。周六至周日,父亲与孩子平均接触时间为6.77小时(见图4),T检验sig.值=0.00<0.05,显著小于母亲与孩子平均接触时间8.40小时。
3. 教养责任
从教养责任角度,当下的父亲与母亲却并没有体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父亲甚至比母亲具有更强的教养能力与想法。对于父亲是否应该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这一方面,将近99%的父亲都认为需要承担,这体现出父亲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感(见图5)。
4. 教养能力
本文以“知道怎样教养孩子”“知道怎樣鼓励孩子”“知道怎样展现自己对孩子的爱”三个角度,以自我汇报的形式测量家长教养的能力。所有的sig.值都明显大于0.05,父母在教养方法上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由此看来,父亲在教养孩子的具体方式之中,并没有落后于母亲。
三、总结分析
在与母亲的分析对比之中,现代中国父亲的形象变得日益清晰明朗。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在周末,父亲加班的时间总是显著地高于母亲,这也大大压缩了中国父亲对于孩子的可及性。而父亲相比于母亲在直接陪伴孩子时长上的不足,又直接影响到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从责任感角度来看,父亲们却拥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不仅如此,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能力上,父亲并不弱于母亲,甚至有信心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照顾。
在现代性的市场转型之中,中国家庭内部角色也开始转型。家庭内部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不再仅仅在家“相夫教子”,她们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活;男性也不再仅仅是“挣面包的人”,而也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关心孩子的成长。在现代性中,传统中严厉、疏离而不善表露的父亲角色开始转型,我们今后将更多看到的,可能是善于关心、善于教导、善于表达爱意的、与孩子们更为亲密的中国父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