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为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五语”艺术,不但对于优化课堂结构非常重要,而且能在课堂教学中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秀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导入语的形式多样,有开门见山,有旧知识铺垫,有提出悬念,有谜语、寓言、趣味故事,有直入画面、进入角色等。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导入语是:“这么美丽,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学生回答:“想。”老师说:“那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着作家老舍去草原上游览一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又如:教《初冬》一课,导入语是:“当秋姑娘脱去最后一件秋装时,冬爷爷披着白袍已高兴地向我们走来,想不想知道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说:“想。”“那就请同学们看课本。”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
过渡语是教师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时所运用的语言,好的过渡语有搭桥、架梯的作用。搭桥过渡语适用于同类知识的思维,架梯过渡语适用于提高型的思维活动。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讲到圆明园的美丽和现在圆明园的残局时,教师用这样一句过渡语:“这些灿烂的文化,我们还能看得到吗?”这一句就把学生由圆明园过去的美丽,引到现在的残局,这样上下两层的含义就联系得很紧。再如《丰碑》一文中,教师讲到军需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很受感染,但怎样把后文将军对军需处长感情变化的内容联系起来呢?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朗读,然后说:“同学们读得很感人,但是我们文中的战士也很伤心,有人赶快报告了将军。”这很自然地把两段内容联系在了一起。
三、善于组织引导语
引导语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导向的语言,引导语应有明确的导向性、极强的启发性,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课前精心备课。
例如:《圆明园的毀灭》一课中,教师讲到圆明园是“万园之园”一段,想让学生带着喜爱的语气去朗读,就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漫步在圆明园内,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喜爱”“高兴”,老师就很自然地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去读。又如教学《难忘的一课》中教师上课的一段师生对话。师:“教师教得怎样?”生:“很有感情。”师:“是什么感情?”生:“是爱国感情。”师:“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生:“能。”然后教师就让学生带着爱国的感情朗读。再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的教学中,师:“同学们,植物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什么?”生:“准备了……”师:“植物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多好啊!多么关心自己的孩子,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关心的语气去朗读。”
四、寻找最佳评语
评语,就是教师评论学生的话。教师运用恰当的评语,能够维持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评语的运用应准确、明了,不能含糊。
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上课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教师上课可以表扬一些坐得端正、注意力集中的学生,这样做能起到维持纪律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某某同学坐得多端正啊!某某同学注意力多集中啊!”学生很自然地以这些受表扬的同学为榜样。又如:教学《北京》一课,提问:“北京这地方怎么样?”学生纷纷说,北京景色美,那里车多、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其中却有一位学生说: “北京很伟大。”但该同学却说不出原因,同学们都看着她笑,笔者及时表场了这位同学:“你很有创新意识,北京是个伟大的地方,同学们有谁能从课文中的字、词、句或画面中找到答案吗?”结果学生到处找, 一部分学生从天安门城楼悬挂毛主席像得到启示,另一部分学生从文中写的“广场中央矗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来理解,挖掘了教材的深意、新意。
五、趣味无穷的结语
结语是一个段落或一节课结束时教师所说的总结性的话,教师切不可草率。好的结语必须简洁明了,能承上启下,使学生留有想象余地,回味无穷。
如笔者教学《狐假虎威》一文,结尾语是:“同学们,如果下次老虎遇见狐狸该怎么对它?”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虽然下课了,还在回味。又如《麻雀》一文,笔者这样结尾:“同学们,文中最后一句,猎狗扑向麻雀,麻雀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下课想想。”再如《田忌赛马》一课,结尾语是:“同学们,你们回去把田忌和齐威王的马再排排,看有没有同学再创造出奇迹。”
总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在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紧紧抓住“五语”教学。教学艺术是千变万化的,要想在教学中有所创新,还需不断努力探索,加强基本功的训練。有位名人说得好:要想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的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江西省共青城耀邦红军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