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7-06-09 17:40姚岚翟立强杨明
对外经贸 2017年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黑龙江省高校

姚岚+翟立强+杨明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生产要素投入作为支撑,生产要素之中物质资本固然重要,但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人力资本的作用不可小觑,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深入剖析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实现高校与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40-03

一、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为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2014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205万人,毕业生207万人,在校生612万人。2015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213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总数为189万人。虽然,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低,但体现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人数总量却明显不足。2014年,黑龙江省博士研究生招生025万人,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22%;2015年,黑龙江省博士研究生招生024万人,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15%,仅占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34%。黑龙江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在待遇、发展空间与环境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导致省内博士生存量与流量都明显低于沿海省份。因此,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生总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制约了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观念上存在种种偏差。这种观念偏差主要包括:第一,认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功利性的短期行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才是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第二,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迅速增长,而教师规模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造成教师短缺,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社会服务;第三,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对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教师从思想观念上对社会服务并不重视,而是更多的关注个人发展与福利改善,多数高校缺少进行社会服务的实验手段与物质条件。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同时,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越差,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就越弱,甚至会被边缘化,导致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被继续弱化。如此循环往复,将无法实现高校与地区经济的共生发展。

(三)高校、政府与企业的联动效应较差

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需要考量技术可行性、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依据、行为边界、与市场的关系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高校、政府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共同合作。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注重建设学科、专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创业基地,科学研究往往偏重于某一领域,忽略跨专业、跨学科整合学校的优质科研资源,造成了产学研合作缺乏平台与机制,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对政府的重大决策与重大科技创新进行联合攻关,难以使决策建议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国家战略研究不够深入,培养的人才与提供的政策建议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领域实施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为例,国内外学者从大国关系、地缘政治、愿景与行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经贸合作等诸多视角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黑龙江省高校学者也开始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大量研究,但由于“一带一路”战略内容涵盖战略框架、路径选择、融资机制设计、贸易促进制度、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际相联系,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增加了高校学者们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系统研究的难度,导致高校在黑龙江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作用等并不明确。因此,黑龙江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与提供的政策建议方面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機制

在高等学校评价体系中,由于科研成果质量容易量化,便于纵向与横向比较,尤其是可以作为衡量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掌握实际情况并将其量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更是难以衡量。因而,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对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追求数量与层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追大求全,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意识不强,与政府、企业没有真正构建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相互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阻碍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三)政府部门对高校财政支持不足,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

地方所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受地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虽然学杂费收入比较稳定,但仍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与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面临着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效应叠加的结果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调结构、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方面,虽然政府已逐年增加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黑龙江省高校软硬件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对高水平师资的引进难度更大,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也就无法形成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限制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实现。

三、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国家战略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更应注重系统性,特别是不能忽略人才支撑这一核心要素。从目前情况看,各高校还没有明确在国家战略中的战略地位与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发展定位,以服务于黑龙江省区域开发开放举措,融入国家战略,促进本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建议由省级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成员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性企业等各个层面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对国家战略及黑龙江省区域开发开放进行系统研究。依托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组建宣讲团与培训班,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宣讲;定期举办面向政府、高校、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班,有助于使其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明晰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定位。高校担负着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更要清楚认识到国家战略给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化改革,解放思想,以业绩导向为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进而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强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建立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教师更多关注于自身利益的得与失。教师是高等学校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但依据黑龙江省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设计,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容易量化的科学研究,直接导致教师对有利于晋升职称的事情就认真做,与晋升职称无关的事情就少做或者不做,不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恐怕将很难激励教师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校要积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另外,政府应搭建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政府、高校、企业真正建立合作机制,信息保持畅通,学者的政策建议能够有渠道递交到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参考,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通过制度引导,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与创业热情。

(三)加大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变传统考核方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高校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吸引高水

平师资单单只靠资金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校为高水平师资提供良好的工作与发展环境,这就需要高校制定合理的、激励兼容的制度作为保障,而如何督促高校制定出相关制度尤为关键。政府在加大对高校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時,更应改变传统的高校考核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评估表现好的高校给予财政倾斜,而对于评估表现差的高校给予减少财政支持的惩罚,进而督促高校制定出合理的、激励兼容的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高校健康发展,提升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大友高校服务地方的瓶颈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3).

[2]龚正华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文化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3]董海龙地方高校推进苏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6).

[4]周丽威,夏广清,刘伟高师院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途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6(5).

(责任编辑:顾晓滨马琳)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黑龙江省高校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