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长 王丽莉
云南省宾川县中医院,云南 宾川 671600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何云长 王丽莉
云南省宾川县中医院,云南 宾川 671600
黄褐斑是常见皮肤病,临床多从肝、脾、心、肾论治,证分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阴虚火旺三型,该病多以热象为主,但有虚实之分。笔者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从阳明经分气血双亏、脾胃虚弱、肠道湿热三型论治黄褐斑,效果更佳。
黄褐斑;阳明经; 论治
阳明经指十二经脉中的手阳明、足阳明经脉,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云:“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五脏六腑及周身气血都禀受于脾胃,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经脉。
《灵枢》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本输第二》云:“……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又云:“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手、足阳明经脉上行于头面发际,若经气充盈,营于头面发际则皮肤无斑,红润光泽。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云 :“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女性到了35岁左右,由于阳明经脉开始衰微,面部也因气血濡养不足而开始枯槁,头发也开始脱落。《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3]。《医宗金鉴·面部》云:“此证一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4]。《脾胃论》云:“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胃气元气解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临床中多种原因均可导致阳明脉衰,经脉之气血亏虚不能荣于头面,或肠道湿热,湿遏热伏,熏蒸头面,发为黄褐斑。
禀赋薄弱,因虚致病。或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或生育过多,精血亏耗,或胎中失养,孕育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都可导致精气不充。
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适当的脑力及体力的劳动,为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烦劳过度则有损健康,因劳致虚。《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胃,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饮饱不调,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损伤脾胃,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不足,不能营于头面,或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肠道湿热。
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情志抑郁,肝郁化热,与湿相缠,或恼怒过度,肝气不疏,郁而化热,与湿相搏,导致肠道湿热。
在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笔者根据相关理论,结合临证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种证型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临床每多用之,收效明显。
气血双亏型:患者头面部黄褐斑,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倦怠,少气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
脾胃虚弱型:患者头面部黄褐斑,饮食不化,胸腔痞闷,或吐或泻,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虚缓。治法:益气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肠道湿热型:患者面部黄褐斑,腹痛腹胀,喜冷饮,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二陈汤加减。
4.1 病案1 张某,女,36岁,干部,已婚。2016年1月10日初诊。主诉:面部黄褐班2年。患者2年前面部两颧及额部开始起黄褐斑,逐渐扩大加深,伴有乏力,神倦,厌食,腹胀,经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白有齿印,脉沉细。辨证属气血双亏型,方用八珍汤加减。
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0g,炙甘草15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10g,白芍10g,白藓皮15g,葛根10g,木香10g,炙黄芪15g。上药取10剂,开水煎服,每天3次。
二诊(2016年1月20日):患者面部黄褐斑开始消退,乏力,神倦、腹胀等症状减轻,饮食可,效不更方,继服10剂。
三诊(2016年1月30日):患者面部黄褐斑基本消退,乏力,神倦、腹胀消除,月经按期而行,量正常。上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1个月后随诊,面部黄褐斑消退。
按语:此例黄褐斑乃气血双亏不能营于头面而发病,治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用八珍汤加减。方中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炙黄芪益气补脾以助肺;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血养肝以益心;木香调其气,行其滞;桔梗载药上行,共收补益气血之功。全方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故诸症自除。
4.2 病案2 李某,女,40岁,农民,已婚。2016年3月5日初诊。主诉:面部黄褐斑1年。患者1年前两颧部开始起黄褐斑,逐渐加深、扩大,伴有腹痛,厌食,消瘦,舌质淡,苔薄白有齿印,脉濡。辨证属脾胃虚弱型,方用茯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0g,炙甘草6g,木香10g,生苡仁15g,砂仁(后下)15g,炒扁豆15g,莲子10g,黄芪15g,葛花10g,山药15g,菊花10g。上药10剂,开水煎服,每天3次。
二诊(2016年3月15日):患者右颧部黄褐斑消退明显,左颧部有所隐退,腹痛消失,饮食欠佳,按上方加山楂20g,继服10剂。
三诊(2016年3月25日):患者黄褐斑消退大半,饮食可,体重增加3kg,上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2个月后随诊,面部黄褐斑消退。
按语:此例黄褐斑乃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不能营于头面而发病,治以益气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炙黄芪、炒白术、山药、莲子、炒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补其虚;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除其湿;木香、砂仁芳香醒脾和胃,调其气,行其滞;桔梗载药上行。全方药性和平,补而不滞,健脾益气,则诸症自除。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
[2]周展超.皮肤美容激光与光子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5.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
[4]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何云长(1972-),男,汉族,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
R249
A
1007-8517(2017)09-0081-02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