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基金“出海记”

2017-06-09 08:58刘亦千王馥馨编辑白琳
中国外汇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分支机构基金机构

文/刘亦千 王馥馨 编辑/白琳

内地基金“出海记”

文/刘亦千 王馥馨 编辑/白琳

内地资产管理机构正在迈出国际化的步伐。内地公募基金的“出海”历程,对于后来者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自2016年底深港通开通以来,众多内地中大型私募基金“出海”热情高涨,纷纷前往香港申请开展资管业务。从全球基金公司的发展历史看,此轮基金“出海”热潮,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还是迎合个人投资者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都将催生内地资产管理机构迈出国际化的一步。

内地基金的“出海”始于2006年公募基金对香港市场的开拓。在境内业务上,如何在全球市场这片大海中,与已航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际老牌资管公司并行,通过发挥自身对国内资本市场的优势,在已被瓜分的国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是国内基金国际化战略中值得探讨的课题。而在境外业务上,如何利用海外优势向内地投资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投资服务,发挥驻扎海外市场的作用,切实匹配母公司整体战略执行,亦值得探究。海外业务布局绝非一蹴而就,既要依靠战略与理念,也要依赖足够的时间去沉淀。内地公募基金的“出海”历程对于后来者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海外发展初期:落地香港

2006年,我国内地公募基金行业已发展近十个年头。在基金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下,一些基金公司决定创新发展,转向开拓海外市场。基于市场开放程度、监管模式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香港地区是内地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首选注册地。

2008年5月初,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该规定允许内地基金公司可以分公司、办事处、子公司等证监会允许的形式,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并明确了内地基金管理公司到香港设立机构的条件和相关步骤。同年,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等大型老牌基金成为了率先获我国证监会批准开设香港分支机构的基金公司。除获取我国证监会批准外,任何基金公司要在香港地区开展相关业务,还需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有关牌照。目前申请较为热门有关资产管理业务的为1、2、4、9号牌照。作为首批涉港的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和易方达基金设立时采用的股权结构截然不同。前者出资1.4亿港元,选择与香港本地集团“香港东英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合作, 合资成立南方东英资产管理公司,占其70%股权。而易方达基金则以全资的方式设立其香港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此外,嘉实基金和华夏基金也分别于2008年7月和8月获批注册香港分支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及之后成立的分支机构,均采用了全资注册模式。

总体而言,香港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与跨境投资的桥梁,双向管理内地对于海外的投资和海外对于内地的投资。起初,作为内地已有业务的自然延伸,一些公司试图通过分支机构,招揽熟悉境外市场的海外人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QDII业务。以南方基金为例,其香港子公司初期主要为旗下的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中港股部分提供研究服务,并拟逐步向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多海外投资优质产品。而另一些公司则希望将分支机构作为营销渠道,通过RQFII和QFII渠道拓展母公司业务的客户群体。例如,易方达基金计划子公司暂不涉及QDII相关产品的管理,而是为外资和香港本地客户提供围绕内地市场的有关服务。

由于海外管理经验和品牌知名度的欠缺,香港分支机构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通常首先会推出私募产品,待获取机构及高净值客户认同后再计划发行公募产品。随着团队建设的逐步完善和战略的进一步清晰,以及产品投资绩效的逐渐体现,这些海外机构日渐成熟,继而发展壮大。

海外发展成熟期:业务延伸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4家公募基金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从业务布局来看,成立时间较长的公司已具备一定规模,各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设立时间较短的公司却尚未形成气候,一些分支机构甚至连官网都尚未建立。就主营业务而言,这些机构一般均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公募基金管理以及专户等非公募基金管理。在投资咨询服务上,他们可为境外客户提供境内投顾服务,也可为境内客户提供境外投顾服务。由于非公募产品的规模无法获取,这里仅统计了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根据WIND 的不完全统计,已有13家分支机构在香港市场上发行公募产品(见图1)。显然,在RQFII-ETF产品上获取的成功使得南方东英资管和华夏基金在公募产品规模上远远领先其他家机构,入围百亿资产管理人级别。

图1 各家分支机构产品大类规模(单位:亿元)

图2 各家分支机构产品类型分布(不完全统计)

从目前的产品分布来看,RQFII-ETF和RQFII基金占据绝大部分规模。从各家机构的发展历史来看,获批RQFII额度,发行RQFII 产品为首要任务。RQFII于2012年开始在香港展开试点。期初,中国证监会仅允许在香港市场发行产品;2013年,RQFII政策放宽,允许资格持有人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发行产品。2012年,中国证监会首次批准RQFII-ETF发行资格。紧接着,最早设立的四家机构——南方、易方达、嘉实和华夏,分别发行了跟踪富时中国A50、沪深300、MSCI中国A股等指数的ETF。 此前,投资A股的ETF均采用合成复制策略及以港元交易。“华夏沪深300指数ETF”为香港联交所首只RQFII A股ETF,亦是内地首只境外以人民币交易的实物ETF。“嘉实MSCI中国A股”为首只上市的双柜台证券,可同时以人民币和港币交易。“南方东英富时中国A50 ETF”和“华夏沪深300指数ETF”的规模目前分别达到173亿和86亿元。WIND数据显示,南方东英目前仍是获得最多RQFII额度的机构,最新额度为461亿元。

随后,QFII额度也成为众家踊跃申请的对象。在获得香港市场的认可后,多家机构通过QFII渠道,将投资A股市场的ETF和公募基金延伸至纽约、伦敦等多个地区的证券交易所和零售市场发行。为了能在多国买卖交易,这些基金多在UCITS等注册框架下成立。另外,类似于QFLP、QDLP、QDIE等资本市场开放过渡性制度的推出亦促使多家机构推出有关产品。

从投资标的看,南方东英资管和华夏基金发行的A股ETF 规模庞大,且其债券基金和另类基金的规模也不容忽视(见图2)。其他机构则主要在债券基金上发力。相比较下,股债混合型基金规模较小。被动管理型基金的规模明显超越主动管理型基金。主动管理的债券型基金偏多,主要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及上市债券市场,香港债券市场,以及中资离岸债券市场。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中,除了投资A股,一些基金的港股配比也较高。

从投资区域来看,香港分支机构多集中于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充分发挥了母公司的相对优势。除此,部分基金将投资标的范围扩大至了亚太及新兴市场,但仍主要集中于香港市场。南方东英、易方达、嘉实及汇添富等均将投资领域拓宽至了全球市场。其中的南方东英覆盖全球市场的产品种类最为丰富,在港发行产品中有五个系列的产品投资地域涉及到了境外市场(不完全统计),既包括美元债产品,也覆盖跟踪美股、大宗商品的ETF等。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各家香港分支机构亦面临产品同质化的发展瓶颈。为了避免窘境,各家机构转向创新举措。如南方东英推出了首只跟踪内地债券市场的ETF“南方东英中国5年期国债ETF”;汇添富基金推出了行业指数型基金,并将旗下几只基金纳入为香港移民局认可的投资移民投资标的。成功申请旗下基金成为投资移民投资标的还有其他几个包括南方、嘉实等老基金公司。2015年出台的中港互认基金政策,也成为许多机构的拓展业务之一。2016年,香港批准杠杆与反向ETF上市。同年,南方和华夏基金发行了多只另类产品,为跟踪恒生指数、国企指数、纳斯达克100等杠杆和反向ETF。

除了发行产品外,投顾服务亦是多家基金的业务主打方向。例如,海富通是其母公司外方股东“法巴银行投资管理公司”的QFII顾问,管理着包括权益类和固收类的QFII共同基金和专户。另一方面,瞄准了内地私募公司出海的需求,以南方东英为首的分支机构纷纷加大了自身在投顾服务上的投入,并已建设了完整的业务链,为私募基金在香港注册分支单位、申请牌照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此外,如国投瑞银等机构也为两地机构客户安排路演及调研。

最后,一些在香港已经站稳脚跟的基金公司,也已开始以香港子公司为基石,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包括英国、美国、韩国等国的全球资本市场。从产品发行角度看,部分香港子公司或以与其他持有牌照的机构合作的形式,或以直接到其他市场设点注册的形式发行产品,以求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大资产管理集团。以南方东英为例。2014年,其与英国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机构Source共同在卢森堡证监会注册了销售牌照,并共同推出了南方Source富时中国A50 UCITS ETF,借助Source在当地的市场影响力进行发行及市场推广,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华夏、嘉实等公司也已在卢森堡注册并发行产品。易方达与嘉实还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主要负责当地市场的营销及销售工作,国际化进程正稳步迈进。

经验借鉴

结合以上成功案例,对于有意“出海”的中资资产管理机构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战略上先发制人。2017年2月,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数据,香港人民币存款约为5114亿元人民币。而十年前,人民币投资渠道尚存空缺。当一个市场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时,身为探索者、开拓者,享有绝对的优势。虽然初到新的市场面临着众多挑战和风险,且每一个尝试也并不意味绝对的成功,但是,探索者可优先瞄准目标客户需求,在产品发行上掌握主动权,先入为主地打开市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当然,首次发行产品需要做足功课,以确保后续产品的顺利推进。从香港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来看,首批涉港的机构无论在产品规模,发展状态等方面均领先于后来者。南方东英和华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在多类资管业务上均率先推出相应产品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二是营销上要资源共享。与内地相同的是,香港的基金销售是银行的天下。分支机构在香港推行产品面临着严重的营销渠道的限制。尤其在投资香港市场上,香港本地银行亦可开展与中资机构相似的业务,发行同类型产品,因此它们对于代销分支机构产品的积极性较低。另外,即使中资机构愿意支付较高的渠道费用,香港银行对于资产管理规模、历史业绩较高的要求也将阻挡一些产品于门外。在自己设点负责渠道以及与当地企业合作的选择上,大多中资机构似乎更倾向于前者。但在客户信息共享、投资者教育、产品设计等方面,中资分支机构应与当地渠道机构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共享资源。

三是投研团队要多元化。各家机构的官网显示,多数分支机构的投研团队人数不超过十人。一些团队人员的背景较为多元化,职业经历包括美国、香港、内地等多个市场。另有公司采取分支机构和母公司团队分工合作的模式,主要依靠母公司在内地市场的研发资源。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团队的多元化与良好业绩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目前,分支机构主要依赖内地市场产品,但在不久的将来,海外市场产品的分量将变得更为重要。为了加强海外市场的投资能力,吸纳具有全球市场投资经验的优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四是发展上强调可持续性。无论在哪个市场,积累产品业绩以及当地投资者的信赖,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期间,中资机构应注意自身品牌的建立,持续发展自身的核心价值。如今,全球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基本依靠并购其他同类型公司获取快速发展。相信,随着内地基金公司的进一步成熟,该方向也将成为探索点之一。

作者单位: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分支机构基金机构
劳埃德银行拟开数百家自助式分支机构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问题探讨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