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娜
摘要: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快节奏时代,学校不得不大力发展全能型高素质人才。现今学校和教师都致力于对学生的潜能挖掘,即进行有效的激励,但现在教师的激励行为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些教师对教育激励观念不能把握,教育激励易功利化;有的教师对教育激励时的时机和程度不能及时把控;最后是教师激励的方式仍比较老套和单一,没有创新点。所以,针对目前教师出现的一些不当激励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教师;不当激励行为;建议及对策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2010年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除了2001年提到的基本要求,还提到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些政策地有效实施,无不和教育激励息息相关。践行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身体里的潜在能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更不要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正确、高效地教育激励方式对于学生的潜能开发至关重要,为了培育出将来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中坚力量,教师责任重大。
一、教育激勵
教育激励作为一个教育新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教育激励研究和实验最早的地区是天津市红桥区。他们认为“教育中的激励就是通过各种外部诱因,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向强化刺激,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把教育要求自觉地内化为个体行为的过程”。
笔者认为,所谓教育激励是指教师遵循人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之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而教育激励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张弛有度、灵活有序地教育激励,使受教育者由教育者的外在激励逐步转化为受教育者内部自发的内在激励,慢慢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进步。
二、不当激励行为特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下教师都知道激励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如何正确运用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果仍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一些误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问题有:
(一)教师激励观念认识不足
一方面,现在的应试教育往往让教师更倾向于关注学习成绩优异以及各方面突出的学生,所以这些优等生更容易受到表扬和正面激励,他们犯错误时更多的是宽容或者劝诫;而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差生”,教师对其期望低,犯错误时冷言冷语,严重时拳打脚踢。做好事时,教师激励和表扬很少,甚至有时抱有怀疑态度,导致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时比较自卑懦弱。
另一方面,教育激励的关键是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提高其学习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对教育激励的含义和功能不能准确理解和定位,常常根据学生一时的表现就给学生分类、定性,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没有让教育激励的功能发挥出来。
(二)教师激励时机和程度不当
一方面,教师在激励学生时激励语言使用不当,有时过重或过轻,对激励语言的“度”把握得不是很好。有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受老师激励,这时再用语言激励其实没有什么效果了,可适当换个方式激励;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几乎不表扬,平时也看不到他的优点,只要惹事就大肆批评,其实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不断鼓励建立自信,发展自己。
另一方面,激励目标设置太高,学生无法达到标准,自信心丧失。目标激励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激励方法,有很多管理者把目标激励作为主要激励方法激励员工进取,取得进步。现在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也采取了目标激励的方式,他们用高标准和高速度要求学生,以此让学生乃至整个班集体在学校评比上名列前茅。班里成绩好的学生还能勉强跟上,但是那些学习相对吃力的学生怨声载道,不得不上课外辅导班,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心理负担加重。
(三)多数教育激励方式老套、单一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背景模式下,物质激励已经成为我国激励教育的常态,形成了“物质激励为主,语言激励为辅”的激励教育模式。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也习惯简易操作的物质奖励,不愿意自己再费脑筋想一些新花样充实奖励的类别。物质奖励,我们不否定它有一定的激励效果,但就长期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如北京市某中学班主任为规范学生规律的时间观念,采取金钱奖惩制。一周内不迟到的学生奖励一个笔记本,迟到的学生罚钱,迟到次数多罚钱则更多。班上有一个学生拖拉、迟到成性,教师屡次批评无果,开始对其采取罚钱惩罚,一周后他还是迟到。原因是此学生家庭富裕,父母给的零用钱足够交齐迟到惩罚费用。所以,对他来说,物质激励和惩罚毫无效果。
三、建议及对策
(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寻找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给他们多点关爱与鼓励,与他们多交流、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鲜活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不能仅以学习成绩评判这个学生的好坏、优劣,改变唯成绩论的老套路,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孩子能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有一双发现学生身上优点的慧眼,对学生任何进步和出众的表现都给予表扬和激励。教师要让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树立自信。学校应鼓励教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过程性评价,因材施教。以此评价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恰当把握时机和分寸,做到公平公正的激励
《学记》上有句话:“当其可时谓时。”意思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当他需要的时候对他进行激励,才能叫做“及时”。过早的激励不仅造成被激励者名不副实,慢慢容易使被激励者养成自负、做事半途而废的坏习惯,还会间接打消其他人做事的积极性;而过迟的激励往往又会丧失激励功能发挥最大效果的最佳时机,导致激励未能物尽其用;只有适时、适当的激励才可能擦出最佳激励效果的火花。同时激励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在激励学生时,一定要掌握实情,秉公办事,尽量做到不偏不倚、赏罚分明,让学生心服口服。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怎么样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途径很重要。首先,需要用到目标激励。教师要给学生按照“最近发展区”预设一个可能实现的目标,使学生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体验解决困难的乐趣,建立取得成功的自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也实现了进步和发展。其次是榜样激励,教师把一个抽象的目标实际化,把它们化成身边真实可见的人,这样便于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向榜样学习。同时被树立榜样的那个人更能严格要求自己,激发内驱力,不断进步。再次,感情激励。感情激励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下都能和学生以朋友的关系相处,了解他们的困难与要求,真心实意地帮助和关爱他们,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最后,在激励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需要用到强化激励。激励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奖、惩作为两个相互平衡的激励方式,缺一不可。教师在表扬和激励时应以精神激励为主,不仅可以达到高效的激励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教师在惩罚和批评时要注意时间、场合和态度,应尽量运用间接批评和暗示批评,以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达不到激励所要达到的效果。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