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 赵图雅 丁丽娟
摘要:在各种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变化。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主要有从众化与个性化并存、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交替、批判性与主动性增强等特征。因此,应通过加强网络媒介教育、重扬大学精神、坚守人文教育、加强思想引导等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网络;非主流文化;价值观
作为事关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和边疆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环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各高校关注的重点内容。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
受到各种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自我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会变化。所以,了解其价值观变化特点,掌握其价值观变化规律,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无处不在的网络和丰富万变的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为充分了解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我们选取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平均每日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与两小时之间以及在三小时和四小时之间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分别为36.1%和42.3%。在上网比例和时长不断增长的同时,他们对网络非主流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在受到非主流文化冲击之后,也可以看出其价值观取向上的变化特点。
(一)社会从众性与网络个性化并存
在娱乐价值观及面对群体环境个人观点表达方面,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会趋向群体意见,从而导致自我观念的迷失。例如,当提到“有很多网络小说或网络游戏较为流行,周围有不少朋友都在玩在看,你是否会去尝试?”时,有38.4%的同学会选择既然大家都在玩,如果自己不玩会显得落伍,有23.6%的人选择玩玩看看无所谓。在问到“在班级或社团中,针对某些你不同意的观点你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吗?”时,有68.2%的人选择如果是大家都同意的意见就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有31.8%的人认为不管别人的想法,只要自己不同意就会提出。与此同时,在网络空间中,许多学生会表达看法,注重个性化观点的体现。例如,有51.2%的人都曾在网络空间中参与过互动讨论或者进行意见发表,有三成以上的人喜欢在微博或微信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有20%以上的学生选择跟帖讨论。
(二)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交替
对于流行网剧的喜爱原因,选择因现实生活无聊而从剧中寻找安慰的占到15.6%,因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占到28.1%,因主角或组合养眼的占到24.4%,满足自身对于生活或爱情等问题的幻想的占31.1%。当谈到网络游戏对人的吸引力时,有近20%的人选择的原因是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有43.2%的人选择的原因是富有挑战性、刺激性以及可以体会竞争的乐趣,而和他人互动、交友和寻求虚拟的精神实现等原因也占到了39.6%。在谈及对网络信息的关注问题时,除娱乐、时尚信息之外,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与就业求职、外语考试、专业问题的关注,而对于时事政治、军事法律、社会历史等信息关注度不高。由此可见,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网络内容和网络文化的选择和追随,既有出于满足娱乐需求及其他现实性要求的实用主义因素,同时也有出于满足意象虚拟及其他生活幻想的浪漫主义意味。
(三)追求感官体验与娱乐价值泛化
当问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占到了38.5%,选择日韩及欧美流行文化的占到了42.3%,选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占到了14.2%。在问到关于上网的目的和网络的主要用途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看电影、电视剧及游戏等娱乐项目,有22%的同学选择的是交友,有18%的人主要是查找需要的资料。对于最常登录的网站情况的调查结果,依次为娱乐或休闲网站、购物网站、博客空间及新闻资讯、生活服务、考试学习类等。
针对网络空间中的恶搞文化、自嘲文化及激萌文化等,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是因为无聊或空虚才去关注,还有两成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因为能给自己带来乐趣而去观赏。面对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流行文化或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力较为突出,单纯追求感官体验、过度的娱乐消费導致了娱乐价值泛化的危险。
(四)思想批判性与参与主动性增强
在涉及到对网络传媒信息及其中一些社会思潮的信任程序问题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是一般信任或基本不信任,选择非常信任的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当问到对于网络信息真实程度的认识问题时,同样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相信,要观察或了解一段时间才能确定,而认为完全不真实或完全可信的都为极少数。对于网络空间中的异次元作品、自拍视频及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有近两成的学生表示曾经尝试并参与过,还有近14%的学生表示有机会非常愿意去尝试。像微博社区、论坛、朋友圈等地方,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发布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信息,表现也都比较活跃。
二、关于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思考
综合来说,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这些文化形态的积极因素能够使青年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发展个性,但其中的消极因素也会使部分学生沉迷其中,丧失判断,影响价值体系的构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特殊关注并因势利导,积极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举措。
(一)加强网媒教育,培养网络公民
针对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困惑及某些网络依赖、主观偏向及网络越界等问题,需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积极拓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渠道,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常规的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并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endprint
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传媒的运行机制以及传媒对大众的影响,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及网络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进行合理引导,在充分促使其表达权、监督权及知情权等合法权利享有的同时,也要严厉监管并制裁虚假宣传、网络造谣、网络暴力等责任缺失性言论和行动。
同时不断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力、利用力和判斷力,在自觉抵制媒介信息污染的基础上学会对信息的正确传播与使用。
(二)提倡经典阅读,强化审美教育
由于在网络非主流文化中呈现出文化多样化、颠覆化、表层化等倾向,教育者需要贯彻五育并重的教育思路,要使专项审美教育与间接渗透式审美教育相统一、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呼应使审美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发挥启智明德、陶冶身心及境界升华的作用。
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网络阅读进行完善,大力提倡经典阅读及深度阅读,通过优质阅读内容的传播及扩散去抢占低劣阅读内容的生存空间,通过名篇吟诵、经典导读及大师宣讲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纸质图书阅读习惯,在高雅的鉴赏品位、理性的阅读需求及宽广的阅读视野相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美学追求及正确的审美认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
(三)重扬大学精神,坚守人文教育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特质及核心,对于高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决定被教育者素质高低和大学能否抵制腐蚀的重要问题。而大学精神之关键就是积极创新、勇于批判以及社会关怀等人文精神的凸显。因此,高校在重扬大学精神的同时也需要改变人文教育边缘化及式微化的现状,并把人文教育落在实处。
在观点争鸣、智慧较量中坚持以思想自由、兼收并蓄、思维独立为主旨的自由式教育和平等式教育,在职业型及专业型教育的同时力求用通识教育、全面教育实现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及个人选择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自我体悟和心灵涵养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并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传承民族文化,打造文化精品
基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三面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师生具有极强的导向、规范及凝聚作用。
一方面,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及教育资源使之与日常道德教育及学校文化建设相对应,通过各种传统文化教育及传统道德体验活动的开展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生活之中。
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少数民族中的史诗典籍、宗教伦理、医药建筑及风俗习惯等共同构成了特色浓郁、风格迥异的文化成就,所以,可在通过教风、学风及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及舆论环境的同时将外显文化与潜在文化相结合,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力度,使学生在喜闻乐见、内涵丰富的高层次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中进一步增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在打造民族传统文化精品工程的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及认同感。
(五)树立正确认识.加强思想引导
基于网络世界对现实的再构以及个体对文化信息接纳的条件性,当青年学生面对文化现象的高速增长及文化内容的无限递加时,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并科学地接触和面对,成为尤为重要的教育问题。
因此,作为教育者首先需要对网络世界中的非主流文化给予正确的认识,应该看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始终会相伴而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非此即彼乃至固定不变的,它们都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非主流文化内容及其影响不能进行完全肯定或否定,而要辩证地加以分析和理解。此外,更要坚持以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为主导,在唱响主旋律、坚守主阵地和注重思想差异、把握共性规律的同时发挥非主流文化的合理性及进步作用,通过开放讨论、集体交流及心理疏导等方式对于非主流文化的负面作用加以消除。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ISYl3040)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