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霞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且不论人活一世,单就语文教材中大江东去的雄豪、怒发冲冠的悲愤、大漠孤烟的阔大、小桥流水的婉约等,这些或豪情万丈、或清丽淡雅的片片诗情、点点诗意,就将语文的天空装点得异常绚丽多姿。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万不可让琐碎的篇章结构碾去那片片诗情,让所谓规范的答题套路冲走那点点诗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常怀一颗诗心和一片诗情,努力为课堂教学营造点点诗意。
一、诗意的导语引入
课堂的诗意首先是教师诗心的萌发,教师要用热情的课堂导入唤醒学生的诗意。导入语的设计要有文化底蕴而又文雅精致,力求给学生美的感受和熏陶,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如,《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主题都是思乡,可以这样导入:古往今来,乡愁是众多离家游子的共同情结,也是迁客骚人心头抹不去的惆怅。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所以才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所以才有了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是战乱中期待已久的家书,所以才有了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么唐代诗人王湾和元代杂剧家马致远,又能将乡愁凝聚成何种意象呢?教師在课堂导入时注重对整堂课诗情画意的渲染,就拉开了诗意课堂的序幕。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好地用一颗诗心与几十颗慧心碰撞,才能在学生心中撒播下诗意的种子。
二、诗意的教学细节
课堂的诗意也是教师匠心的独运,情感在,文本的根就在。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批文入情,沿波讨源,文本中丰富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思就会真实可感起来。一个富有诗心的语文教师,会用诗意的匠心锻造课堂的精彩。
三、诗意的教学评语
课堂的诗意更是教师诗情的绽放,诗情潜藏在每位学生心中,需要教师去鼓舞,去唤醒。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让课堂充满快乐与感动,充满温馨与诗意。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教师的语言艺术应是学生最喜欢读的一本书,语言也是一种力量。精美的教学语言可以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浸染几分书卷气,身为语文教师更应在教学中高扬起文化的大旗。
四、诗意的才情飞扬
学生在富于诗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文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灵动语感的提升。时间久了,师生就可以在诗意的课堂里绽放出诗意的美丽。如,背诵《登飞来峰》《清平乐·村居》,教师出“登顶峰抒凌云壮志”,学生会对“居田园话温馨亲情”;学习《陋室铭》,师生共同体会到,刘禹锡作为一个阳光诗人的形象,有着几十年不变的倔强,《陋室铭》一文尽显他的高贵与傲慢。甚至有学生在课后写成一首小诗《致刘禹锡》:“陋室一间心不平,苔痕草色心幽静。调弄心弦悟退进,宠辱两忘傲此生。”后来学生已不满足于对对子与写小诗,诗词底蕴已化为好词佳句存于作文之中,体现出了厚重的诗香氛围。有学生在李白专题作文中这样写道:“峨眉山前,伴飒飒秋风,落叶漫天。你静静抬头,仰望满山孤寂。一道惋惜,消逝眼底,泰然高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豪放诗句。而后奔走于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路向前,毫无半分犹豫。偶遇几处美景,也只是略做停留,渗着几分欣赏之意,只需轻轻提笔,随口一吟,便可做出一首清新的诗。诗中你隐藏着你飘逸的足迹,和着山水的迷蒙,勾勒出一幅又一幅超尘脱俗而又气象万千的画卷。”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饱含诗意,让课堂能在诗意里栖息,让诗心能在课堂上飞扬;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一份诗情撩拨学生心中诗意的琴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力;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专注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对每一堂课都心怀敬畏,对每个学生都心怀希冀,做一名诗意而又充满激情的教师。
虽然不是诗人,也能将生活酿成诗篇,循着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传统与创新的教学中注入诗意的阳光,语文课堂必然诗意飞扬。行走在诗意教学的路上的每堂课,必然都是亮丽多彩的,必然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