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大锋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在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如叶老所说:“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小学生阅读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一句话,一个任务,更需要老师长期有效地进行阅读方法的督促指导。
一、读前指导 与书本的美丽相遇
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先不用急着阅读正文,可以初步了解与这本书有关的一系列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看封面,翻翻前言、目录,读读书本的书名、作者,序等,或者让学生从目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快速少量地读一读。通过这些步骤,孩子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了解这本书。了解目录,我们能知道整本书的大致内容;而了解一本书的序,我们又能看到书中一些有趣的内容,或者对于需要注意地方的指点。了解了这些渠道的信息,学生就如同找到了一把开门的钥匙。如在推荐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时候,笔者先指导学生去关注了解正文之外的其他书本信息,例如林海音的幼时经历等。学生理解了林海音对自己成长的北京古城那份深厚的感情,再看看纪念童年往事的《城南往事》,就更能引起共鸣,取得更加真实的阅读体会。
二、读时设疑 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天生就有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在阅读过程中从学生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焦点,适当组织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往往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例如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时,笔者利用一次阅读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提出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进行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学生会选择不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这样可以丰富每一个学生读书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最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书本。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三、阅读深化,温故而知新
任何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孩子基础性地看完第一遍之后,再回过头去重新阅读思考,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将第二次的回顾阅读称之为分析性阅读。在再一次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孩子抓住重点,有选择地选出一些片段进行精读,师生共读,通过写批注、写感受等方式来讨论文中的一些知识。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阅读共享,分割式地閱读整本书,“整体——分割——整体”,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阅读体验。
重视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而阅读方法的探索和指导,也必将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