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初中师资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素质上的偏低,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培训提高教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目前,教师这一职业还非常清苦,低的收入,高的素质要求和永无止境的创造,使教师成为令人敬畏的职业,他们不仅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生物教师还必须有娴熟的实验技能。因此,对事业的深刻认识和坚强的责任心,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他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改成功的关键。除各级教师进修学院(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与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外,还应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功能,鼓励和调动教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理论、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改经验和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等。通过讨论、评教评学活動,提高教师对教改的认识,并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生物学专业知识不足,又苦于没有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是农村中学教师进修提高面临的一个难题。各地也想出了不少办法,如与大专院校挂钩,联合办班、办电视大专班等为教师深造和提高创造了一些条件。还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如请高师院校有关教师举办讲座、专题辅导、组织研究课等,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再次,无论是受过还是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生物教师,都还存在一个培训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问题。这方面也可借助高校的力量和条件,组织短期实验技术培训班轮流培训现任课教师,着重研究大纲要求的生物实验,并针对农村现状,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足演示实验,并创造条件开出学生实验。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1、改变教学方法:要使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将结论、原理直接注入给学生的成果式教学,应尽量采用“过程式教学”,即试验“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通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并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余地,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生物教师要转变只有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等简单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要多采用录像、光碟等电化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更应加快电脑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使生物知识更形象、逼真,并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和储存。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物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外,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工厂、养殖场,也可组织学生阅读生物课外读物,观看生物教学片,制作标本,进行生物实验等。
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尤其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购足、购齐实验仪器设备,建设独立的实验室,建设多媒体教室,图书室,校园网络,购买配套的图书、光盘教学资源,以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急。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展制作生物标本、观察动植物生活习性、绿化环境等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亲自动手、动脑、动嘴,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从以上不难看出,生物学不论从社会需要、学科自身的发展,还是从学生个人素质的养成等方面均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必须加强生物学教育,提高生物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生物学在中学课程中理应占据重要地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物学科在我国中学课程中的地位还是很低的。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一开始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的想法,是一位曾经接受过三年大学生物专业教育,现如今工作在一所农村初中的教育工作者的深切的体味和呼吁,其中难免有不当甚至不妥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多加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