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慈善意识调查分析①

2017-06-08 07:13王琳欢崔亚超尹玲馨王婷慧
浙江伦理学论坛 2017年0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慈善事业慈善

王琳欢 崔亚超 尹玲馨 王婷慧

一、调查背景

慈善意识也称慈善观念,是指人们对慈善事业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最深层的因素。围绕“慈善意识”这一主关键词,课题组在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较之于国外盛行的慈善文化,我国社会的慈善氛围相对不浓、公民的慈善意识相对薄弱,亟待提升。但是,同时也发现以上的认识在很多文章中都是人云亦云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刻板效应”。课题组搜索了中国知网等文献平台,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关于慈善意识的调查问卷较陈旧,不能反映出当下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现状;二是很多慈善意识研究只是来自对社会现实的观察,缺乏系统的数据支持。

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种推动慈善盛行的阶段,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还是有着明显的变化的。特别是“共享社会”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推动人人参与慈善,共享发展成果,维护平等发展的权利。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互联网+”,已经使得“微公益”“网络捐款”等新型慈善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关于这类慈善方式是否为我国公民所认可,或者这类慈善方式应该如何规范化发展,也应该成为当下慈善意识调查的重点。基于慈善意识定量研究的欠缺和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展开了此次慈善意识调查活动。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慈善意识研究

国外以Jenny Harrow和Robert Mark Silverman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对美国自身的慈善事业及文化作了较为完整的追溯,并提出了当下出现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阶段,国外对慈善意识的研究,主要是从宗教、财富、道德等观念对人的影响来展开的。

(二)国内慈善意识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慈善意识现状的资料来源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除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以外,多数的问卷设计是围绕着被调查者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参与慈善事业的行为取向和动机、对慈善事业参与责任主体的认知、发展慈善事业的制约因素等相关问题来展开的。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慈善意识高于男性;年轻人的慈善意识高于老年人;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识;收入的高低并非是影响慈善意识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职业与社会地位明显地影响着公民的慈善意识。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了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总体现状: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功能、意义和作用都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但尚未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虽然多数人意识到发展慈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但仍然有些人把发展慈善事业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富人的身上;大多数人认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有些人也表示了对慈善机构和组织的不信任,说明慈善机构和组织的公信度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针对目前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些学者梳理了影响慈善意识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慈善意识的建议:(1)罗竖元、李萍在《论慈善意识的培育与慈善事业的发展》中从缺乏“第一行动集团”引领的视角来解析抑制公众慈善意识的各项因素。(2)韩振秋在《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中认为慈善意识可分为感性认知、知识、态度、评价和行为意向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都是影响慈善意识的重要因素。(3)蔡勤禹教授在《慈善意识论》中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应该通过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发扬传统慈善文化等来培养人们的慈善意识。(4)刘新玲在《论个体慈善行为的基础》中提到,好的、正面的慈善意识可以激发慈善主体的主动性,而慈善主体的主动性往往是以宗教信仰、仁爱之心、真善美等慈善意识为基础。(5)程立涛在《论慈善事业的道德支撑》中表明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三个道德基础:以情感伦理为慈善的内在支撑;以人道主义理性观为慈善的外在规范与行为约束;以互助行为的总体交换为慈善的最终价值。(6)张亚月在《慈善伦理与公民意识培育》中认为只有在公民伦理和公民意识下,人们才会形成强烈的社会共同体意识,而共同体意识又是慈善伦理最基础的理据,因此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伦理的培育,为慈善伦理的建构提供良好契机。(7)罗竖元在《培育慈善意识 发展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启示》中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认为要想加强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升组织的公信度,就必须完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注重慈善事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慈善组织与媒体经常性的沟通渠道,启动媒体的引导作用。(8)陈伦华、莫生红在《从问卷调查看我国公民的慈善价值观》中提到应该高举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帜,构建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核心、多元价值并存的慈善文化价值体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政府要主动作为,培育和壮大社会慈善组织。

三、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通过慈善意识调查分析研究,更新原有的调查数据,增加与当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卷题项(如网络慈善等),洞悉中国人慈善意识现状及其成因和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对策。同时,此次调查结果力求能够为专家学者提供参考价值(对慈善意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剖析原因和探索提升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对策时作参考)。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问卷设计)由以下六个门类构成:被调查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慈善的认识与理解;慈善意识的总体社会态度;被调查者参与慈善的目的和动机;影响慈善行为的内在与外在原因;与慈善相关的其他问题的认知。

(三)调查对象

本研究拟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随机发放,以大样本数据呈现我国居民的慈善意识以及影响慈善意识的可能性因素。参与调查的对象主要为组员微信朋友圈的老师、同学、朋友、家长等。

(四)调查过程

(1)问卷形成: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小组讨论,制定出《我国公民慈善意识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删除不合理题项,增加重要题项,形成正式问卷。

(2)问卷发放与回收:本研究采用电子网络问卷形式,依托“问卷星”平台将问卷生成电子版,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发放,总计回收问卷364份。

(3)数据统计:对所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形成初步统计结果,然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在相关统计变量上的显著性差异。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 364份,回收364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64份。被调查者分布于浙江、安徽、山西、天津、上海、北京、辽宁、山东、广西、云南、陕西、重庆、河南、四川、吉林、湖北、内蒙古、宁夏、贵州、江苏、海南、湖南、福建等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被调查者的性别:男性 143人,占39.29%;女性221人,占60.71%。被调查者的宗教信仰:54人有宗教信仰,占14.84%,310人没有宗教信仰,占85.16%。从被调查者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30岁这一年龄段,以青年居多。从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来看,多数被调查者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从被调查者的收入状况来看,收入分布比较广泛,各个层次的分布都较为均匀,没有特别集中的现象。从被调查者的职业来看,涵盖了各行各业,所获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使得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客观(见表 1—表4)。

表1 被调查者年龄段构成

表2 被调查者受教育状况

表3 被调查者收入状况

表4 被调查者的职业构成

(二)对慈善的认知

为了从总体上了解我国公民关于慈善的认知,课题组专门设置了一组与慈善认知相关的问题,包括对慈善、慈善对共享社会、慈善机构、慈善氛围等的认识,调查结果见表 5—表8。

表5 您对“慈善”认识(多选题)

表5数据显示,292人(80.22%)认为慈善是一种爱心的奉献;285人(78.3%)认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体现;90人(24.73%)把慈善看作是一种对贫困弱灾者的暂时的、消极的救济;124人(34.07%)觉得慈善是一种提升人的价值的品质消费。这组数据反映了有八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慈善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是一种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体现。说明我国的大多数公民对慈善有一个积极正面的认识,但也有少部分被调查者对慈善的认识过于消极、狭隘。因此,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公民对慈善的正确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表6 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我们共享社会的构建的相关性(单选题)

表6数据显示,325人(89.29%)认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共享社会的构建;而4人(1.1%)认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对共享社会的构建没有帮助;同时,35人(9.62%)觉得两者的关系不大。从这组数据种可以看到,我国的绝大多数公民普遍认为“慈善”与“共享”是有联系的,认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对共享社会的构建起积极作用。在相关性上,根据SPSS相关性分析,本次问卷样本显示,对慈善事业与共享社会构建的认知与受教育程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见,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事实上,慈善作为一种利他、助人的活动,是实现共享的手段,只要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就能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表7 对国内慈善组织、慈善活动等的了解情况(多选题)

表7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对国内几项慈善组织或活动的了解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希望工程(326人,89.56%)、中国扶贫基金会(277人,76.1%)、壹基金(252人,69.23%)、春蕾计划(213人,58.52%)、《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166人,45.6%)、中国麦田计划(89人,24.45%)、分享冰箱(85人,23.35%)、烛光工程(73人,20.05%)、黑土麦田公益(36人,9.89%)。而在相关性分析上,是否知道分享冰箱、壹基金、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0.217、0.172、0.21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慈善项目的了解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数据反应来看,我国公民对国内慈善组织或活动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国家性质的耳熟能详的慈善机构或活动,由于活动覆盖面广和宣传到位,国人基本都有所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公民对一些新出现的慈善组织或活动的认知度,研究小组增加了如“黑土麦田公益”“中国麦田计划”等新型慈善模式,这类模式主要由自发的社会性组织发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对这样一些慈善组织或活动的了解度相对较小。

表8 对我国慈善公益氛围的认知(单选题)

表8数据显示,17人(4.67%)认为我国慈善公益氛围很好;49人(13.46%)认为我国慈善公益氛围比较好;214人(58.79%)认为我国慈善公益氛围一般;70人(19.23%)觉得我国慈善公益氛围比较差;剩下的 14人(3.85%)认为我国慈善公益氛围非常差。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慈善公益氛围一般。可见,虽然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多数群众认为我国慈善公益氛围依然不浓厚。

(三)慈善意识的总体社会态度

为了总体上了解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状况,课题组专门设置了一组与慈善意识相关的问题,包括对慈善的关注度、参与慈善活动的意愿及情况,这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展现在表9—表11中。

表9 是否关注慈善方面的事情(单选题)

表9数据显示,经常会主动去关注慈善方面的事情的有40人(10.99%);有203人选择了偶尔会关注,占比一半以上;14人(3.85%)选择了没有时间去关注;有107人(29.4%)选择了浏览信息时才会看。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主动关注慈善的人比较少,大部分的人都是偶尔或者被动地了解慈善方面的事情,极少人一点都不关注。由此可见,我国总体慈善意识的大环境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阶段,大家的慈善意识较为薄弱,缺乏主动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在关注慈善方面的事情,所以,我国的慈善事业虽然任重道远但却充满希望。另外,课题组分析了主动关注慈善方面的事情与职业、与受教育水平以及与收入的相关性,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显示,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见,慈善意识并不与职业、学历、收入等直接相关联。

表10 除了单位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其他慈善活动的参与情况(单选题)

表10数据显示,167人(45.88%)除了单位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还会主动寻找并参与其他慈善活动;与此同时,197人(54.12%)不会主动寻找并参与其他慈善活动。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人参加慈善的方式是单位和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只有少部分的人还会主动去寻找并参与慈善活动。这说明,我国的慈善活动多是以集体组织的形式,个人的主动参与性不高。虽然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捐助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参加集中募集的组织化动员,但是从小部分公众主动找寻参与慈善活动可以看出已经有更多的公众把参加经常性捐助当作自己喜爱的参与形式。而在主动寻找并参与慈善活动的人群中,SPS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只与年龄之间产生相关性,与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的相关性较弱,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更喜欢去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例如支教等。

表11 会选择去自愿参与的慈善行为(多选题)

表11数据显示,有291人(69.51%)会在特殊时期(如地震、海啸、雪灾等)自愿参与募捐;253人(69.51%)会自愿参与捐赠闲置衣物和身边亲朋好友的求助;165人(45.33%)主动参加义工和志愿者活动;153人(42.03%)会主动参与义务献血;105人(28.85%)会主动参加App上的慈善公益项目;另外,会主动帮助陌生人的求助的人只有98人(26.92%);会主动参加慈善基金类型的活动的人更少,只有50人(13.74%)。由表11可以看出,重大灾难特殊时期的捐助、捐赠闲置衣物是大部分中国人会选择参与的慈善活动;志愿者、义务献血这类传统的慈善行为,也一直都是我国公民主动参与慈善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针对身边亲朋好友的求助和陌生人的求助,我国公民的态度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对受助者相关情况的了解及捐助对象困难处境的真实性的把握,是社会公众选择是否给予捐助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慈善基金这类在国外非常常规的慈善项目,在我国的认可度非常低。在相关性分析中,课题组发现选择会参与App上慈善公益项目与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179,而其他方面的慈善活动参与取向与学历等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接受并参与一些新型的慈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这类人群往往更懂得辨别网络慈善的真假,会选择一些认可程度高的慈善活动参与。总体来说,我国公民具有慈善意识,只是我国公民参与慈善的方式比较单一和传统,大多局限在捐款捐物层面;其他形式的慈善方式在我国还没有普及。

(四)参与慈善事业的行为取向

为了了解我国公民的慈善行为取向,我课题组专门设置了一组与参与慈善事业行为取向相关的问题,包括参与慈善原因、参与慈善的途径,调查结果见表12和表 13。

表12 参与慈善活动的动机(多选题)

表12数据显示,269人(73.9%)是因为助人为乐而选择参加慈善活动;250人(68.68%)是因为同情他人;101人(27.75%)是因为从众心理;58人(15.93%)是受到强制要求而参加;还有20人(5.49%)是因为宗教教义的影响。通过表12,我们可以得出,八成左右的人都是出于好的心态即助人为乐或者同情他人参加慈善活动,还有一小部分是因为从众和心理和强制要求。所以,我国现阶段的慈善事业大环境还是良性发展中的,人们对于慈善事业也都是阳光心态居多。

表13 参与慈善的途径选择(更愿意)(单选题)

表13数据显示,121人(33.24%)的人更愿意通过学校、单位、社区等组织的捐款捐物参与慈善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有公信力的机构组织的慈善活动更能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国参与慈善的方式还是停留在较传统和单一的层次上。103人(28.3%)人比较倾向于直接与受助者建立联系。另外,21.43%的人愿意参与慈善机构组织的志愿者活动;10.71%的人愿意通过网络“微公益”(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发起的求助信息)等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6.32%的人愿意通过慈善基金去参与慈善活动。由此可见,网络慈善方式、慈善基金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的影响力还不是太高。

(五)影响慈善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为了了解影响我国公民慈善行为取向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课题组专门设置了一组与影响行为取向相关的问题,包括较少或不参与慈善的原因、慈善机构在慈善行为选择中的影响力、对于慈善(捐赠)结果的关注度以及公众所认为的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等,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4—表17。

表14 较少或者不参与慈善活动的原因(多选题)

续 表

表14数据显示,221人(60.71%)是因为经济实力不够所以较少或者不参与慈善活动;199人(54.67%)担心捐款去向而不参与;同时,183人(50.27%)不参加是因为缺少捐赠渠道或好的参与项目;只有 54人(14.84)和11人(3.02%)是因为没有闲暇时间和觉得跟自己没关系而不参加慈善。表14显示,经济因素是影响慈善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够所以并没有多余的钱去帮助他人。另外,由于我国目前慈善体系不完善(渠道少、慈善项目少、款项取向不清晰等),所以存在担心捐款去向和想捐不知道去哪里捐的情况。

表15 慈善机构在慈善行为选择中的影响力认识(单选题)

表15数据显示,153人(42.03%)在慈善过程中关注的是该组织的运作流程是否规范透明,129人(35.44%)看重的是组织的公信度,另外有 77人(21.15%)关心的是慈善的项目(受助群体),只有 1.37%即5个人看重慈善组织的知名度。这些数据表明,当人们准备向一个慈善组织捐赠时,较看重组织的运作流程和公信力,这两者其实都是指一个慈善组织在人们心中的可信任度,说明参与慈善的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慈善行为到底是否帮助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己的爱心到底是否传达到了受助群体。可见,一个慈善组织名声响亮不等于受信任度高,具有公信力才是关键。

表16 对于慈善(捐赠)结果的关注点(单选题)

表16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即50.82%的人担心捐款被挪用、截留和贪污,23.63%的人担心运作缺乏透明度。这两种担心的内容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我国慈善事业的不信任,表明公众对于自己所选择的慈善组织是理性的,慈善腐败的存在(挪用、截留和贪污)已经成为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重要的外在原因。14.29%的人担心捐款的发放使用效率太低,当然,也存在11.26%的人对于自己的捐款并不会想那么多,抱有顺其自然的心态。这一调查显示,公众参与慈善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慈善行为有没有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运作效率是公民慈善行为选择中的较大影响因素。

表17 对影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的认知(多选题)

表17数据显示,在谈到影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时,A、B、F三个选项入选的频率较高,分别占到50%以上,而认为是慈善组织原因达79.95%,认为是政府监督立法原因的占68.68%,认为是理念原因的也高达56.32%。C、D、E三项入选概率各占30%以上,相对来说较低,但是,从整体上看,以上六个选项的被选概率是相近的,这其实表明上述六个原因相对较大地影响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只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政府的监督立法以及慈善理念的普及与传播三者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可见人们特别关注社会(慈善组织)、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扮演问题,慈善组织要有公信力,而政府要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另外,慈善文化的教育普及在我们社会发展中也相当重要。与此同时,倡导建立一些可信度高的基金会、鼓励发展一些优质的可参与性强的慈善项目,在未来慈善事业发展中也至关重要。

(六)与慈善相关的其他问题的认知

为了了解我国公民对于慈善相关的其他问题的认知,课题组设置了互联网慈善认知以及慈善责任体认知两道题项,调查结果见表18和表19。

表18 对由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网络慈善方式的认知(单选题)

表18数据显示,167人(45.88%)觉得网络慈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希望政府能够规范;124(34.07%)人很想帮助,但是担心受骗;而认为是真实事件的有45(12.36%)人;不相信来自这种渠道的信息的有28人(7.69%)。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公民对于互联网发起的慈善活动方式是秉承积极态度的,有所担心的是互联网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对此可以肯定,信息化时代,社会缺少一个规范化的真实可信的互联网平台。只要互联网慈善方式得到规范,那么诸如此类的新型慈善方式还是被公众所认可的。

表19 对帮助和照顾弱者、不幸者责任主体的认知(多选题)

表19数据显示,74.73%的人认为国家和政府应该在照顾弱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中国慈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其次,65.66%的人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表明我国公民具有慈善的意识以及做慈善的意愿。另外,慈善机构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占比33.79%。由此可见,人们对慈善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还是认可的。除此之外,27.47%的人认为弱者需要其家属自身给予帮助,这正体现了中国的家庭特色,而在现实生活中,弱者也通常是由家庭本身给予关怀和帮助的。18.41%的人认为所在单位和领导也需要对弱者给予一定的关爱和照顾,14.56%的人认为,富人可以在扶助弱者中承担起责任。

五、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现状评述

(一)全社会已经有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但慈善形式较传统单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民普遍能积极正面地认识慈善,能准确把握慈善和共享的关系,并对国内的慈善项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六成以上的人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相对还是停留在较浅层面上,我国慈善公益氛围依然不浓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慈善项目的关注度上,大多数人只是对一些大型的慈善组织或者项目有所了解,对于一些新型的慈善项目并不知晓,经常会主动去关注慈善方面事情的占比只有10.99%;二是对慈善参与的方式上,大多数人是被动的参与单位、学校等组织的慈善活动,而主动寻找慈善项目的人占比不足50%。所以,有56.32%的人认为关于慈善的理念普及和文化传播不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对于慈善事业的宣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外慈善项目的丰富性,如秘鲁的“阴影 WiFi,沙滩上的公益‘抗癌’”、美国的“没有人会孤独死去”、伊朗的“‘爱心墙’温暖德黑兰”、法国的“超市未售罄食物将捐慈善组织”、英国的“鼓励残障人士独立使用公共交通”等,我国的慈善活动,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相对较传统和单一的,我国公民最多参与的慈善活动是“捐款”,尤其是特殊时期的捐款活动,或者再拓展一点,就是做义工、支教、志愿者等,而持续性地参与这些慈善活动的人也是不多的。

(二)社会成员有参与慈善的意愿,但缺少参与渠道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慈善意识的社会总体态度还是积极的,绝大多数人都参与过慈善活动,尤其是在重大灾难面前,公民都愿意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有九成以上的人会经常或偶尔关注慈善信息并且对慈善捐助与志愿者活动对弱势群体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像志愿者、义务献血这类传统的慈善行为,公众的参与度一直很高。同时,九成以上的公民愿意去帮助有困难的亲朋好友或陌生人,虽然由于捐助对象处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两者差距悬殊,但是在重大灾难面前,帮助困难陌生人也是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参与慈善的意愿,在做“不参加慈善的原因”选择时,有六成以上的人选择了经济实力不够。在正确认识我国公民参与慈善的意愿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公民参与慈善的渠道是相当狭窄的,大多数人参与过的慈善活动就是单位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而这类捐款活动往往是发生在特殊灾难时期;有少部分人会通过义务献血或者志愿者行动来参加慈善;另外有部分人会帮助身边的亲友来进行慈善。除了上述几样普遍性的慈善参与方式,我国其他慈善渠道都不太畅通,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慈善项目不够多元丰富。所以,在做“当前影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选择时,有33.24%的人认为我国缺少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基金会,37.91%的人认为我国是缺少优质的参与性强的慈善项目的。

(三)慈善组织诚信缺失,社会影响力较弱

从调查结果来看,慈善组织在我国公民参与慈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而遗憾的是我国的慈善组织在公民心中的公信力普遍较差。在做“较少或者不参与慈善活动的原因”选择时,有五成的人选择了“担心捐款去向”;在做“慈善结果关注点选择时”,有五成以上的人担心捐赠款的贪污、截留和挪用;在做“对影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的认知”选择时,有近八成的人选择了“慈善组织自身运作不成熟和社会公信力差”。可见,公民参与慈善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慈善行为有没有有效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而慈善组织公信力差极大地影响了公民参与慈善的积极性。所以,这就涉及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建设问题,这一方面主要涉及两个主导目标,一是慈善机构自身的廉洁建设,强化慈善机构运作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性;二是提高慈善的效果,即捐赠款物真正用到了救助最迫切需要援助的弱势群体或者项目中。

(四)“微公益”等新型慈善形式快速发展,但亟需规范化

在互联网盛行的背景下,“微公益”等新型慈善形式蓬勃发展,“微公益”是个人利用互联网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等优点开展的慈善活动,但是快速成长的网络慈善却常常“遇人不淑”,被他人恶意使用。据本次调查显示,高达45.88%的人认为互联网求助事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希望政府能够有效地规范,可见,我国公民还是极为认可网络慈善方式的,而关注的问题是网络慈善的可信度。由此可见,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慈善信息真假难辨,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还不能完全让人信服,网络慈善信息失真极大影响了互联网慈善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45.88%的人希望政府能够规范网络信息,这也反映了社会公民的普遍想法。而针对一些欺骗性质的网络慈善,如之前出现的罗一笑事件,相关法律人士曾讲到“网络募捐是个新生事物,希望这次事件成为相关制度完善和成长的契机,更好监督和管理网络募捐资金的使用”。

六、思 考

(一)拓展慈善认知度

由于慈善本身不附带任何的强制义务,始终遵循自愿原则。所以,只有拓展公民对慈善的认知程度,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才能促进慈善事业的壮大和发展。为此,需要提升公民对慈善内涵的正确认识,消除“慈善是富人的专利”“慈善是政府的事”“慈善就是对自己熟悉或亲近之人的援助”等一系列错误认识,使“人人皆可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深入人心,让慈善的火种遍布各地。需要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自我、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每个人都对社会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关怀社会弱者,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慈善活动。需要重视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的各类传播渠道,广泛宣传慈善文化,深度聚焦需要救济的困难群体,及时报道突发性或重大事件,营造良好的慈善舆论环境,使慈善活动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相关的理论研究,通过多种学科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相关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解决当前及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加强慈善机构公信力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慈善组织的良性发展,进而制约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此,当务之急应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在分析我国慈善之公信力现状和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法律的全面性,确保慈善事业有法可依。同时要规范目前存在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两者统一协调,提高其可操作性,保证执法的顺利进行。对于私自挪用善款的组织或者个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以保证法律的威严,从法律层面创造良好的氛围。第二,加强组织的自身能力。慈善组织在人事任免、财务管理和业务运作等方面必须进行自我管理,减少组织外部的有影响力的人员参与,保证组织内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另外,慈善组织自身也要完善规章制度,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自律意识,通过法律教育警示工作者的行为,严厉处分贪污受贿人员,保证慈善组织的内部环境。第三,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公众、媒体的外部监督作用,特别要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使其逐步形成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政府要积极引导慈善的发展方向,规范慈善组织;媒体要发挥其全面、影响力广泛等优势,对慈善组织进行客观全面的监督。同时,慈善组织内部也要主动公布相关的项目信息,让民众有所了解。通过各方的合力配合,慈善机构公信力的提升便指日可待。

(三)创新丰富慈善活动内容和形式

21世纪是一个资本的时代,一个走向共享的时代,一个必须用共享治理资本的时代,所以慈善的活动和形式也应走向21世纪慈善,积极探索发展以“共享”为主题的现代慈善形态。在我国,传统的慈善模式通常以动员式捐赠为主,慈善组织多是由政府主办,募捐活动的行政色彩相当浓厚。跟随全球大环境的发展,我国的慈善形式也要随之创新,如新近慈善领域出现的“公益创投”“风险慈善”“社会企业家”“微博公益”等就是慈善模式创新的典型代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成立一些新型的慈善组织,形成一些新型的慈善组织模式、慈善活动形式和内容,使得我们国家的慈善体系更加多元丰富,使得人们都能畅通并且积极地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更多的App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增加了慈善活动渠道,例如支付宝的种树活动,虽然公民不用捐款,但是通过平时的购物和行走等方式帮虚拟的树苗浇水,到达一定的重量后在干旱沙漠地区种下一棵真正的树这样的形式,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慈善活动。

(四)理清政府、社会和个人在慈善中的关系

慈善本身是一个社会性的事物,而相较于国外的慈善,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公募权被官办基金会垄断,民间组织在注册、筹款等方面都颇受限制,政府过多地参与到慈善的具体事业中,而在与慈善相关的激励引导机制、法律法规制度、监督保障体系等制定方面政府又相对缺位,这给慈善组织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政府应该将具体的慈善事业交给社会,转而承担起法律法规制定以及监督等职能。社会在慈善事业中承担起主体角色,不仅要扩大影响力,更要提升公信力。同时,也要创新出形式多样、组织高效的慈善活动,以充分调动公民的慈善积极性,使慈善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而每一个公民应该增强对慈善的认识、判断和感知能力,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慈善,将慈善作为提升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通过厘清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在慈善中的关系,推动我国的慈善事业向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1]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亚瑟·C.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罗伯特·H.伯姆娜.捐赠:西方慈善公益文明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郑功成,等.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盛正子.当代西方慈善伦理及其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任平.论马克思主义慈善观[J].学术研究,2010(5).

[8]陈东利.论邓小平理论视野下的中国特色慈善理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9]刘新玲.论个体慈善行为的基础[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0]程立涛.论慈善事业的道德支撑[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2).

[11]罗竖元,李萍.论慈善意识淡薄的培养与慈善事业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12]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6)[EB/OL].中国公益慈善网,http://www.charity.gov.cn.

[13]张亚月.慈善伦理与公民意识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2(1).

[14]张彦.公益伦理与价值排序——评《当代中国公益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0(6).

[15]蔡勤禹.慈善意识论[J].天府新论,2006(2).

[16]许琳,张晖.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5).

[17]韩振秋.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桂海论丛》,2015(2).

[18]邹海贵.论现代社会救助正义与慈善伦理生态的构建[J].道德与文明,2011(5).

[19]武晓峰.情感、理性、责任:个人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J].道德与文明,2011(2).

[20]张亚月.慈善伦理与公民意识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21]黄家瑶.论中西方慈善传统的差异性[A]//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

[22]俞建良.突出共享理念 推动新常态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新发展[N].中国社会报,2015-12-7.

[23]李迎生.慈善公益意识的养成靠什么[N].文汇报,2006-5-9.

[24]Jenny Harrow.Third Sector Research,2010:121-137.

[25]Robert Mark Silverman.The Culture of Charity.Qualitative Sociology,Vol.25(1),Spring 2002:159-163.

[26]Claire Barratt.Ribbon culture:charity,compassion and public awareness[J].Mortality,2010,15(2).

[27]Douglas Almond,Janet Currie,Emilia Simeonova.Public vs.private provision of charity care?Evidence from the expiration of Hill-Burton requirements in Florida[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0,30(1).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慈善事业慈善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J.K. Rowling Receives a Rare Honor from Prince William at Buckingham Palace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