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全刚
道行天下 德泽人寰
—— 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
◎谭全刚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史记》以前的典籍,未称《老子》为“经”;《汉书》多次引用老子之言,只是“传其学者,尊其师”,亦未称《老子》为“经”;到魏晋时“玄学”兴起,王弼则正式称老子书为《道德经》。
第一,《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道德经》全书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老子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是孕育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规律。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的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都要遵从自然规律。其规律的主要表现:一是“对立转化,反本复初”,二是“无”与“有”的关系,“无”是万物的开始,万物的母体,“有”可以观照“道”的端倪。
第二,《道德经》的唯物观点。《道德经》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和宇宙的形成,断定有形和无形的天体,不是最先最大的,也不是至高无上的。提“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批判了周代以来的帝天、神鬼观念和宗教神学观念。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先。”道才是万物的祖宗。这个说法虽有唯心观点,却代表和统管了有形和无形的天体。这又是他朴素的唯物观点。就是说《道德经》的哲学观点,唯物里面有唯心,唯心里面有唯物,是朴素的唯物论。
第三,《道德经》的辩证思维。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表现在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生相克,并决定事物双方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即为“反者道之动”。老子针对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立范畴。如:阴阳、有无、刚柔、强弱、大小、高下、前后、美丑、祸福、难易、荣辱、贵贱、损益、生死、智愚、巧拙、胜败、攻守、进退、曲直、轻重等等,这些对立面,既有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依存转化的一面。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毛泽东很欣赏老子道家经典中的辩证法,教导人们要全面地看问题,并引用《老子》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证明。
《道德经》追求的是对超越有限存在的无限整体——“道”的体悟和把握。老子的“道”是超形象。超越感觉的观念性存在,是“无”。“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见,名日希;持玄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信,故而混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于是老子提出了“无”和“有”两个“名”。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都是从“有”中孕育生长出来的“无”,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来。如此,人们要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要想认识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奥妙和玄机。因此,“无”和“有”是两个打开大道“众妙之门”的钥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无为上,所以道也无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人格化了的,它有意志,有目的。“道”是非人格化的,它造万物而不主宰万物,顺自然而不主宰自然。所以“无为”,实际上不妄为,不强为,如此当然是无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贯穿于《道德经》的始终。老子将这种“无为”思想引申到人类社会上,“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朴”,认为明智的统治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能达到“天下自定”的理想境界。这就是老子主张的对事、对人、对国家“无为而治”的理念。老子认为,国君固然免不了会有一些大有作为的举动,但总不能用国家来作为施展个人理想抱负的工具。老子严厉地警告那些野心贪婪的统治者,谁想以国家和单位作事业的赌注或作为个人私产,注定会失败。所以人们治理国家、主政一个单位,都要努力消灭个人的偏执、奢华和贪婪,以确保人心安稳,只有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道德经》中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致虚守静等和谐理念,融合到两千多年的民族文化,为后人所效法。
一讲心身和谐。老子提出了“致虚宁静”、“少欲知足”、“气柔涤虑”、“内观自省”的观念,这些观念是促进人们涤除私欲、苦恼,达到身心和谐的兴奋剂,是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私心严重的人必须完成的课题。
二讲人际和谐。人际之间,你、我、他(她)关系不协调,就会因胜负、强弱、美丑、贫富而争执无堪,造成不尊重、不团结、不安宁。老子主张“柔弱”、“不争”、“处下”。与人相处柔软谦和,对事对人不争功诿过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分风平浪静”,那就会人我之间和谐舒畅,生活美好。
三讲社会和谐。“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理念,政府行为,要以民生为目标,以不忧民为原则。百姓安居乐业,才合符自然,理想的社会环境应当是没有权术控制,没有强迫冤屈,没有贫富贵贱,人民过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在,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明的统治者若做到“无为”、“好静”、“无欲”,其政治环境良好,其结果是民众富足,民风淳朴,国运隆昌,国泰民安。
四讲国际和谐。“大国者著下流,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无论大国小国都要慈悲谦下,尊重包容。大国慈谦包容,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慈谦,可以取得大国包容。武力不能服人,慈谦才能平等相处,才能创造国际和谐,带来世界和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就是对立平衡,相反相成。如果人类能尊崇老子的教诲,和大自然相处,统一进退,就能“得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心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样天人和一,人类社会就能大道之行,通天达地,永久和平。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诸侯林立,大国争霸,小国自保,人民不堪战乱之痛苦。老子一贯反对穷兵和战争,提出“不以强兵于天下”的主张和渴望,以此唤醒大国对小国宽厚仁慈,国家谦和卑下,如此,才能长久和平。“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这是老子的反战名言。老子提出“柔弱不争”并不是软弱屈从。老子眼看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想通过自己的呐喊消除战争的阴云,于是他提出“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以不进寸而退尺来形容战争的不可挑起性,也表现了谦让和宽容的美德。
毛泽东曾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因为《道德经》中充满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韬略和智谋。“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说明轻浮和躁动都是人格缺陷所反应的不良行为。作为军事指挥员,应当持重、守静,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水是天下最至柔的东西,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柔顺的水对无论多锋利坚硬的刀都不畏惧,具有“水滴石穿”,以柔克刚的神奇力量。又如“将欲擒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毛泽东就是运用老子的策略,不计较一城一池的暂时得失,以退为进,着眼于战争的最终胜利。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所以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骄傲轻敌,不作应战准备。骄兵必败,任何自大轻视他人的行为,都是违反道德标准的,都会受到惩罚。
据《史记·魏世家》、《战国策·魏策》记载推算,老子在世时间有百多岁,是古今少有。老子为什么能这么长寿,这是与他“少欲知足”、“致虚宁静”、“无执无失”、“自然无为”相关的。
第一,要正确对待生死。要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即生命长短这是天命,不要谈生忘形,也不要谈死色变,亦即是说生不足喜,死不足悲。这是老子“长生久视之道”。其关键和秘诀就在于“不自生”,现代人想要健康长寿,应当遵循老子“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古训,对生命持自然主义态度。
第二,要正确对待名利。“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提醒人们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即最大的犯罪是放纵欲望,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要学会像老子那样知足知止、知进知退、顺其自然、淡泊名利、轻松洒脱、真实地生活于世间,切不可贪婪成性,因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日以长久。”“甚爱”就是过度地贪恋虚名和地位,其结果是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舍掉自己的性命。“多藏”就是对物质的过度贪恋,多少人为满足自己的“物欲”、“情欲”而不惜出卖灵魂,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要正确对待荣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容。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告诉人们,物极必反,太满会溢,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欲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提倡人的精神追求,就是要把自身融于天下,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宠辱不惊,贫富不殆。修德讲求“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爱以身为天下。”
第四,要正确处理上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始于道。居善地,人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乱,动善时。夫难不争,故无尤。”又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善上”,就是要有最高境界的善意。“善下”,就是要有“谦柔”的态度。即作人要有“大者宜为下”的态度和修养要有水一样的性格,“为而不争”,“以柔克刚”。
第五,要加强自我修养。“道生之,德畜之。”将“道”和“德”并立起来论述,即客观自然规律是大道,“道之生”生下来后谁来抚养呢?老子说“德畜之”,“德”就承担了这一职责。万物由道生由德养,如同生养我们的父母,儿女们怎么能不孝养父母呢?“修之予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将“德”修到身、家、乡、国、天下,以人民富裕、久远和睦、丰饶平等为标准,并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以有国,有国之(以)母,可以长久。”这些思想足以体现老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政协)
责任编辑:江生亮
韩国强·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