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晨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 第三届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观点综述
◎张 晨
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注意避免现代国家治理的“五个陷阱”,即主体陷阱、客体陷阱、功能陷阱、价值陷阱和理论陷阱,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期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全民共享共建社会治理格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
五大发展理念;法治政府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6年10月29日至30日,第三届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开设“五大发展理念与国家战略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产业创新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与法治政府建设”“五大发展理念与社会治理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与科技创新发展”六个分论坛。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了论坛。现以论坛主题为线索,综述如下:
与会学者认为,现代国家治理要防止“五个陷阱”。这五个陷阱是指:主体陷阱、客体陷阱、功能陷阱、价值陷阱和理论陷阱。
主体方面。国家治理的主体,在横向角度,多元主体并存;在纵向角度,多元主体上下互动。治理的精髓就在于对多元主体进行积极调动并发挥它们的多重功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将不再由政府一家独揽。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将在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主体将更多地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中。但是,不同治理主体职责杂糅,权限不分,造成无法各司其职的局面。要防止以限制政府权力、消解政府权威的一元地位为价值取向的具有西方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的治理理论的干扰。不能落入西方“元治理”理论的窠臼:表现出浓厚的“国家中心”意味,在治理过程淡化其他治理主体的作用,从而导致“强政府、弱社会”的产生。
客体方面。现代国家治理的客体并非是多元治理主体事无巨细地管辖所有事务。国家治理的客体是所有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涵盖面广,其一切要素都来自于社会,包括了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共同利益的所有社会性事务。从社会公共事务的顶层制度设计而言,国家治理的客体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这些事务属于社会公众共同问题。因此,多元治理主体需要以互相合作的方式参与制度设计和管理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一切要素,包括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权利相关的所有社会事务。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参与政府事务,实现社会和政府的协商对话机制,建立起融合政府与社会积极参与治理事务的国家治理格局。
功能方面。不能过分拔高治理的功能,也不能过分美化治理的作用,要用一种审慎的眼光,合理研判“治理”的作用。唯此才可在治理过程中积极合理地消除治理弊病。治理过程中,受到一个国家的人文环境、政治文明、道德水准以及社会认识等诸多因素影响,无法取代国家和市场合法配置资源,它是国家和市场的一种补充手段,过分夸大治理作用可能引发统治失效。所以,对治理要保持审慎态度,在积极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对待治理作用,既不可盲目扩大,也不可擅自减缩。
价值方面。国家治理的“价值诉求”是构筑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所在。国家治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从总体上推进国家事务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治理过程中,不能把这些价值诉求仅仅体现在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中,要以治理所追求的价值为坐标,建立以自然人的基本权利与治理主体目标相配套的治理价值体系。现代国家里,权利包括安全的生活、公平的对待、谋生和为自己谋福利的机会;义务包括推动共同利益、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安全和福利的影响;平等包括性别平等、追求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共同资源、努力消除腐败。只有以此作为国家治理的宏观目的,才不会在治理过程中挂一漏万。
理论方面。西方治理理论的产生,正是由于管理者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看到了市场和政府的局限,从而为了应对变化的时代状况以及有效解决公共事务的治理难题,提出的一套系统的理论。这些主张本身就面对诸多理论困境,意欲达到所期待的治理效果,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虽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和市场在宏观调控中的某些不足,但是,治理在实践中依旧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制约。西方理论所主张的权力多主体、多中心、回应性、互动性等特质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本身所面临的问题。中国传统的臣民意识和平均主义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影响着治理过程中人们对政治的参与。要培养理智审慎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环境,尚需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西方治理模式不可能直接地套用于现阶段的中国,而应有选择地、有鉴别地吸收其合理之处。
与会专家认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政务服务中心步入体系化建设新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新时期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引领。
与会专家指出,坚持创新发展,为政务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发展提供驱动力。如何整合各级政务服务资源,构建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是观念创新。新时期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要立足企业与群众需求,从办事实际需要出发,去甄选、设计和打造更多的政务服务产品,打造广受企业与群众需要“适销对路”的政务服务产品。二是管理创新。按照服务对象分类分层区别构建。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服务事项决定了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要构建不同的工作机制,真正建立起务实、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体系。三是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推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以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以公共服务普惠化为主要内容,以实现智慧政府为目标,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精神,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办事流程的优化重组,构建集约化、高效化、透明化的政府运行模式,向社会提供新模式的管理和政务服务产品。
坚持协调发展,平衡政务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注重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相一致;保证政务服务体系和其他服务体系相携共生,推动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不断现代化。政府办、法制办、编办、人力社保、组织等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营造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环境。做好相关职能部门的统合,整合政府服务力量和资源。切实发挥好信息技术系统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决定作用,多措并举,切实降低政务服务体系运行能耗。
坚持开放发展,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宽广视野和活力。一是积极学习借鉴外来先进经验做法。二是发挥信息公开主渠道作用。三是要消除部门利益壁垒,面向公众构建体系。
坚持共享发展,提升群众政务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是让企业和群众参与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二是延伸政务服务体系服务内涵,让群众共享政务服务发展成果。三是创新服务形式,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
与会学者提出,健全安全管理与风险预防、安全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和公共安全保障“四大体系”,支撑和推动安全发展。
一是通过建立全面系统的预防体系、加强源头风险管控和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等建立安全管理与风险预防体系。二是通过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建立预警系统、健全监测预警网络和完善监测预警功能来建设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三是通过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和推进应急治理等途径来建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四是通过加大多元财力保障机制、加强物质储备和调配、强化公共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等路径来建设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实践证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举措和重要抓手。
与会学者指出,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和着力点,是实现新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既要避免以往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弊端,又要坚定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既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又要多方配合协调,提出务实可行的举措;既要注重科技和政策的力量,又要充分体现“智慧”和“人文”的因素;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强调开放与可持续。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投入问题;不是模式问题,而是人才问题;不是开放的问题,而是安全的问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立足于信息化与产业提升、市民生活、公共管理“四位一体”,要从老百姓最关注、政府能够做到、最低成本能实现的做起,利旧建新、先点后面;统一建设、共建共享。
有学者认为,在宏观上要突出创新模式,全方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目标,注重智慧城市与文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微观上要衔接好“互联网+”行动计划,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视为大数据的重要载体;政策上执行者和决策者要有所作为,尤其注重规划方面顶层设计的协调。有学者提出要坚持以人们的需求为导向,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甚至避免过多行政干预等。
与会专家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非一朝一夕完成,需要全方位考虑问题,慎重决策,要坚持原则,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本文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王鹏凯
赵 军·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