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宝塍
2017年3月,龙泉市陈爱明青瓷技能大师工作室被人力社保部正式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这也是丽水市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缘何能够获此殊荣,除了因为这是一家集青瓷文化研究与推广、青瓷工艺传承与创新、青瓷人才发掘与培养为一体的青瓷技能大师工作室,更源于其创始人陈爱明对青瓷艺术领域深厚的造诣和执着的传承和创新。
渊源瓷脉,灵性俱显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历史名城浙江龙泉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在龙泉的山坡上一条条古老的龙窑是此地最奇伟的建筑。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出生于这一方宝地的陈爱明,自幼便对青瓷艺术铭心趣然,和很多当地人的人生轨迹没有太大区别,高中毕业后便进入龙泉瓷厂开始了自己的青瓷人生。
每天与瓷土为伴,与窑火相映,与青瓷为友,对很多人来说烧制瓷器似乎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但在陈爱明心中,这个过程却是历练人生和艺术的光明之门。这是这样的心性,让他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除了在实际工作中勤学好问,吸取前辈经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陈爱明还因业务突出被厂里选送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进修,在这里,他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和补充。进修归来后,他拜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高峰老师学习传统手拉坯和“跳刀”“绞泥”以及自然灰釉的运用等技艺;之后,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先生为师,学习传统青瓷技艺。两位名师言传身教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他看到了青瓷大师卓然的人生观和美学观。为此,他在提升自己青瓷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妙悟生活和心灵带给他的双重启迪。这也让他的青瓷艺术渐入佳境。
亲力亲为,大师之路
然而,大师之路并不是简单平坦的,正如陈爱明所说:“青瓷技艺是一门不能停止的艺术,新的想法、好的创造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只能在亲力亲为的制作中才会出现,一旦停止,技艺就会随之停滞不前。”也正因如此,他干过并熟知青瓷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从瓷土的粉碎、陈炼到釉料的配制,从制坯、上釉到装窑、烧窑,甚至质检、包装,他掌握一切自己所需要的,不走捷径,只探技巧。这样年复一年的劳作,建立了陈爱明与青瓷的血脉关系,成就了他淳厚沉静的艺术品格。他低调而灵敏的周旋在技艺的操练中:吸收、运用,不遗余力。正是这样,让他成为中国青瓷界的佼佼者。跳刀、绞泥、半刀泥等技艺、技法在陈爱明的陶瓷世界中应用得收放自如,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生命语言。
艺术源于对生活的探求和尝试,因为生活存在的本身就深深蕴藉了“可圈可点”的博大力量。沉醉在青瓷世界里不能自已的陈爱明,常常试图透过陶土将自我融入到自然之中,并把自然之美和陶瓷之美看作同种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每当他看到窑炉升腾翻卷的浓烟,飞舞流动的火焰时,便加深了对“土”与“火”的深情,体会到了投身“土”与“火”这创造性工作所特有的喜悦心情。
“对我来说,青瓷是有生命的。每个作品的创作都经过深思熟虑。比如要创作一个圆罐子,需要先在脑子里构思怎么取泥、怎么放行、怎么跳刀、怎么装饰和造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青瓷从开始拉坯到烧制成成品需要耗费半个月以上的时间,成功率也特别低,龙泉瓷的釉色像一张白纸,不能有一点脏东西。十几道工序都必须认认真真的。因此,我们青瓷制作者对每一个陶瓷成品都充满了感情。龙泉窑的釉色是很耐看的,不顺心或者烦恼的时候,我们会看我们的青瓷,五分钟之后便能静下来。”
除了自己技艺的提升,陈爱明还关注青瓷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他积极推动龙泉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培育高技能人才,推进剑瓷等特色产业发展。目前,他已经培养徒弟26人,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5人、工艺美术师14人,在传授技艺、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能攻关等方面发挥出了带动和示范作用,真正体现了青瓷艺术的大师风范。
极简空灵 君子情结
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陈爱明以此自勉,并将自己的“君子情结”融入到青瓷作品烧制上,用艺术传道,格物致知。
与普通的龙泉青瓷创作匠人不同,陈爱明师古而不泥古,他崇尚求新、求变的精神,并善于将其中淡泊、平和、含蓄的气质融入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在他的大量作品中见不到对传统经典之作的拷贝,也见不到那种低俗的雕琢之气。更多的是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悠远气息,既有着哲学般的系统和深刻,也有着美学般的典雅和自然,让人心神平静。
细观陈爱明的青瓷作品,除了传统龙泉青瓷的独特魅力,他不断推陈出新,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聆听融入其中。同时,在创作中,他对“跳刀”情有独钟,那是一种最古老的陶瓷装饰手法,这种在修坯时无意产生的工艺,突破了作品对物象的苛刻描述,为人们传达特殊的形式美感提供了抽象有力的表现手段,丰富了审美空间的流动美感。作为龙泉较早使用“跳刀”装饰技巧的艺术家,他如今已经把“跳刀”技艺运用达到顶尖水平。
“青瓷就是龙泉的颜色,是这里的青山绿水。”陈爱明将自己对青瓷的感悟融入作品之中,创作成了以《泉》为主题的龙泉青瓷作品。润泽清澈的青釉与精雅繁密的“跳刀纹”相互映襯,恰似奔涌的清泉,水流湍急,浪花飞溅,构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自然图景,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诗一般的东方气韵。专家评价说,《泉》在风格上不追求复杂的形态与样式,采用简练饱满的造型,强调单纯中的丰富。“跳刀纹”装饰所特有的自然美配以青瓷如玉一般的色泽,作品在肌理与质地上产生了丰富的变化,构成了一种新的形式关系,在这种形式中作品力图达到青瓷自身审美特征与对山水之美的感悟的内在和谐,从而使作品突破对物象的具象描述,去创造审美上深远的心灵空间。
另一个作品《听雨》,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那布满瓷体细致而轻柔的跳刀纹,斜斜地划过,一种浮动的飘感从眼前掠过;梅子青的色彩,明朗了深浅关系的交织,心弦在一瞬间就被拨动了。
釉色是陶瓷的最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也是陶瓷本质美的所在。陈爱明非常重视釉料的研究,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他寻找、体验着古人审美的大道。无论是他研制的粉青釉、梅子青釉还是铜红、灰釉都散发出一种浑朴、清新、淡远的神韵。这种对传统审美价值的内在把握,超越了其技术上的意义,表现了陈爱明静如秋水的作陶心境。他的作品《云之梦》铜红绞泥系列,以如天空般清透的釉色为底,以似流云般绚丽的铜红绞泥纹为装饰,恰似云霞飞动的美妙意境。通过对自然物象之美的描述来揭示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纯美心境。
作品《叠翠》在多次喷釉的素面上,厚重的釉色呼应了《叠翠》中“叠”的穿透力和厚度,陈爱明以“跳刀”的大气,一刀、两刀、三刀地呈现动感的瞬间,深处如竹叶,浅处如竹竿,从下刀至收尾,如行云流水,毫不含糊。《叠翠》所表达的,不仅是偶遇的感悟,更是竹林生命的流淌、微风灵魂的飘逸;《叠翠》延续的,是那片山、那条溪的点滴故事。
在陈爱明眼里,龙泉青瓷是有生命的,就像一个地方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悄然发生改变一样。于是,便有了《秋到龙泉》这一独具特色的龙泉青瓷作品。作品采用了灰釉“印叶纹”装饰与传统青瓷相结合的表现技法。作品内部施以象征沉静秋水的翠青釉色,外部运用金黄色调的秋叶装饰,从而使作品内外空间产生灵空的意境對比。作者通过印叶纹装饰技法把“绘画性”的视觉形象引入作品。风中飞舞的秋叶所产生的赋予动感的视觉形式在三维的形态上组织起平面化的表达空间。泥性所天然富有的多重表现性,在光的作用下形成一中幻觉。记忆中逝去了的秋天意象,通过飘过的秋叶浮现出来,表现出“贸槎溪头霜叶黄,水天上下秋茫茫”的绝然意境。
为了表达芦苇的意象,陈爱明的作品《芦歌》运用了灰釉与“跳刀纹”装饰结合的表现技法。由于采取了特殊的运刀技巧,“跳刀”刀法的虚实、强弱、疾涩、转折、顿挫、韵律节奏一起演义为泥性自由、从容、音乐般的表现。灰釉深沉的色泽在“跳刀纹”上产生的丰富变化改变了作品的空间状态,使“跳刀纹”装饰在视觉上具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味。“跳刀”在作品表面所构成的抽象点画线条转化为芦苇的造型意象,与观者形成一种心灵上的照应,生活的经验与艺术的幻觉相融合。表现出“清风习习,千里芦花。心怡人醉,不知归处”的画境。
《青瓷弦纹荷花双鱼洗》造型端庄,结构严谨,具有一种柔和、含蓄、像丝绸般柔和而闪烁的光泽。撷取了大自然的基本色调,运用了青瓷这美如碧玉的釉色,那晶莹柔润的绿色分外令人悦目惬意。作品采用熟练的半刀泥手法雕刻,半刀泥由于深刻坯体,干净利落,纹样轮廓清晰,刻出了纹样的层次,再加上雨点式的“跳刀纹”缔造出毛毛细雨洒落水面,一对鱼儿在荷叶之间穿梭嬉戏,自由而欢快跳跃不时溅起细碎的水花,掀起层层的涟漪……画面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耐人寻味,达到了青瓷自身审美特征与对山水之美的内在和谐。
陈爱明结缘青瓷30多年,一直以来,他不断探索青瓷工艺奥秘,创新青瓷烧制技艺,创作的“跳刀纹”“印叶纹”青瓷系列作品和铜红胶泥青瓷系列等作品在全国各类艺术博览会、陶瓷评比会上得奖。他研究的自然灰釉在青瓷中的运用、电气两用窑实验及运用均受到业内极大关注和肯定。他创作的《泉》、《秋到龙泉》等龙泉青瓷作品,更是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除此之外,陈爱明的作品《哥窑纪念国庆五十周年挂盘》被全国人大收藏,《涌翠》、《自然的声音》中国美术馆收藏,《盛世牡丹》、《清凉》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收藏,《天球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典藏。似乎正是一种清澈的心境,才给世人带来了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瓷亦塑我,为梦传承
在创造青瓷作品的过程中,陈爱明体会的是一种“瓷亦塑我”的感觉,这需要有一种清澈的心境。他的艺术创作,源于自然的感悟,以静现动、以线突景、以色绘境,都是这位工艺美术大师心灵的外现。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对陈爱明青瓷作品的评价:“不论你盯着它看多久,你的眼睛都不会感到疲累;而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静。”
当今,每一个人都在期待看到中国伟大陶瓷艺术的复兴,看到真正属于中国文化的陶瓷艺术的再生。陈爱明在他的陶瓷艺术世界耕耘收获,以他不断的创造拉近着我们与自然与传统的疏离。由于从小就感受着青瓷艺术的熏陶,他在骨子里有着祖辈陶工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对陶瓷的情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摩登艺术家们的那种浮躁与他无缘。来自外界种种全新的陶艺观念从没影响他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精神的坚持。相反,使他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传统。他认为对传统研究决不应是在形式上的沉泥,要超越表象去体验和把握古人最深沉高妙的东西。审美的格调上的崇高、隽永,技艺上的精湛、完美一直是他的艺术追求。多年来与瓷土相亲相近的劳作,使他在艺术表达上显得得心应手。同时,他一直矢志于青瓷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希望龙泉青瓷在世界艺术殿堂拥有一席之地!
人物简介:
陈爱明,1962年生于浙江龙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大师。浙江中青年十大名师, 龙泉青瓷终身艺术成就奖。致力于青瓷艺术的创新与推广,深入研究传统青瓷制作的各种工艺技法。其青瓷“跳刀纹”装饰、“印叶纹”装饰与铜红绞泥、流绞泥技法、以及自然灰釉在青瓷中的开发和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著论文《探寻自然和谐的陶瓷装饰语言》和《龙泉窑装饰技法探索》。作品获得国际民间工艺品展览会金奖、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诸多奖项,艺术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