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信仰

2017-06-07 23:34兰军程晨李朝炎
荣誉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军人香港

兰军+程晨+李朝炎

蔺常志先生

从战火硝煙中走过,历经世事沧桑,一生不泯赤子之心。从军四年的经历,他已将军人的精神永存,一辈子把自己当成一名军人,他珍藏着这可贵的记忆,视为一辈子的财富。这份深情,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是一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更是一种想为国家、为社会出一份力的责任。

战火纷飞中,心怀报国梦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採访中蔺常志先生不止一次这样说道。蔺常志先生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满含一腔报国热血。

他1934年出生,祖籍湖南浏阳——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父亲早年间从事花炮出口生意,1937年抗日战爭爆发後,来到香港。几年後,香港也沦陷了,公司又迁至广州,後又到韶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从小和父母聚少离多,而是跟随乡下的伯父伯母生活。

蔺常志先生的童年,是在硝煙弥漫中度过的。“从一出生到六岁懂事时,最深刻的记忆便是战火四起,国家危急。”及至小学,每天都头顶着日军轰炸飞机的轰鸣,危机四伏。那时,学校每天早上都会开朝会,校长和老师在朝会上讲话的内容往往都是时局新闻——日本侵略者又侵略到了哪里、哪里又沦陷了……後来增加了历史和地理课程,然从中国近现代史里,他读到的还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屈辱。这些都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总而言之,给我的感觉是,国家弱得不行,被人欺负得不得了!”那时候,他就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为国家出一份力!

1949年解放前,他来到香港与父母团聚,然故乡的人和事卻始终牵动着他的心,故土深情,无法割捨。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爭也正式打响。同年11月,他年满16岁,一颗澎湃的报国之心,终於找到了用武之地,令他激动不已。“有战爭就会有牺牲,但那时根本没有考虑伤亡,只知道国家需要我,我就应该上前线。”

终於在1951年1月,趁着元旦假期,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甚至都不曾跟家里告别,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上的参军之路。他在江门参了军,终於实现了从小的梦想。

四年军旅生涯,一生军人豪情

参军後,蔺常志先生所在的部队由江门军区迁至广州军区,接着又被安排到华南军区青年幹部训练大队受训。1952年,朝鲜战场局势紧张。在韶关时,他们接到命令,把枪械都上交。“我们顿时开心得不得了,以为是要给我们派发新武器,让我们上前线。因为我从香港回来参军的目的就是上朝鲜战场。”入伍後,他一直渴望着能尽快上前线,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然而,並非如此,上级派给他们的任务是参加荆江分洪水利工程建设。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洞庭湖一带,蔺常志先生他们的430部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战斗”——与洪水赛跑,艰苦程度不亚於前线。

那时,民工们挑着担子走,军人们是挑着担子跑,身体每天都是超负荷地运转。以至於不满17岁的他,结束分洪任务後,都熬出了白髪。“那时候也没考虑累不累,就是国家分配了什麽任务给我们,那就一定要想办法完成,哪怕拼了命也要尽力做到。”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这就是军人的气概!这信念,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就这样“不要命地幹”,他们以90天的惊人速度建成了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结束後全队精疲力竭,没有了丝毫力气。虽然苦,但蔺常志先生觉得非常骄傲。他们的奉献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讚扬。曾经部队在行军时,有当地老百姓问起:“你们是哪个部队的?”“我们是430部队的。”“430部队好啊,非常了不起!”蔺常志先生回忆说:“当时听到这评价,就觉得累死也是值得的,心满意足。”讲到这,蔺老的眼圈微微泛红了。这是怎样的一种革命情怀?是忘我、无私的家国大义。跟随着他的描述,笔者面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战火无情,伤亡不断,朝鲜战场需要不断补充兵员。蔺常志先生所在的部队休整了几个月後,又接到上级命令,他随部队护送士兵奔赴朝鲜战场,来到与朝鲜仅有一江之隔的东北,遗憾地是他仍未有机会上前线。几个月後,部队回到河南商丘,继续执行兵站任务,训练招募的新兵。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爭胜利结束。蔺常志先生也於1954年退伍,直至回家,他一心上前线的愿望,便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四年军旅生涯,一生军人豪情。蔺常志先生曾说:“虽然只入伍不到四年,但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军人,一辈子的军人。”这段历史,每每回忆起来,他都眼含热淚,在他心中,那是永恒的记忆,珍藏一生。

历经坎坷波折,不失感恩之心

结束的是军旅生涯,不变的是军人情怀。部队里学到的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为人民服务的奉献和责任,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蔺常志先生。即使人生面对再多波折,他依然豁达,心怀感恩。他无不感慨地说,虽然历经了许多波折,但卻总能遇上贵人,将一切不好的事变成好事。

退伍後,他被分配到河南省煙草专卖公司商丘分公司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他人生的贵人之一——杨科长,一位年长的同志,大力支持蔺常志先生报考大学,並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让他温习功课,令他大受鼓舞。1955年,他顺利考入北京俄语学院修读俄语专业。受中苏关係影响,俄语人才过剩,1957年,周恩来总理到俄语学院考察並建议俄语专业的学生转校或转系。恰好有位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到他学校进修,与他结缘並关係良好,就这样,他转学至华东师范大学,来到了上海。也就是在华东师大,他結识了现在的太太。

早在部隊时,蔺常志先生就积极申请入团,然而在那个政治斗爭敏感的年代,像他这样从海外(香港未回归,依然算海外)回来的人,入团入党尤其困难。果不其然,第一次入团就被拒了。第二次入团,在他的坚持申诉下,团支部通过了,但最终上级未批準。其实他的思想特别单纯,依然是想力求先进,为祖国效力,然两次入团都无果。“因为我脾气耿直,说我做事差劲可以,但决不能怀疑我的忠诚。也幸好未能通过,否则留在内地,文革这一关我不一定过得了。如此,坏事也变成了好事。”他笑着说。

回归二十年,不泯赤子心

解放前,他父亲就又回到香港,在香港经营一家纽扣外贸工厂,专做东南亚出口。蔺常志先生继承父亲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生意场上的他,不卑不亢,为人亲和,平等待人,深得客户和员工信赖。因而当东南亚市场萎缩,不得不转而拓展本地市场时,他的工厂依然保持着不错的销量,幸存了下来。之後香港许多工厂北迁至内地,1998年,他便结束了生意,开始了退休生活。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蔺常志先生作为香港回归2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自然欣喜无比。他说,看问题要实事求是,香港的命运非常特殊,虽说割让香港是中国近现代史屈辱的开始,但另一方面,香港也曾为中国革命输送药品和资金,作出过突出贡献,改革开放时期,香港企业的资金支持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祖国的发展也需要香港。他强调说,不能不学历史,没有历史,便没有了根。“民族是什麽?民族有自己的血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历史。不学历史,就很难有家国观念,对国家、对民族便没有感情。”他认为,香港的年轻人也应该了解祖国的历史。

回到香港後,蔺常志先生仍经常思念内地的人。“我在内地生活几十年,在内地遇到的这些人他们甚至比我父母还了解我,一直关心我,爱护我。我很感激。”所以,祖国对於他,绝对是血浓於水,不可亵渎的。他是湖南省第一批受邀担任内地政协委员的“海外”人员,並连续三届(六、七、八届)担任湖南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当出现一些破坏祖国和谐的言论时,他总是据理力爭。曾有一位外国朋友跟他讨论西藏问题,他说:“我只知道三点,在国家的关怀下,第一西藏98万人口发展到现在300多万,第二,西藏县以下的幹部基本都是本地人担任,第三如今的经济收入是以前的多少倍啊。”实事求是,几句话就让对方满意地笑着点头。

十几年前,蔺常志先生加入了香港退伍军人协会,现担任会长,继续发挥餘热。这是一个由华裔退伍军人组成的协会,每周六都会组织聚会活动,他都是从不缺席。

《爱国阵线》——是香港退伍军人协会创办的月报,现已成为了蔺常志先生和退伍军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前沿阵地。此月报由老会长主持创办,那时他就是老会长的得力助手,深得其信任。後来会长将此重任交到了他手上。为了不负使命,他奔前忙後,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送印刷、拿资料、寄报纸,有时一个月要往返内地几次,可以说,一张报纸,凝结了他全部的心血。“退伍军人遍佈海内外,加拿大、澳洲、美国、英国……他们都特别关心国家大事,有人说这份报纸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食粮。”一封封感谢信,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也是蔺常志先生内心最大的满足和成就,他希望将这份爱国热情传递下去。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要有所追求,更要有自己的信仰。蔺常志先生的信仰,就是他一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此生不渝!

猜你喜欢
军人香港
军人脚上的“路虎”——作战靴
军人就该这个样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做一名快乐健康的军人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展与拍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军人“四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