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依+李朝炎
王觉亮博士
是书法数千年历史演变中的研究者,亦是各时代书法的集大成者,年已七十又六,仍坚持不懈地沿着书法历史演变的长河,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细细品味,慢慢领悟,日日研究,在中华文字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让书法的異采大放艺术的魅力,並找寻时代变化的蛛丝马跡,供世人欣赏、研究。
幼喜书法 数十年执著如斯
对於书法艺术,王觉亮先生喜欢了大半个世纪,执著了一个甲子多。他在香港出生、长大,浓鬰的商业氛围,卻滋养了他一份艺术的情怀。他在十岁左右接触到书法,自此开始了与书法一生解不开的情缘。
王觉亮先生师从区建公,区建公精於书法,兼善各体,尤以北魏书体独步书坛。他一生致力文教工作,课餘精研书法,篆隶真草,咸入妙境,誉满书坛,对香港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升,功劳至巨,影响深远。王觉亮先生深得老师书法精髓,亦与老师一样,精於各体书法,小有成绩。後随书法名家陈荆鸿老师、刘思浩老师学习书法,1975年,他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了个人首次展览,此时,他在书法艺术上已经造诣颇深,有书法大家之范。儘管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为生活奔波,主营电脑CPU,後成为香港一家上市公司的部门经理,满世界跑,书法艺术事业的忙碌中,“退居二线”,成为一种爱好,卻始终不曾放棄过,一直坚持练习。而到了65岁退休之後,书法逐渐转变为他生活的主线,丰富着他的退休生活。
王觉亮先生喜欢颜体楷书,颇有钱南园气象,见过他书法的行内外人士都会忍不住讚赏一声:“写得真不错。”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无形中给他增添了信心,退休这年,他在香港的文化中心开办了一场属於自己的书法展览“历代书法王觉亮个展”,这一次的展览展出的是他书写的自两千年前中华书法文化的演变,那是一段简单的书法历史,包括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等。既表达了自己书法研究的领域,亦宣告了自己从此一心投入书法领域。展览大获成功,66岁的时候,王觉亮先生被岭南大学邀请教授书法。2004年,获澳大利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沿着书法时代演变的脈络,王觉亮先生艺笔不辍,他一边教学,一边继续研究各时代的书法特点,细细品味,慢慢领悟,以期让书法的異采大放艺术的魅力,並让世人在文字的变化中,探寻到中华文化的蛛丝马跡。
徜徉时代长河探寻书法变迁轨跡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文化已经销声匿跡;古埃及的文化已经无踪;古印度的梵文逐渐消散,唯有中国的文化还在流传,其中便包括中国的书法文化,一直保留至今,经久不息,经久不衰。”王觉亮先生说。
透过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书法的历史变革与沿袭,让人看到了中华几千年璀璨的文明和中国书法强大生命力。满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意,王觉亮先生一心传承书法前辈留下来的浩瀚书法艺术,让中国书法这个人类最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书法的传承是一件重要且一丝不苟的事,任重而道远,也因此注定了传承者专心致志,不改初衷地继续研究与学习。
人生若无涯学更无涯 终身学习
记得有人说过:“想学习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晚。”书法家王觉亮先生就是这样。
临近七十岁,王觉亮先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书法博士。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背囊从香港住进了北京——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城市,儘管对於南方的他来说,无论是天气还是环境,以及生活方式都与自己有些格格不入,然而他还是毅然前往了,而且一住就是三年,一心想着在退休之後再幹一番事业。
对於一个一心求上进的人来说,任何年龄开始学习新的东西都不算晚。七十二岁的王觉亮先生拿出了二十七岁的精力,活出了十七岁的激情。
在北京师范大学,他是年龄最大的学生,比大多数同学要大上两轮,甚至更多。但是,王觉亮先生卻是同学眼中的“老顽童”,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王老”。他的同学曾在回忆录写到:“三年博士,他始终是个开心果,年龄大了,经常请假回去看病,每次回来都会给大家带点好吃的小礼品。”他就这样在香港、北京两地奔波。
王觉亮先生喜欢书法,一直坚持练习,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第一个到食堂,吃完早餐,按部就班地開始一天的学生生活。他既自信於自己的书法,亦能夠谦虚地承认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
三年里,他一心追求着自己的梦,即使有辛酸,但是他从未放棄,继续在人生路上奔波、拼搏、学习、进取,追寻属於自己的天地。三年的时间也是快乐的,夹杂着善意的玩笑,为辛苦的学习生涯增添了不少乐趣。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如一坛老酒,香醇,让他回味无穷。
2013年毕业时,王觉亮先生已经七十有二,他被选为典型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这一天,他的妻儿专程从香港赶来参加他的学位授予仪式和毕业典礼。
现时,王觉亮先生以教授书法历史为主,致力於香港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升。课餘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练习书法上,以期让自己的书法技艺更上层楼,为中华文字艺术的传承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