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台曲艺广播的辉煌历史

2017-06-07 19:54陈连升
曲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电台曲艺广播

陈连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家广播电台,建台早、功率大、覆盖面广,是宣传曲艺艺术的重要窗口。同时由于投资大、建制全,也是曲艺节目最大的加工工厂和批发基地。

中央电台开辟曲艺节目早,1949年9月1日起就与刚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会联合开办每天播送一次、每次30分钟的新曲艺专栏节目《广播曲艺》。1950年第一季度播出了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乐亭大鼓、莲花落、太平歌词、北京琴书、西河大鼓等四十多段新曲艺节目。其中太平歌词《过新年》、北京琴书《生产就业》和西河大鼓《捉妖拿邪》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1951年4月,在北京用钢丝录音机录制了赴朝曲艺大队汇报演出的实况,其中有单弦牌子曲《金圣云打飞机》、京韵大鼓《大战飞虎山》等,并及时播出,这是新中国曲艺广播中的第一次实况录音播出。1953年新年中央电台首次播出新相声《新历书》,由孙玉奎、侯一尘合说。同年6月,首次播出广播说唱剧《二小和秀娃》,由北京盲艺人曲艺队演播。1954年5月5日开始,在第二套节目中播出连阔如长篇评书《三国演义》,这是中央电台首次播出长篇评书,也是《三国演义》的最早播出版。1956年4月27日,第一个曲艺知识性节目《侯宝林讲相声表演问题》播出。1957年1月1日开始每天播送一段相声。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期间,中央电台曲艺广播步步前进,不断丰富、发展和繁荣起来。

1953年中央广播说唱团成立,由中央电台文艺部领导,直到1960年底,说唱团直接为曲艺广播服务。这期间,说唱团共录制播出相声等13个曲种、840段共1.59万分钟曲艺节目,成为当时曲艺广播的主要节目来源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这段时间中央电台也没放弃对北京地区特别是北京(市)曲艺团曲艺节目的录制播出,其中包括良小楼的京韵大鼓《赵云截江》《草船借箭》《双玉听琴》《英雄黄继光》,谭凤元演唱的单弦岔曲《赞菊》《赞松》和硬书《扫松下书》,关学曾演唱的北京琴书《美满姻缘》《王贵与李香香》《一锅粥》,曹宝禄的连珠快书《闹天宫》《凤鸣关》和单弦牌子曲《低下头来》《白猿偷桃》《鲁达除霸》,魏喜奎演唱的奉调大鼓《探晴雯》《黛玉焚稿》,叶德林演唱的滑稽大鼓《蒋干盗书》,孙雅君演唱的西河大鼓《刘老三开店》,姚俊英与马玉萍演唱的河南坠子《穆桂英指路》《断桥》,还有罗荣寿、李桂山合说的相声《忘词儿》,王世臣、赵玉贵合说的《焦赞打严嵩》,赵振铎、赵世忠合说的《歪讲〈三字经〉》《不会说话的人》等等。

1960年,中央电台按照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关于挖掘传统曲目的指示,组织采录了近70段京韵大鼓,这其中有北京市曲艺团良小楼演唱的《长坂坡》《双玉听琴》《闹江州》《桃花庄》《英台哭坟》《刺汤勤》等一共7个精彩唱段。中央电台还挖掘了传统相声307段,其中就有北京市曲艺团演员王长友、谭伯如合说的《测字》《白字会》《当行论》,高德明、王长友合说的《训徒》(与王世臣)《老老年》,王世臣、王长友说的《说四省》,高凤山、王长友合说的《猪吃豆腐》,高凤山、王学义合说的数来宝《同仁堂》,罗荣寿、李桂山合说的《洪羊洞》《卖棺材》《卖挂票》《白事会》《黄鹤楼》,王世臣、赵玉贵合说的《失街亭》《考字》《打灯谜》《杂谈空城计》,高德明、福宝仁合说的《揭房瓦》《赌论》《梦中婚》《书迷》,陈涌泉、张善曾合说的《窝头论》,孙宝才、王文禄合说的《学货声》,史文惠、陈涌泉合说的《转文》;还有赵振铎、赵世忠合说的《苏东坡》《对春联》《歪讲〈三字经〉》《吃元宵》《夸住宅》等,佟大方、谭伯如合说的《文章会》,汤金城说的单口相声《韩信击缸》《杨林标》,高德明说的单口相声《生意经》等。

1962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相声杂谈》《广播书场》《相声和轻音乐》《评弹》等栏目,每周一次的《文艺信箱》结合播出的节目介绍相关曲艺知识。同时开始录制新长篇评书,曲艺广播向高层次、多方位发展。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被“四人帮”污蔑为“四旧”“叫花子艺术”,受到严重摧残,曲艺广播也遭受了空前灾难。在极左思潮的泛滥下,在北京等许多地方电台播出的曲艺节目遭遇浩劫,像连阔如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演播的《三国演义》录音毁于一旦。中央电台曲艺组的同志们拧成一股绳,顶着内外部的压力,硬是把全部的传统曲艺节目包括相声、评书、唱曲节目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现在社会上出版的传统曲艺节目音源(音频)大部分出自中央电台。中央电台为我国的曲艺广播事业和音像出版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电台于1976年12月6日率先策划、组织了“庆祝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歌曲、曲艺演唱会”。北京曲艺团刘司昌自编自演了山东快书《白骨精朝见吕后》,中央广播说唱团马季、唐杰忠合说了新编相声《白骨精现形记》。1979年到1983年中央电台联合共青团中央、中央电视台、北京电台等单位在北京先后组织了“恋爱与婚姻”“道德风尚”“法制宣传”“纪念‘五四青年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一系列以相声为主体的曲艺专场演出。马季、唐杰忠、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高英培、范振钰、贾冀光、魏兰柱以及北京曲艺团的李金斗、王文友、笑林、李国盛、王谦祥、李增瑞等先后参加了演出,效果非常好。观众普遍反映这些晚会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配合了对青少年恋爱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又推出了曲艺新人新作,可以说一举两得。

1983年初,为了提高相声质量,研究相声中存在的问题,中央电台召开了“相声座谈会”,文艺界知名人士陶钝、王朝闻、俞琳、方成以及相声演员、作者常宝华、王鸣禄等出席。他们的发言和文章在《相声漫谈》专栏里分11次播出,在社会上得到好评。

1984年中央电台和文化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相声评比。举办这次相声评比的主要原因是:相声在打倒“四人帮”初期,异峰突起,兴盛过一阵子。可没过几年,大的滑坡出现了,北京和外地一部分相声出现了题材狭窄、内容肤浅、表演质量下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相声挖掘生活不深,只是把社会上的一些落后现象排列组合或堆砌在一起,没有提炼,就着力渲染,凑趣搞笑,出现一些缺乏思想立意的所谓的朦胧性段子。二是题材内容越来越狭窄,同时出现大量学唱的“柳活”,形成了说不如唱、以唱补拙的怪现象。三是有的作品缺乏“包袱”,形式流于滑稽對口词。四是各地相继出现了“吉他相声”“电子音乐相声”“舞蹈相声”,相声创演呈现一种自流无序的状态。为了提高相声作品的艺术质量,促进相声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中央电台联合文化部艺术局、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曲艺杂志编辑部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相声评比。

这次相声评比自1984年3月开始筹备,中间经历了准备阶段、作品讨论、修改加工以及评选揭晓阶段。准备阶段大致为3个月,这阶段我们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征稿方法。所谓面就是通过广播、报刊发布征文信息,广泛征稿不留死角。所谓点就是对一些重点作者和演员进行面对面的动员。这种点面结合的措施,使得包括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九个军区在内的44个专业和业余团体,全部发动起来,积极创作、投入评选。经过初评组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我们共选拔了24个相声作品入围。第二个阶段即作品讨论和修改加工阶段中,我们又对这24个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和加工。应当说,相声大赛设立这一个阶段是创造性的。我们希望搞相声大赛不光能评出作品的名次、等级,最重要的是推出精品,推出新人,丰富电台播出的节目。

首届相声评比作品讨论会是在青岛举办的,时间为一个月。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相声作者和演员,还邀请了不少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参加。会上不仅对入围作品把诊号脉使其精益求精,还为相声界搭建了一个切磋技艺、交流创作和表演经验的平台。会议期间请侯宝林、方成、薛宝琨、夏雨田等作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艺术报告。作为相声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讨论会的召开使与会人员开阔了眼界,明确了努力方向,作品无论在创作上还是表演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评比的最后是评选揭晓阶段,大致也是一个月时间。为什么要这么久?原因是青岛作品讨论会以后,各地又陆续递来了53个作品,经过初评组认真筛选,选留了18个,这样连作品讨论会的24个作品,共计42个作品提交评委会讨论评选。评委会采取了无记名投票的方法,最后评出37篇得奖作品,其中一等奖7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22篇,24对演员获得演出奖。北京曲艺团笑林、李国盛合说的《改革措施》获得作品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王谦祥、李增瑞表演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获得作品二等奖、表演二等奖。

这次大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实现了预期目的,提高了相声作品的艺术质量。获奖作品无论从题材、体裁、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突破,总结下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题材新、角度新,具有浓厚的生活和时代气息。比如获得一等奖的相声《肝胆相照》透过一个后进人物的视角反映了工厂十年的变化,塑造了一个敢于用人、善于用人的女书记形象。另一个一等奖作品《训夫》则通过表现发生家庭矛盾时妻子对部队丈夫的规劝、开导,反映了部队干部制度改革的大题材。相声《临死之前》则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对极左的思想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反映出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另外,像《糖醋活鱼》《鱼老万》《爸爸、儿子》《华山群英》等段子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时代风貌。二是在艺术形式、艺术手法上有所創新突破。比如《华山群英》这个段子是歌颂第四军医大学同学华山抢险事迹的,生动反映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状况,通过形象的对比,使听众仿佛置身抢险的气氛当中,边凝神谛听边发出会心的微笑。时任中央电台台长杨兆麟在颁奖大会上讲到:“格调问题是我们这次评比活动反复强调的问题。群众对一些相声有意见,主要的就是集中在格调问题上。一个作品的格调,是作者和演员艺术观和审美观的集中表现。有什么样的艺术观、审美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格调。要提高作品的格调,相声艺术工作者首先必须加强思想和艺术的自我修养,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这次就是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去做的,总算有了一些成果。”

这次相声评比得到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他在写给评比活动的总顾问侯宝林同志的信中说:“得知你们举行了相声作品讨论会,并将召开评奖大会,很高兴。祝你们在发展相声艺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业中取得更多的成就。”

1990年,中央电台又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铜陵杯”全国相声评比活动,历时8个月,有31段相声、61名演员进入决赛,进军铜陵。有关情况可参见1990年《中国广播报》刊载的笔者采写的报道《笑星笑声汇山城》。

初冬,安徽铜陵市迎来了四方来客……颁奖会上,主持人读着一个又一个获奖人的名字,当读到黑龙江曲艺团原建邦、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赵福玉、天津市曲艺团赵伟州、侯长喜等人时,有人拼命地为他们鼓掌。我感到迷惑不解,就询问我周围的一位获奖作者,他感慨地说:这几位风华正茂的青年获奖是当之无愧的。他们在当前相声创作很不景气的情况下,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作出了幽默、清新、很有相声特色的作品。不仅如此,他们还摒弃了“宁赠一锭金,不赠一句‘春”的陈腐观念,无论是在作品讨论会上,还是在平时,都能孜孜不倦地帮助其他作者加工、修改作品。为了一段“垫话”,为了一个“包袱”,常常是废寝忘食,有时把脑袋都憋“大”了。来之前,有人告诉我,相声界的许多名人大腕都非常忙,比如牛群、冯巩、笑林正在上学、深造,侯耀文、师胜杰、李金斗、高英培等都忙于演出,日程排得满满的,王谦祥、李增瑞正在筹备自己的专场演出,三十而立的于浮生喜事临门,爱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青年演员贾伦的爱人刚刚动完手术,他们是否能来着实使人担心。但在南行的火车上、在铜陵的五松山宾馆里,我相继见到了他们,又领略了他们舞台上的风采。当我问是什么原因能把他们聚来时,爽朗的李金斗快言快语:这是个向同行、同业学习、交流的难得的机会,这哪能放弃啊?!笑容可掬的冯巩诙谐地说:多年的合作,我们和中央两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为友谊而来,为支持两台的活动而来。在场的笑星们表示同感:电台、电视台是培养我们的苗圃,两台为促进和发展相声事业举办评比活动,我们能不来吗……在“铜陵杯”相声大赛中,北京曲艺团李金斗、陈涌泉、王谦祥、李增瑞均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1992年中央电台文艺中心开设了旨在传播弘扬祖国优秀民族艺术的戏曲曲艺板块节目《空中大舞台》。周六的《空中大舞台》以曲艺为主,开辟了三个主要栏目:《老广播谈相声》《相声赏析》《古韵新声》。《老广播谈相声》由老广播王决先生和时任责任编辑的笔者撰稿,从编辑的角度讲述相声的产生、沿革发展、趣闻轶事、掌故和各个阶段的相声名家以及广播媒体对相声所起的作用等等,熔知识性、娱乐性于一炉,听众非常喜欢,不少人建议整理成书。1995年有奖收听,该栏目获得近两千封来信。《相声赏析》因为选材得当、评析得体成为当时听众喜欢的名牌栏目。

《开心30分》是1998年6月1日中央电台文艺中心改革时推出的新节目,成为当时文艺调频节目改革的先导。作为国家电台,中央电台始终关注并推动以相声为代表的民族幽默艺术的发展。通过三代广播人的共同努力,采录了我国第四代到第九代相声演员的1669段相声,建立了国内最丰富的相声节目库。这为《开心30分》的创办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开心30分》以清新的艺术格调、精炼的文字介绍、诙谐的音乐连缀取胜,迅速成为文艺调频中的一个亮点。

1999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中心编辑王大胜等在《开心30分》策划制作了500多集大型系列专题节目《相声艺术大观》,由相声演员亲口讲述自己及师徒亲友的艺术经历,系统地介绍各个时间、各个流派的相声艺术家,展现了相声艺术绵延不断的发展轨迹,播出了不同类型、多种风格的相声佳作。采录编播了《侯宝林——中国相声艺术的丰碑》《新春笑星大拜年》《古往今来说相声》《笑面人生——姜昆身边的人和事》《金斗广记》《我和相声——侯耀文访谈录》《常氏相声纵横谈》《建国五十周年优秀相声回顾展》《马季——当代相声艺术的丰碑》《马派相声回眸》《名门俊杰侯派传人》《郝爱民和他的良师益友》《结伴同行40年——王谦祥、李增瑞专集》《陈涌泉与清门相声》等14部526集节目,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广播界和相声界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8月,文艺之声开播,相声、小品和评书成为骨干节目主要来源。

《评书连播》是1988年开播的节目,2000年至2003年录制了《智圣东方朔》《风尘侠义图》等十部评书。长篇评书《智圣东方朔》荣获2000年度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

中央电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5年中,即1949年至1984年期间,依靠自身优势处于主流媒体的地位,对促进北京地区乃至全国曲艺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视这个强势媒体的崛起和各地方电台竞争白热化,中央电台就显得不占优势了。原因一是中央电台面对全国欣赏口味差异较大的观众群体,很难形成一个被受众长期接受的品牌栏目;二是改革创新速度较时代发展显得滞后,造成曲艺听众流失;三是主持人主持风格相对单一,个性与特色不足,节目的创意与包装相对陈旧。虽然现实中存在诸多难题,但我们仍应拿出决心和信心,用智慧和努力续写曲艺广播的辉煌。

猜你喜欢
电台曲艺广播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鼹鼠电台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台湾地下电台为何屡禁不绝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