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
我是一个北京孩子,从小便陪着爷爷听半导体里的相声节目。我既喜欢老艺人的传统活,更期待年轻演员的新作品。到如今,我进过不少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方的园子,听过京腔、津味、天南海北口音的相声,自认为是一名相声的忠实爱好者。
2015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和朋友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欣赏了一部相声剧《北平无战事》。在此之前,我看过话剧、听过相声,但是相声剧确实是头一次接触。这种形式对相声演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也给了观众全新的体验。我坐在观众席第一排,屏息凝神,翘首企盼。
全场两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走出剧院的观众明显意犹未尽,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剧中的人物和笑料包袱。在和大家的交流中才知道,原来这部相声剧的演出班底是一个叫“笑动百华”的相声俱乐部。
回家后,夜虽然深了,我依然兴奋至极,全无睡意。打开电脑,搜索“笑动百华”四个字,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段介绍:“笑动百华团队是由中国广播艺术团著名相声演员李伟建先生创办并任艺术总监,容纳了众多相声演员的专业团队。这一以演出相声为主的品牌队伍,是在不断壮大、不断成长的一股新生力量。”在得知笑动百华准确的演出时间后,我开始经常去那里听相声。
得益于大众传媒的助推,相声艺术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随着德云社、嘻哈包袱铺、星夜相声会馆等相声小剧场和团队的崛起,相声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相声艺术的特性驱使,除了上电视节目、登陆新媒体之外,这门传统艺术正在尝试着回归剧场,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它原汁原味的魅力。这必然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相声生存发展的趋势。
一个晴朗无风的周六,我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街7号——东城区第二文化馆一层的笑动百华相声剧场。大厅里热热闹闹,观众有说有笑。我领到一张电话预订好的门票,检票入场。虽然距离演出开始还有10分钟,但上座率已有60%以上了。观众除了老人、年轻人,居然还有很多小朋友。听邻座聊天说起,几乎每周六都会来到这里,为的就是欣赏味道十足的相声演出。
当天的演出中,五对相声演员的演出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运用柳活、双簧等多种技巧,既表演了传统活,也奉献了新创作品,120分钟不知不觉过去,台上台下频频互动,观演双方关系更像是朋友。演出结束,我随着热闹的人群缓缓走出剧场,演员和主持人站在门两侧,点头微笑着感谢大家的光临,恭送观众离开。看着他们额头的汗珠和身上还未换下的大褂,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倾力演出,给大家创造了一段忘却烦恼、乐享无忧的幸福时光。
拥有了和笑动百华相声俱乐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被可爱的演员和精彩的演出深深吸引了,在此后的日子里,我每周六都会“准时赴约”,这似乎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办理一张相声俱乐部的会员卡,一年内可无限次观看演出,我还荣幸地加入了笑动百华相声俱乐部的微信群,这里不但聚集了许多热爱相声的“华粉”,笑动百华的演员和主持人也在这个大家庭里。吉祥、如意、晓鹏、立飞、于磊、子仪等都会和“华粉”互动交流,随着彼此了解加深,大家慢慢地成为了好朋友,其乐融融。
回想起我在笑动百华听相声的美好时光,一年365天,足足欣赏了将近50场演出。作为一名观众,我见证了相声演员们的成长和成熟,在不断的磨练下,他们的相声表演有了不少飞跃。同时,我也见证了“华粉”们的包容和理解,他们在欣赏和交流中提升了对相声的认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相声作品,都需要與时俱进,如此才能保持活力。笑动百华的相声演员牢记“相声要发展不能一成不变,而要立于传统不拘泥于传统。从新相声作品的创作到传统作品的改编,不能仅满足于现场的掌声,更应该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
身边的朋友总在议论,小剧场相声越来越不好听,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段,传统活听腻了,新活也没滋味。我从一个相声观众的角度看,这或许要归咎于相声创作力的衰弱。创作一个相声段子难,创作一个有滋味并且留得下来的作品更难。假如相声失去了创作力,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威胁。加强相声的创作力需要相声作者和演员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沉淀,对艺术负责,好好说相声,说好的相声。登上笑动百华的舞台接受观众检验,给相声创作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今年北京台和地方台的春节晚会,都邀请了笑动百华的相声演员参加。李伟建和刘伟老师把参加春晚的一部新作品《速度与激情》拿到笑动百华“压活”,让观众朋友们先睹为快。演出结束后,李伟建和刘伟老师根据实际演出效果和现场观众的反响情况,对作品进行了深度打磨。一部相声作品怎样“使活”,怎样让“包袱”抖得更响,与观众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笑动百华相声俱乐部除了拥有比较固定的相声演员和创作班底,还会定期邀请其他相声社团的演员来联合演出和学习交流。例如,相声演员李丁、董建春,张绍伟、孔挚杰,快板演员郑思杰、许玉龙,北京琴书演员王树才等都曾受邀登台交流。通过与同行之间的切磋,笑动百华拒绝固步自封,汲取新鲜养分,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演员和观众,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一个在戏里,一个在戏外——两种不同的角度必然形成两种不同的感受,却共同撑起了一片澄澈的艺术天空。也许我们一时无法改变相声的发展现状,但我们至少可以一同努力,从端正对待相声的态度做起,共同守护对相声艺术许下的约定。作为一名忠实观众,我始终热切地盼望着相声艺术能够在岁月的淘洗和沉淀中,继续绽放出美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