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午
去古潼关拜谒杨震公祠,虔敬先生的人格,仰慕那“四知却金”、“清白传家”的千古流芳,是我许久以来的心愿。
那天到达潼关古城高速公路出口时,离祠堂开门的时间尚早,我便先去了县城西塬新建的观光台,这里可以登高望远鸟瞰胜景。沿着塬畔建起亭台楼阁,通道蜿蜒,绿地连片,树木葱笼。登上观光塔放眼望去,一派宏大壮丽的景象:黄河在这里携手渭水、洛河之后,在古潼关城墙脚下以90度直角华丽转身,一路浩荡奔向东方。三河汇聚的宽阔水面,在晨光的斜射下,如同撒满碎金般晶莹闪亮。目光尽处是渭河岸边的四知村,村东的杨震公祠北临万倾湿地,西接千亩荷塘,周边百鸟翔集。上是蓝天白云,下有绿树青草,宛若一幅生态秀美的田园风光画卷。
一座极简单朴素的白色牌坊扑入眼帘。“千古潼关清风明月廉声远,万寻华岳剑影莲峰正气高”的楹联,牌坊正中高悬的“四知坊”三个大字,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廉与庄重。
位于门前广场正中的先生雕像,身着汉袍,手持书卷,朝向东南方的面容,英俊中透出几分慈祥,睿智里带有些许威严。广场酱红色的地面,更映衬出先生雕像的洁白无暇,折射着先生人格的简朴清廉。从雕像上,看得出先生设馆授徒坚持修炼的伟岸英姿,也能体味到先生满腹经纶抱负远大的自信与坚定。古潼关是大西北的门户,每天清晨,先生在这里沐浴到了第一缕晨曦。
平层三开间的正门,青砖砌墙,白灰勾缝,木本色的门窗,古朴、简洁、大方,十分朴素雅致。这幅“一座雄关踞河岳汤池铁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节梅风”的楹联,门楣上方“杨震公祠”四个大字,显得格外夺目。
步入院内,迎面的正厅上方镶嵌着“四知堂”三个大字。厅里前排六根方柱、后排四根圆柱拱卫着先生的白色坐像,汉服宽敞,白发苍髯,双目炯炯,若有所思的面庞上写满清心傲骨和浩然淡定的神情,让我生出一份敬仰之心,触到了让人震撼的力量。
坐像左侧的墙壁上以竹简形式书写着:“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来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这段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的言简意赅的文字,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先生“深夜却金”的全过程。从此,“四知先生”的美名便在朝野上下传播开来,一个为官廉洁的形象定格在世人心中。
在那万籁俱寂的夜晚,先生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个大字时,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点做作。这是先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心灵深处的坦荡告白,这种发自心底的千古绝唱,是他干净做人的标志,是他清廉为官的符号。先生大声唱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话,是其全部心绪情感、认知志趣集结的智慧烈焰,是其追求担当、信念意志裂变的思想内核,足以让人感到一种灵魂的升腾。这种直抒,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灵魂,这声呐喊,为中华民族正气之真谛,它犹如一道划破夜空振聋发聩的天籁之音,永远留芳人间。
在正厅东西南北四面墙上,各雕刻有一个“廉”字。墙是白色,字是白色,没有多余的色彩,没有任何的雕饰,只是字自然地凸显着。这里的白墙白字,似乎比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任何颜色,都要来得自然得体,都要显得干净和谐,它给人们留出更多的联想空间。四个大大的廉字,四根圆圆的柱子,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给并不宽畅的正厅,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也勾勒出先生清廉圣洁的人生轨迹。
这里是人称“杨震槐市”的实景仿真,是先生在华山牛心峪设馆授徒的地方:枝繁叶茂的槐树,潺潺流淌的小溪,拳脚棍棒的交错,朗朗悦耳的书声。先生自幼就胸怀大志,学有所成后便子承父业矢志教育,先后在牛心峪、校书堂、双泉学馆等地传授武艺教书育人,一干就是30多年,教授弟子超过三千,堪比孔子,人们尊他为“关西夫子”。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明播九州。
在先生为官的生涯里,他从不接受别人的私自请托,不为后代谋取任何私利。子孙们常常吃素食,衣着显得土气,出门也是步行。亲朋故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一些家业,先生却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先生以他的为人学识,清廉自律,极其严格的家教,给子孙树立了榜样,影响了杨家人一代又一代。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均以卓越的才学和清廉的节操担任过太尉,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一门四太尉”的千古佳话。做人干净,为官清白的伦理道德,让杨家家风坚定而弥久。
伴随着时间的脚步,杨家逐渐播迁至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有七千多万人口第六大姓的望族。在上海青浦、浙江溫州、福建长乐、湖南东山、山东昌邑等地建有四知堂、四知亭、杨震庙、杨氏宗祠等祭奠场所,还组织有世界杨氏研究会、基金会等活动团体。
我从祠堂最南端的石牌坊,到门前广场、大门、正厅,到回廊、祭坛、墓碑、墓冢,所看到的建筑,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这里,没有任何高档的装饰材料,没有丁点豪华的布置和点缀,更看不见大红大紫富丽堂皇的浮华躁气。整个祠堂的创意与建设,仿佛都是按照先生的性情操守打磨的。
先生一生为社稷、为百姓恪尽职守、辛勤操劳。他历尽曲折坎坷、辉煌悲壮的人生道路,为我们后来人留下了学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在通往祭坛的小路上久久徘徊,反复琢磨着这样的话题:在那远去的时代,是什么精神让先生“深夜却金”、“清廉传家”,是什么力量让先生发出“四知”的决绝强音!
先生静卧的福地,有着一派大美浩荡的气象。这里,山水险峻天成,雄关古城虎踞;这里,秦晋豫三省相交,鸡鸣听三县,犬吠扰四乡;这里,面东北越黄河可远观中条山脉,朝西南倚桃林能眺望华岳仙掌。先生的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的名山大河,滋润着先生仁义善良的心灵;这里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涵养了先生的非凡气度和担当志向。
倘若先生能“穿越”到今天,他可以乘上近在咫尺的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陇(兰州)海(连云港)、同(大)蒲(州)铁路和郑(州)西(安)高速铁路的车子,去看看今天的繁华世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先生的清廉英名,早已搭乘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以及微信微博微电影的时尚载体,到了县里市里省里,也到了北上广琛等国际大都市。
历史与现代,古老与新生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先生的祠堂依然弥漫着浓浓的乡情乡音,先生的声望和那“四知”典故已经深深地印入人心,他那清廉传家的神奇故事也早已成为人们家教的样板。
时光的远去,带走了世事沧桑,岁月的沉淀,只有精神的不朽。简朴无华庄重肃穆的杨震公祠,铭刻着先生教书育人清正为官的非凡人生,盛满了人们对“四知先生”、“关西夫子”的尊崇礼赞,也给后来人留下更多联想与深深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