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蕊
河南理工大学
【摘要】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基于词块理论,从结构特点方面分析总结了大学英语学习者四级作文中词块使用的结构特点,并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与影响。
【关键词】语料库 词块 学术英语 结构特征
一、前言
词块现象早在19世纪就被语言研究者关注,Ellis于1893年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词块”这一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语言研究的发展,词块领域相关文献、成果层出不穷,很多语言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词块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如:词束、词丛、程式序列、预制块等50多种。与此同时,语言研究者们还在研究过程中对词块进行了不同层次和范畴的分类。与给词块下定义一样,对词块进行合理分类也是一道极其复杂的难题。不同语言学研究者从词块的频数、词块的亲疏程度、词块的结构及功能等角度进行了不同尝试。在对词块的众多分类中,Biber(1999)的分类方法被认为是较为全面且被广大语言研究者们采用的一种。Biber从结构层面将词块分为7种主要类型,各类型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种子类型;功能层面上,词块可被分为:立场、组篇、指示和会话词块4大类。Biber突破了仅从单一角度对词块进行分类的局限性,开创性的采用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使研究者们对词块的认识和相关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思路与讨论
本研究将采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 中的大学英语4级ST3子语料库中的所有四词词块。研究表明,四词词块在数量上较具代表性,更能体现学习者词块水平。本研究先通过Antconc这一工具中的Cluster功能提取所需词块,然后,本研究从结构方面对四词词块进行数据分析及分类,最后找出深层次原因。
三、分布特点及原因探析
本研究从结构上采取Biber(1999)口语会话和学术语篇中最常用词块的分类方法,得到了如下的分析结果:
在这12种结构分类中,数量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动词/形容词)+ to短语片段、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动词/形容词)+ to短语片段在所选词块中出现频率最高,原因是在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作文选题一般是让学生发表观点,阐述问题以及论述,比如important for us to,do my best to。这一点完全符合大学英语四级对学生写作的要求。
其他介词短语片段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二。这些介词短语在作文中充当连接词、副词等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逻辑性强,在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是一类必备词块。
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位居第三。这种类型的词块通常用来对某一问题进行描述,或者对某一现象进行阐述。这类词块的出现频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级作文的大纲要求,同时,也证明学生熟悉了此类作文的要求及写法。
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在所有类型的词块中出现频率为第四。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中,it是先行词,在词块中没有实际意义,仅仅充当先行词作用。这类词块在文中通常用来对某一问题进行定性,或者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介词短语+内置of短语片段使用数量为倒数第二。这类词块出现在现象作文开头,用来表达现象出现的背景。从这类词块的使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文时,忽视了背景信息的阐述。
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在所有词块中的出现频率仅为1。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大学英语写作者在写作时很少使用被动句来突显文章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学习者在写作中对被动句以及复杂句的掌握不够。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CLEC中ST3的四词词块进行检索、整理及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动词性词块,所占比率为65%。在四级作文写作中,要求学生就某一现象进行剖析,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因而,动词性词块的使用正好从一方面证明学生的写作能力符合大纲的要求,体现了很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其次,其他介词短语片段出现数量为21,所占比例为12%,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二。另外,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出现数量为18,所占比例为10.29%,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三。这类词块的出现频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级作文的大纲要求,同时,也证明学生熟悉了此类作文的要求及写法。出现频率最低的是“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其出现频率仅为1,这说明,大学生避免使用结构过于复杂的被动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被动句使用缺失。
五、教学启示
学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者学术英语水平的制约,而学术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词汇储备及语法构架,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如何恰当的使用各类词块将学术概念、观点客观准确的传递给外界。因此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应着力提升大学生词块使用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广惠.词块的界定、分类与识别[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4.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号:2016-JKGHB-019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计划项目(项目号:2017-ZZJH-193)、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項目号:2013-030)、河南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号:2015JG09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