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民
“剧王”取胜之道
——观《人民的名义》随笔
杨晓民
3月2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二晚上,随性地就着多年的习惯,我不经意间浏览一下所有电视频道,看看这周有没有值得关注的新节目,当搜索到湖南卫视高清频道,瞬间被金鹰独播剧场正在播出的电视剧片尾画面和歌曲吸引,凝重写实的画风、宏大抒情的音乐,集合张丰毅、陆毅、吴刚、许亚军、张凯丽、侯勇众多实力演员,有反腐、有商战、有刑侦、有情感、有群体公共事件等等,这么多剧情元素,我心中顿生疑惑,这并非以播出偶像情感和古装仙侠剧为特色定位的湖南卫视的风格呀,剧场正在播出的情感剧尚未结束,况且能汇聚这么多大牌实力明星的现实题材剧已经多年未见了,连央视1套黄金剧场近年来也稀缺这样的大制作呀?
第一集片尾结束,剧场第二集套播的是《因为遇见你》的大结局,也顾不得正在直播的中国队球赛,立马搜索回看吧。片头音乐制造的紧张气氛,画面的场景和人物交代与片尾既有呼应又有对比,更有悬念,剧名《人民的名义》的遒劲字幕推出荧屏,强烈的冲击力抓住了我20多年与电视剧打交道、敏感又挑剔的神经。跟着剧情的展开,平行剪辑,在同一时间线上的北京和汉东两组对手戏,一边是候亮平对赵德汉的唇枪舌剑,一边是汉东省委会议室的暗流涌动,张弛有度的节奏,人物表演的分寸把握,精良的制作,特别是久违荧屏的反腐题材,毫无疑问,湖南台这又是一次大手笔、出奇制胜的编播策略,就像当年的《大长今》一样,又会让同行兄弟们称道了。
第二天出来的时段收视数据,以及此后《人民的名义》节节攀升的收视率,验证了我的判断,更有新媒体平台花样百出的快速传播,最根本的是全剧通过情节和人物设计、台词、视听效果对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进行大胆深刻地表现,演员们丰富精妙的表演层次,让《人民的名义》成为2017年引发全民观剧热潮、涤荡心灵的一部现象级大剧。
《人民的名义》是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标杆,因主题策划、创作拍摄、政策支持、话题营销等方面因素,成就其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说这在我国影视艺术和传媒领域多年来难得一遇。
大题材大格局。该剧编剧周梅森以写反腐小说而闻名,以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绝对权利》、《制高利益》等十多年前观众已经耳熟能详,《人民的名义》是他潜心八年后的又一力作。近十年来,出于题材敏感、尺度难以把握等各种因素的考虑,电视剧领域一直没有产出有影响的反腐大剧。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斗争取得让全世界关注、让人民称赞的成果,如果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来反映中国反腐的现实,似乎是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失职,该剧制作团队联手周梅森和播出平台,在十九大即将召开的2017年适时推出了《人民的名义》,监管部门、制作方、播出方的胆识和担当令人敬佩。全剧以一个省份彻查多年腐败顽疾的过程作为缩影,生动呈现了反腐高压下,中国官场的政治生态,各种官商势力间的权力和利益纷争,官员、百姓、商人们各自的起落沉浮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查处的最大贪官职位高至副国级。该剧的播出本身就是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成果的一种表现,它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感知,对发展脉搏的把握,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回答切中了现实的需要和人民的期待。
尊重市场和观众。近年来仙侠奇幻、偶像、抗战、谍战等题材剧目遍布荧屏,而且大多是中低档的作品,部分影视从业者有过分低估观众欣赏水准的趋向,一边用高价哄抢“小鲜肉”,拍摄质量不高的剧集,一边自我洗脑说“中国观众的审美不高,就好这口”。 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应当是尊重受众,并不断养成和引领受众的欣赏水平和艺术旨趣。电视业与观众的关系既不能是一味地追随甚至讨好,也不能是主观地臆测或武断。文艺创作必然源于观众又高于观众,自然地让观众在情感共鸣的同时引发理性思索。《人民的名义》带着对观众满满的诚意,先用“有意思”留住了观众,进而与观众一同思索并探讨更“有意义”的价值取向,是真正地与人民站到了一起。
尊重艺术。《人民的名义》在编剧、表演、视觉、音乐、剪辑、制作等各个维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综合起来当然形成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就能够打动观众。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编剧扎实地采访调研反腐案例和社会民情,精心设计人物关系,架构情节线索,写出犀利台词,剖析人物心理历程,挖掘人性,让每个角色有血有肉;在故事铺排上逻辑严谨、打磨细节,用悬念迷雾调动观众迫切的“追剧”心理,又一次次让观者否定最初的判断,在理智和情感的切换中,不自觉地参与剧情和人物命运的讨论。导演在对场景视觉效果的调度上借鉴美剧的镜头语言风格,充分运用写实主义的拍摄手法,采用同期声录音,发挥演员们的表演个性和张力,让表演一气呵成,参演的多位实力大将也都以自己深厚的功底刻画出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信的人物;在后期剪辑、配乐方面精益求精、下足功夫,更是让全剧呈现出电影般的视听质感。快节奏、多线索的平行叙事方式整体上做到了扣人心弦,但可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部分剧集多加了一些新人表演的副线角色戏份,稍显拖沓,如能避免,会让全剧在艺术上更趋完美。
全媒体传播。《人民的名义》开播前并没有高调宣传炒作,只是在传统媒体和个别商业网站上做了常规性的主创发布会,当开播两集,观众基本可以确定全剧的品质之后,以人民日报系网站连续撰文为开端,《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开播,第一个案子你一定不陌生》等文在各网站快速转载,清明小长假开始,《新京报》、光明网、凤凰网、腾讯、网易、中青网等多家知名媒体或网站纷纷对该剧播出及开播一周的反响进行报道。擅长热点运营的自媒体也从此时发力,《豆瓣9.0分大尺度国产神剧〈人民的名义〉,老戏骨演技炸裂!》等公众号文章突破10万+,很多公众号发文基本是写一篇火一篇。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公众号从剧情、主创、拍摄、反腐现状、明星八卦、搞笑创意等全方位对该剧进行报道评说,获得各年龄段用户的广泛阅读与肯定。更有“达康书记表情包”意外走红,其扮演者吴刚粉丝数暴涨,也成为该剧被年轻观众津津乐道的萌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中老年观众因对政治话题的关切被《人民的名义》吸引,本在意料之中,而网络上的热议,许多是来自90后、00后的观点,抒发了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现实、国家发展的关注。从跨年龄段观众的反响来看,人们对《人民的名义》最为肯定的是剧中人物的去脸谱化。
从正面来说,塑造了一批对党和人民忠诚奉献,一身正气,有智慧、有能力、有魄力、有魅力的优秀典型。从战争年代的硝烟炮火中出生入死走过来的老革命陈岩石老人,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中,痛恨贪腐,与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家人惨遭不幸,仍然为争取群众利益而奔走呼吁,自愿作起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他不忘初心,信仰坚定,党性修养深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和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在干部队伍中承上启下的中间力量,反贪局长侯亮平和陈海,忠于事业,无私无畏,大义凛然,正确对待得失,正直能干,精通业务,不辱使命。改革干将李达康,勇于开拓,为政一方,积极作为,敢于承担,不拉帮结派,从不违反原则,不用公权谋私。没有政治资源的基层干部易学习甘当人民公仆,为造福一方百姓勤勤恳恳,不对上讨好献媚,秉公办事,清正廉洁,赢得百姓的好口碑,是党员干部的好榜样。省委书记沙瑞金政治坚定,刚正不阿,把握全局,讲原则,讲方法,知人善任,实事求是,具有高级干部的智慧和能力。
从反面角色来看,对各级官员陷入贪腐泥潭的各种内外因素和过程进行了合理演绎。其中有高级官员的权力不受监督,利令智昏,溺爱亲属子女,纵容其侵吞国有资产、侵占公众利益,为不法分子充当保护伞;有的高官醉心于权力斗争,搞团团伙伙,为达到权力高峰,拉拢亲信干部,却被不法分子利用,作茧自缚;有的因为个人经历遭遇的不公和挫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对权力和金钱的追逐永不满足,甚至执法犯法,本是苦出身,却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有的无良法官、小官大贪、高官附庸利用手中权力,对不法经营者或其他官员进行利益输送,丧失了良知,甚至道德底线。有的干部不贪不占,因为各种理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官不作为,为政庸懒散,漠视群众需求,面对复杂现实,畏首畏尾,为了不出错,索性不干事,对事业不负责、不担当。
腐败侵害国家和公众利益,反腐顺应百姓呼声,惩治腐败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人民的名义》用艺术手法真实反映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是对国家正义、社会正义、人民正义的伸张。这次观剧体验,让我对一部优质剧从选题拍摄到制作播出获得了不少专业观察。
作为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我从《人民的名义》这部时代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感受到人们对优秀作品的期待和需求。“为丝若不直,焉得琴上声。”我们应该立足本职,以更强烈的责任感,更高的职业要求,更饱满的热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观众奉献更多优质的节目和作品,为党和人民、为时代鼓与呼。
(作者系武汉广播电视台经济·科技生活频道副总监,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 叶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