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分析
采用微创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可改善患者疗效,降低手术失血量,缓解术后疼痛,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患者康复时间。THA微创入路方式主要有前路、前外侧入路、后路及双切口入路,皮肤切口均≤12 cm,与标准入路相比,软组织损伤更少。仰卧位前侧肌间隙入路(anterior supine intermuscular,ASI)是前侧入路的一种,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假体周围骨折。尽管目前学者们对THA前侧入路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有关其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方面的研究仍较为欠缺。本研究调查在不使用专业骨科牵引手术床的情况下行ASI入路初次THA患者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分析其骨折潜在风险因素。
本研究获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初次THA患者数据均前瞻性纳入数据库。选取2007年2月至2014年4月2 486例(2 869髋)行THA患者,手术均采用ASI入路,由3名专科培训医师完成,采用单只非骨水泥锥形钛合金短柄或标准柄股骨假体,术后应用本机构住院康复及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标准方案。患者中52%(1 505髋)为女性,48%(1 364髋)为男性;平均年龄63.3岁(23.7~95.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1 kg/m2(16~62 kg/m2);93%初次诊断为骨关节炎(2 667髋);59%(1 682髋)使用短股骨柄、41%(1 186髋)为标准股骨柄。记录股骨周围假体骨折发生率,对THA失效患者和成功患者进行比较,明确风险因素,其中年龄、性别、BMI及股骨柄长度均为主要变量。
术后平均35 d(0~152 d)时26髋(0.9%)出现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无假体髋臼骨折,其中23髋需行翻修术,另2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髋保守治疗。62%为女性(16髋),38%为男性(10髋);骨折组平均年龄大于非骨折组(71.6 vs 63.3岁,P=0.0002),两组性别、BMI及股骨柄使用方面均无差异(P= 0.3516,0.4858,0.1338)。结果表明,在年龄、性别、BMI及股骨柄长度等可能潜在因素中仅年龄增长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增加相关。控制变量后进一步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发现这种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仅对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7 vs 65.0岁,P=0.0007),95%女性假体周围骨折发生于69.14~80.29岁,控制BMI、股骨柄长度等变量后女性年龄与骨折之间仍有明显相关关系;而仅对男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0)。
结果提示,在施行初次THA时采用保留肌肉的ASI入路安全有效,但需考虑适合此类技术的人群;对于高龄女性患者,可能需考虑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或不同的入路,以降低术后早期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风险。
(摘自Berend KR,Mirza AJ,Morris MJ,et al.Risk of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with direct anterio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Arthroplasty,2016,31(10):2295-2298.胡玮摘译,夏远军审校)
新书速递
前交叉韧带——重建和基础科学(精装)
Prodromos C编著
ISBN-10:0323389627
ISBN-13:978-0323389624
Elsevier出版社 2017年8月出版 2版 752页
本书编著者Chadwick Prodromos博士为世界腘绳肌、异体移植及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领域的领军人物,该书为专业性指南,可帮助读者选择正确的术式及手术设备,防止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本书第2版的主要特点:①囊括疼痛控制、基因遗传学和生物制剂、超声应用等最新的临床和技术信息。②涵盖ACL重建技术、固定装置、康复训练、ACL重建翻修手术等内容。③新增章节主要介绍ACL重建术后疼痛治疗、单束及双束修复、基因及胶原蛋白类型、全内重建技术、生物制剂、儿科、ACL腱鞘囊肿、ACL重建手术预后、同种异体及自体移植等方面的前沿信息。④由运动医学界James Andrews、胫骨高位截骨术及ACL重建术领域Frank Noyes以及擅长高龄股骨隧道定位技术的Andrew Amis组成ACL“梦之队”专家组,在本书中分享了他们的临床经验与专业视角。⑤包含实体书、电子书及视频文件,其中随书附赠的电子书有详尽的ACL文献数据库,内有5 000余篇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读者还可在各类电子设备上搜索文本内容、图表、交互问答及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