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听境”的营造★

2017-06-06 00:20伍道华刘恒硕李美萱庄金迅
山西建筑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营造

伍道华 刘恒硕 李美萱 庄金迅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规划·建筑·

建筑设计中“听境”的营造★

伍道华 刘恒硕 李美萱 庄金迅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结合声音的作用,对文学与绘画两种艺术作品中的“听境”进行了阐述,并从园林景观和建筑两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声景观的营造方法,使人们的身心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实现人和自然的沟通。

声音,园林景观,建筑设计,艺术作品

我们都知道,人类所获得的信息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上的交流,其余的小部分是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方式。但是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仍然是不容被忽视的。

人类除了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还通过听觉来欣赏风景、感受景观。

1 声音的作用

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声音作为传承文化和交流信息上的载体和媒介,其历史与涵盖宽度,远远大于文字与图像。

在很早以前,人们的文化程度与知识水平有限,受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有限,绝大多数人不识字,这时候通过声音来进行信息交流要比文字更有优势。

而在动物界中,大多都是以声音来进行彼此的沟通交流,因为声音本身就具备传播远,穿透强,方便的优点。所以说,声音比起文字在文化传承上具有更加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1]。

另一方面,我国各地考古发现: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鼓和鼍鼓、石磐;陕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号角;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管哨、角哨等[2]。这些发现均表明人类在文字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古代时,就开始追求声音上的熏陶和享受。

春秋时期,孔子杏坛讲学传递文化;焚书坑儒,文人口授相传古籍;千年以来,中国特色的方言文化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声音来进行文化交流,声音在古代的时候于文化传承上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国外,声音的重要性也是如此,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曾在他的著作中说到,古代文化大多是借助声音来传播。而《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在一个文字还没兴起的时代,由人们创作、口述进行传播和流传的[3]。

辗转至今,随着工业化发展,各项技术相继发展成熟,印刷行业的普及,使得听觉的重要程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工业化带来的噪声污染,人们的耳根变得不再清净,人类更注重视觉上的刺激与享受,忽略了听觉的健康要求。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筑声学得到了推动发展。

鉴于声音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营造一个良好的听闻环境理应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声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艺术作品中的“听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对声学美的理解已经较为深刻。

文人墨客在进行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地把声音加入进其中,使其在表达情感上更有层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画家们则利用“听”这一动作来表现绘画中声音的存在,化无形为有形。但是“听”的内容就可以有很多了,所以其多种多样的内容造成了绘画意向的多样性。

2.1 文学中的“听境”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文学和音乐两者的关系甚为密切,有“音乐文学”这一说法。音乐文学的特点在于音乐的首要性,而文字为其从属部分[4]。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绝大多数则是合乐歌唱。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听境”的描写更是不胜枚举。

《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借助诗歌来传情达意;《礼记·乐记》篇,作者就用“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藳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来形容高昂低扬的歌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唐代文学百花齐放,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孟郊《听琴》“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写雨声;白居易《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写蝉声。另外还有通过描写具有某种特殊意向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诗人杜甫通过描写吹笛来抒发乡愁忧国的情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就有一段关于琵琶的精彩描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形象的刻画出琵琶女精湛的弹奏技巧。

而宋朝的曲词,其本身就是街头巷角传唱的小调,后来逐渐向高雅文学靠拢,成为文人墨客抒发胸臆的创作方式。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就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从这些诗歌词曲中不难看出,自然声:蝉声、雨声、笛叫等声音和人为声音,已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感,并唤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2 绘画中的“听境”

在国画中通过以下方式表现出无形的声音。

中国古代的画家们有时候会运用人们听声音的形态动作来表现画中声音的存在,化无形的东西为有形。例如《石涛听泉图》:

通过亭中人物“听泉”这一动作的描写显示出水流的湍急,使画面更加传神。

有时候画家会通过联想、间接、转借的方式来体现声音,例如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和画名不同的是,画中并没有青蛙,而是些许小蝌蚪,它们伴随着山谷中湍急的山泉顺流而下。奇怪的是,画面里并没有青蛙,但给人感觉却是蛙声悠扬,而画家正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绝妙无比。

此外还有赵佶的《听琴图》、沈宗骞的《竹林听泉图》等等,皆是“画声”的优秀实例。

3 声景观的营造

3.1 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营造,就是把自然界中的声音和人为的声音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园林中的声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讲究“道法自然”,自然界中的风声、水声、雨声、鸟鸣声、虫鸣声等都可以作为营造园林景观中听境的元素,自然界中的声音本身就同园林中其他景观一样,具有“风景”般的存在意义[5]。人活动发出的声音也是营造园林景观中“听境”的重要元素。但是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中更注意对自然声的利用。

1)听雨轩与留听阁(如图1,图2所示)。其位于苏州拙政园,皆是听雨观雨的绝佳场所。

听雨轩坐南朝北,前面建有一水池,池中种植些许荷花。在水池旁边栽有芭蕉与翠竹,后面也种有一簇芭蕉,前后交相呼应。下雨天时,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可在听雨轩观赏朦胧雨景,听滴滴答答的雨声,情味十足。

留听阁为一单层楼阁,体型轻巧通透,四周皆开有木窗,是供游人赏荷听雨、休憩游玩的场所。它的名字是取义“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2)香山琉璃塔(如图3所示)。“留得十三层宝塔,好风吹动万铃音”。香山琉璃塔位于北京西郊的香山公园。香山公园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山林特色。

在昭庙后的琉璃塔是园内唯一的一座宝塔,是七层八角形楼阁式塔,高近30 m,为黄色琉璃宝塔,塔身为黄绿琉璃装饰,整个建筑边雕佛像,檐部外挑,层层檐檐缀有铜铃,共56个,风吹过,“叮叮当当”的铃声响起,清脆悦耳。

3)八音涧(如图4所示)。其是无锡市寄畅园的著名景点之一。深1.9 m~2.6 m,宽从0.6 m到4.5 m,全用黄石堆砌而成,西高东低,总长36 m。是由黄石垒砌而成的石涧,从惠山引来山泉,山泉流经石涧形成溪流,涓涓不绝,几经曲折。

设计师还将泉水进行分段处理,使得水体形态和动势丰富活泼,加上整个溪流或浮石面变化多异,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声响,好似用“金、石、丝、竹、鲍、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八音涧因而得名[6]。

3.2 建筑

1)北京天坛回音壁(见图5)。即是天坛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 m,厚0.9 m,半径32.5 m,周长193.2 m。

回音壁有一奇妙的景象。人们在讲悄悄话时候,一般隔了好几米远的距离就听不清楚了。可是在回音壁边上讲悄悄话时,即使是相隔圆形回音壁一个直径的两端处,只要挨着回音壁,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其实这一现象是通过声波的反射与折射原理形成的,但在自然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会让人觉得这是上天的旨意,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7]。

2)风之教堂—风之走廊。日本神户六甲山教堂又名风之教堂,位于日本兵库县一座临海峭壁的山顶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营造“风”这一主题创造了先天条件。

从风之教堂的轴测图中可以看到,在教堂的外面有一长长的走廊——风之走廊。风之走廊是教堂的入口,长达40 m、仅在两端设置开口,走完这条廊道,经180°转向,便到了教堂的正厅入口。这条连廊是一长筒形状的走廊,尽头处出人意料地通向悬崖和大海。海风吹过,时常伴以附近风吹松林的涛声,沁人肺腑,“风之教堂”之名因此而来。

自然之声在这座“风之教堂”里被彻底的抽象化了,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正是通过调动人的听觉感受来表达“风”这一主题的。

4 结语

人们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的把声景观设计融入进风景园林中,营造一个集视、听、嗅、触多方位感官体验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在我们这个喧嚣的社会,城市里的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而这种多方位多层面的园林景观不仅能使我们的身体融入自然,也能使我们的心灵回归自然,实现人们和自然的沟通。在园林景观的营造时,离不开人、声音、环境三要素,这对于建筑师的借鉴同样意义深远。

[1] 吴硕贤.声音与听觉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00(3):6-8.

[2] 秦 序.中国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 陈引驰.“文”学的声音:古代文章与文章学中声音问题略说[J].文艺理论研究,2012(5):35-42.

[5] 程秀萍.中国古典园林声境的营造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6] 李允鉢.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7] 梁变凤.技艺载道,道艺合一——中国古建筑科技、伦理、艺术融合的案例与理论探索[D].太原:山西大学,2012.

Soundscap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Wu Daohua Liu Hengshuo Li Meixuan Zhuang Jinx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Anshan 114051,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role of sound,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listening environment” in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two works of art, and from the garde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two aspects,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listening environmen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so that th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with nature, return to nature, realized the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and nature.

sound, garden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art work

1009-6825(2017)12-0001-03

2017-02-15★:千山风景区声景观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DC2015201)

伍道华(1995- ),男,在读本科生; 刘恒硕(1994- ),男,在读本科生; 李美萱(1995- ),女,在读本科生; 庄金迅(1972- ),男,副教授

TU201

A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景观构思在产业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作品六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加强法制建设 营造和谐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