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按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进行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的独特之处和创新之点,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了发展理念、战略布局与历史担当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指引我们不断开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局面,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 治国理政思想; 人民性; 人民利益; 人类利益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5-0009-04
人民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和优良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
理念:人民利益至上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性特质,得民心、顺民意、谋民利,取得了人们公认和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他说:“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2社会主义百年实践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是事关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制胜法宝。
是否实现人民利益是评判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是否真心满意我们的工作,从他们的内心到外表都会有真切流露。焦裕禄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是要看看群众的脸色。”群众的“脸色”是风向标,群众的表情是晴雨表,喜怒哀乐写在脸上,领导干部要善于读懂群众“脸色”这部生动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1
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顶层设计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总体考量,具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战略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整体上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庄重承诺和历史担当。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执着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这个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将成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在“全面”。其中包括得益的人群、涉及的领域、覆盖的地域、考评的标准都是全面的。全面小康,一个人也不能掉队,一个地方也不能遗漏。现在,我国还有6000万贫困人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务之急,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地方,要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调整人民的利益关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获得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就是为了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我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治国理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首先,我们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其次,依法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在立法程序和法律内容上体现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共同的利益诉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让人民感受公平正义。通过法治途径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通过法律和制度安排把群众合理合法利益诉求解决好,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最后,通过依法选举和协商民主,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理,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其目的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全面从严治党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和严起,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目的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们党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综上所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对象是人民,奋斗目标是人民,依靠主体是人民,是符合人民意志和愿望、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布局。
担当:中国人民利益与人类命运的高度契合
敢于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备的重要品质。担当大小体现着一个政党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成就多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透射出和平发展大时代的开阔眼界、全球化大背景的宽阔胸怀、全球治理大格局中的历史大担当,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大智慧和大作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是心心相印的,中国人民的利益与全人类利益是高度相融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是包容相通的。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从中国梦到世界梦,共同推进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一方面,中国梦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幸福梦。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強国、人才强国、人力资本强国、体育强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中国要建成法治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到2049年中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人类共同的梦想,可以穿越时空,共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寻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 “中国人民希望通过实现中国梦,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同圆世界梦。”2 中国梦与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虽然内涵不尽相同,实现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也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中国梦与各国人民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宁、生活富足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今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再次倡议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今年3月1日,我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上代表140国发表题为“促进和保护人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再度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各方认同。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2016年3月安理会决议首次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后,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一带一路”的倡议。今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敦促各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发展政策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这是我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从理念、思想、战略到举措,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实质是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在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迷时期和国际秩序去向不明的当口,初步回答了世人普遍关心的“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重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之所以在国际上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高度认同,就在于我们党和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回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期盼世界更美好、生活更幸福的共同愿望。
特色:人民性特质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具有敏锐的时代特色。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在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潮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把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融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特别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不仅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庄严信诺,而且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实现中国人民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高度统一的博大情怀。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我们坚持开放包容的共同理念,为促进世界和平和繁荣作出了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具有独到的创新特色。一个政党执政治国,首先必须思想创新、理念先行。思想具有引领作用,理念具有导向功能。对内,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和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融化为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奉行你输我赢的理念,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愿同各方一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我们以先进理念指引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创造性实践,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理念先行,是坚守治国理政人民性的前提与基础,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确立了价值取向、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理念可以转化为战略,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展现人民性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依归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民为本、造福于民理念的全面实施,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目标引领、顶层设计和全局指导。理念和战略,可以升华为历史担当。敢为人民担当和尽责,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人民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担当,激励我们党全体党员和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袁秉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 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