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2017-06-06 12:43洁朱
江苏教育 2017年32期
关键词:贴画移情助人

鲁 洁朱 莉

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鲁 洁1朱 莉2

角色扮演游戏在幼儿期最为典型,对促进幼儿社会化、人际沟通与交往、情绪情感等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采用3角色扮演故事类型(动物故事角色、家庭故事角色、同伴故事角色)×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大班幼儿角色扮演游戏对分享和助人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角色故事扮演组幼儿相较于非角色扮演组幼儿有更多的分享、助人行为意愿表现。对于分享行为,家庭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影响最大;对于助人行为,同伴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的影响最大。

角色扮演游戏;亲社会行为;移情

2岁半到5岁半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台梭利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幼儿的群体敏感期为2岁半至5岁,此阶段开始发展对群体生活的兴趣,希望被接纳和肯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儿童的社会化有两个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关键。

从目前研究结果看,幼儿早期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对分享行为的差异影响越来越不明显。幼儿的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尤其是在大班时发展最快。在本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考虑到研究方法对幼儿理解能力和互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控制了年龄的额外变量影响,选取了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进行实验研究。性别不作为研究变量,但在被试选取时尽量控制男女平衡,减少实验误差。研究采用3角色扮演故事类型 (动物故事角色、家庭故事角色、同伴故事角色)×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的混合实验设计。将平均年龄6.43岁,标准差为0.33岁的大班幼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都为45人,实验组为角色游戏扮演。

一、结果与分析

1.角色扮演幼儿与非角色扮演幼儿在分享行为上的差异。

通过统计,参与角色扮演的幼儿愿意分享的贴画平均数12.45±1.22;非参与角色扮演幼儿愿意分享的贴画平均数为5.78±1.98。对不同组别的幼儿分享贴画行为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幼儿在贴画分享上的差异检验

该结果符合研究假设,进行了角色扮演游戏的幼儿相较于没有进行角色扮演的儿童,分享行为表现得更多(p<0.01)。

2.不同角色扮演类型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差异。

根据角色游戏的社会化程度,角色游戏分为动物故事游戏、家庭角色扮演游戏、同伴角色扮演游戏。根据实验设计,每个幼儿都完成了不同的故事角色扮演。结果发现,动物故事扮演组分享贴画的平均数为9.44±1.08,家庭角色扮演组为18.42±1.24,同伴角色扮演组为13.09±1.34,描述统计见表2。

表2 幼儿在不同角色扮演(故事)分享贴画数量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家庭角色扮演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最大,这是由于家庭教育中最早开始的是分享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在幼儿期,父母会告诉幼儿要学会与其他人分享,父母也会以自身为榜样,主动示范分享的行为,如将幼儿的玩具和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等。

3.角色扮演幼儿与非角色扮演幼儿在助人行为上的差异。

统计发现,参与角色扮演的幼儿愿意给其他不认识小朋友的贴画数量平均数为8.78±1.32,非参与角色扮演的幼儿愿意给其他不认识小朋友的贴画平均数为4.88±1.34。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组别幼儿在助人贴画数量上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角色扮演组幼儿助人贴画数量显著高于非角色扮演组(对照组)。该结果符合研究假设,进行了角色扮演的幼儿相较于非角色扮演的幼儿,有更多的助人行为。本研究中要帮助的是一个陌生人,因而移情能力和这种助人行为有直接的相关,角色扮演是进行移情的一个重要手段,角色扮演过程首先就进行了移情的培养,代入他人的角色,更能理解他人的痛苦。因此在助人行为中,进行了角色扮演的幼儿会有更多的助人表现,愿意帮助他人。

4.不同角色扮演类型幼儿助人行为的差异。

对实验组不同角色扮演类型幼儿助人贴画数进行统计发现,参与动物故事角色扮演的助人贴画数平均数为6.84±1.22,参与家庭角色扮演的幼儿助人贴画平均数为7.66±1.27,参与同伴角色扮演的幼儿助人贴画平均数为11.84±1.37。结果见表4。

表4 幼儿在不同角色扮演(故事)上助人贴画数量

表4结果表明,在幼儿助人行为中,参与同伴角色故事扮演的幼儿,相较于参与动物故事扮演和家庭角色扮演的幼儿,愿意分享的贴画数更多。

二、基于本研究的教育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角色扮演组幼儿相较于非角色扮演组幼儿在分享行为、助人行为上有显著的优势。从实证的角度再次论证了角色扮演游戏在幼儿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也发现,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对集体的需求也显著增加,甚至开始出现了一些小团体,有排斥其他小朋友的现象存在。幼儿园中被排斥的小朋友往往会在园中哭、沉默寡言,这样不利于幼儿的发展,造成其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尽管有教师干预,但是强制性的干预往往难以起到实效,被孤立的小朋友并没有真正被群体接受。还有一部分幼儿缺乏社交技巧,表现为自私、不愿意分享、孤僻等特点,这样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训练儿童,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加以引导,及时鼓励、表扬,将互助、分享的良好行为具体化,逐步提高幼儿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同伙伴相处,互相关爱,营造一个包容接纳的氛围。

1.让幼儿学会扮演他人。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他人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对儿童来说,角色扮演过程中的换位思考能使他们较快地摆脱自我中心,从自我的概念扩大到更广阔的范畴;让儿童扮演或假设自己为不同的社会角色,使其较多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样幼儿更容易有分享的行为。

2.在角色扮演中鼓励并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

对于缺乏社交技巧、不愿意分享、表现孤僻的儿童,组织其参加家庭角色扮演游戏,让其扮演哥哥、姐姐,照顾弟弟、妹妹,通过游戏中设定的情境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在游戏过程中,模仿不同角色的口吻和动作进行实践,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及时的正向反馈;游戏结束后,继续让小朋友讲解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想,教师做好引导教育,逐步训练儿童以同理心来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分享,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学会分享,帮助他们增强社交的信心。

3.在角色扮演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通过同伴扮演游戏,儿童在游戏中积极思维,组织与合成信息,与同伴合作。在游戏中儿童凭借想象会重现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些经验。通过扮演,儿童对故事以及故事中的角色经验进行综合考虑,儿童因扮演角色而在对角色、情节、场景作出决策时,一方面发展出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同时也使儿童学着把自身置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而促进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儿童分组独立进行扮演游戏,轮流交换角色,由教师指导儿童尝试体验每一个角色,或者由教师指导儿童分配角色,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帮助幼儿体会故事中人物角色之间不同的交往。此外,每个扮演游戏的各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行为训练尝试与人交往,从而提高交往能力。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干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4.幼儿教师在编排设置游戏时的渗透干预作用。

教师在编排角色扮演游戏时,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性地选择和改编故事内容,将干预的内容渗透到故事的角色之中,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在扮演游戏中,适当引导幼儿一起协商、讨论角色,加强儿童的社交活动。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从认知角度采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从情感角度采用移情训练,从行为角度采用典范战略、行为塑造的方式。

5.幼儿园游戏中创设社会化的角色扮演情境。

幼儿园的角色扮演活动,目前还是以动物故事角色扮演为主,让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教育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幼儿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社会化水平。现在的幼儿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较多,社会化程度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今后的幼儿园活动设计中,尤其是对于有一定自主能力和需要的大班幼儿,应更多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发展的更社会化的角色扮演游戏,尤其是家庭角色扮演和同伴角色扮演游戏活动,这些活动更加符合这一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

[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霍力岩,李敏谊,胡文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Mead G H.Mind,self,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3]姚秀娟.3—6岁幼儿在园助人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李幼穗,韩映虹,陈淑芳.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43-47+53.

G441

A

1005-6009(2017)32-0048-03

1.鲁洁,南京晓庄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南京,210000)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管理;2.朱莉,南京市六一幼儿园(南京,210000)教师,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贴画移情助人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布贴画欣赏
一起做贴画吧
可爱布贴画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