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2017-06-06 21:12侯洪凤吴世迪张泽宇
价值工程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两化融合装备制造业指标体系

侯洪凤+吴世迪+张泽宇

摘要: 本文结合两化融合实际情况,制定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评价体系。通过实证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成熟度进行评估,总结两化融合成效,找出瓶颈问题,为下一步提出大数据时代推进信息化与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具体策略提供依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i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developed.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gration maturity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The bottleneck problem is found,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era of big data.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

Key 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ion;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185-02

0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重要支柱产业,面临大而不强,附加值较低,利润率低的困境。近年来,在国家陆续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国家重大战略指引下,在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政策支持及政府大力推动及企业自身需求牵引下,经过十几年两化融合建设,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两化融合指标体系,通过调研获取样本数据,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两化融合成熟度进行测量、评估。

1 两化融合评价的国内外现状

目前,已有的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评价的文献有20余篇,关于两化融合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融合,缺乏关于细分行业及企业两化融合情况的评价,而针对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评价更是凤毛麟角。其中,王健正等(2013)建立了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信息化评价模型[1];李宝玉等(2015)以福建省为例构建了具有制造企业共性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提出组合加权灰色关联和加权欧式举例的TOPSIS评价方法[2];戴卫东(2015)等以沈阳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提出能够反映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两化融合指标体系[3]。上述文献构建的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没有参考国家发布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缺乏一定的完备性和科学性。另外,周剑,陈杰(2013)按照GB/T23020-2013的要求,基于全国35个制造业行业,提出一套覆盖制造业企业全局的两化融合评价体系[4],但不是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背景,并且对于评价方法没有进行详细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GB/T23020-2013和 GB/TBBBBB-20BB [5]的要求,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实际,制定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评价体系。

2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对于两化融合指标的构建,主要依据GB/T23020-2013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实际情况,建立各级指标并获取数据。具体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1 基礎条件A1

基础条件建设情况主要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和能力。两化融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应该合理、适度、稳定和持续;两化融合应该设置相关的专职信息化部门,并且要有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作保障;信息设备数量、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要满足两化融合要求。

2.2 两化融合应用能力A2

信息技术应该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应用情况,覆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库存等重要环节,对相应业务是否能形成良好支撑;各个单项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实现跨部门、跨业务的综合和集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深度融合,应该借助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新型能力。

2.3 两化融合绩效A3

企业通过两化融合既要达到提高业务效率、优化财务管理水平、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同时,应该给企业带来销售收入增加、成本降低、利润增长等经济效益。两化融合更深层次应该是传统制造企业最终向服务性制造企业成功转型。

3 两化融合的评价方法

前文构建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体系。有些指标体系可以用具体数值准确描述,有些无法用确切数值表示,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化融合进行评价。

3.1 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首先采用重要性标度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其次,通过MatLab编程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最大特征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3.2 建立评价等级集

两化融合成熟度等级集合针对基础设施条件、应用水平和能力及对企业各个层面的支撑能力等角度,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评价等级集V={初级水平,中级水平,较高级水平,高级水平},按照10分制打分,则评价等级集V=(3,5,7,9)。

3.3 构造模糊评价样本矩阵

组织相关人员对两化融合各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定量計算的指标根据计算的数值划分属于哪一个评价等级,具有较强的模糊性的定性指标直接确定属于哪个评价等级。

3.4 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权重和评价矩阵,计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向量;结合评价等级,换算成分数从而得出结论。

4 实证研究

4.1 两化融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另外参考陈杰、周剑【2016】[7]和张玉柯【2013】[8]指标权重确定的。根据1-9重要性标度方法,构造相关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在考虑权重设置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辽宁省当前两化融合的现状和未来需求;第二,两化融合评价是否能为下一步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参考;第三,考虑辽宁深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实际。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企业由关注基础条件和资源层面上升到两化融合的应用,因此基础条件与资源权重为0.297,两化融合应用能力为0.539;在两化融合的二级指标权重设置时考虑辽宁省大多数装备制造业还是处于单向应用阶段,因此该项权重设置为0.694,相对较高。由于提高竞争力和社会效益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目标较高且较难判定,因此权重相对较低。

4.2 确定模糊矩阵

本次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及网上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了100个样本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样本覆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中小型企业及微型企业。 对各级指标进行评价:

B1=A1*R1=(0.10,0.23,0.43,0.24) F1=B1*VT=6.6

B2=A2*R2=(0.22,0.36,0.22,0.20) F2=B2*VT=5.8

B3=A3*R3=(0.48,0.35,0.09,0.08) F3=B3*VT=4.5

B=A*R=(0.24,0.31,0.26,0.19) F=B*VT=5.8

4.3 实证分析

从上文中的评价数据可以看出:

① 基础条件和资源方面得分最高,表明企业对于两化融合所需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已经基本准备就绪,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较高,资金投入基本稳定,硬件、软件资源等准备较为充分。② 两化融合应用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级水平。少数骨干企业如沈飞、沈机、鞍钢、大连机床,大连重工、沈鼓集团等企业两化融合具有较高水平,进入了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的发展阶段,且打造出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③ 两化融合绩效能力得分较低,处于初中级水平,说明在两化融合过程中仅有17%的成熟度较高的企业具有良好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④ 两化融合成熟度综合得分为5.8,说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处于中级阶段向较高级水平发展的进程中,两化融合过程中面临“综合集成”和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创新的困境,两化融合克服这些瓶颈问题后,两化融合绩效会实现跨越式增长,两化融合红利将彻底释放。

5 结论

本文依据GB/T23020-2013和GB/TBBBBB-20BB,制定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评价体系,通过实证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两化融合成熟度进行测量、评估,总结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成效,找出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出现的瓶颈问题,为下一步提出大数据时代推进信息化与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具体策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建正.冯立冬.吴国浩.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装备制造业 信息化评价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

[2]李宝玉.黄章树.叶志龙.基于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证——以福建省为例[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5.

[3]戴卫东,赵丽丽,秦亚菲.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

[4]周剑,陈杰.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

[5]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BBBBB-20BB).2014.

[6]胡冰.企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7]陈杰.周剑.付宇涵.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6.

[8]张玉柯.张春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综合评价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装备制造业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