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摘要] 都市广播的功能定位是以本地化的资讯服务当地听众,这就要求资讯节目贴近百姓生活,提供服务信息,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时尚的正能量。而广播资讯短平快的特点以及都市广播的受众定位,决定了资讯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从而提升都市广播频率的竞争力。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为例,探讨都市广播资讯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 都市广播 资讯节目 创新 发展 如今有车一族越来越多,车载广播的收听人群也覆盖广泛。都市广播的功能定位就是以本地化的资讯服务当地听众,提供生活指南。广播频率竞争激烈,都市广播的资讯节目也需要不断创新,把握传播特点,拓展传播渠道,满足受众需求,从而提升都市广播频率的竞争力。
都市之声资讯节目现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开播于2003年6月,2014年2月17日全新打造的youRadio都市之声FM101.8,致力于搭建服务北京民众、贴近北京生活、引领北京流行的生活服务平台。频率定位是覆盖首都北京的都会生活台,目标受众是18岁-50岁,追求生活品质,具有国际视野,热爱新事物的京城人群。都市之声《北京早上好》、《长安一路通》、《风尚CBD》、《乐活四九城》等各档融入北京特色地名的节目设计,充满浓郁京味,从出行指南、生活健康到吃喝玩乐、亲子教育,从职场社交、潮流时尚到情感交友、读书文化,应有尽有。而贯穿于全天节目的整点《都市大头条》和半点《资讯U先听》等资讯节目,以及交通服务站、生活服务站、气象服务站三大线性滚动单元,更是给京城百姓提供最及时、最便捷、最简明的生活服务信息,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时尚的正能量。
目前,都市之声整点的《都市大头条》突出“热点焦点和亮点”,以记者连线或主持人口播的方式,用1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及时播发中央部委及北京各委办局最新发布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尤其是每天早上7点和下午6点早晚高峰期间的《都市大头条》,整点播报的新闻选题突出“百姓想问我来答,联通上下有回应”,为百姓民生答疑解惑。而每天中午12点的《都市大头条》则播发《民生备忘录》,以正午专栏的形式播出3到5分钟的录音报道,选题涉及民生领域各方面。此外,半点的《资讯U先听》突出“大城小事早知道,都市资讯优先报”,一般包括五条简讯,不同点位的资讯包括不同主题,涵盖教育、体育、文化娱乐、财经、旅游出行、北京综合新闻等,充分发挥广播资讯短平快的特点,保证新闻的时效性。[1]
都市广播资讯节目创新发展的困境
(一)短平快的资讯难以深度展现新闻内容
广播资讯的特点就是短平快,比如都市之声半点的《资讯U先听》,每条新闻内容只有一两句话,言简意赅表达最核心的新闻信息。而且广播的特点就是伴随性收听,很可能听众正在开车或者在处理其它事务,短小精悍的资讯内容能够让听众以最短的时间迅速了解到最新的新闻。再加上都市广播不同于新闻广播,频率定位决定了不可能对新闻内容进行大篇幅的深度解读,这样,难以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报道。
(二)传统广播线性传播难以适应听众互动需求
传统广播线性传播,听众单向接收信息。[2]而都市廣播的受众群通常是追求生活品质、有一定经济条件、热爱新事物的人群,更愿意参与节目互动。目前都市之声的互动方式停留在听众通过搜索添加微信公众号进行留言,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选择听众留言在节目中播出。这种互动还是浅层次的互动,听众参与节目的深度不够。对于资讯来说,听众更是只能单向收听,没法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某条资讯提及的新闻内容,也只能过后再自行查找。
(三)单一的播报形式难以打造个性化品牌
都市广播的资讯节目一般采用主持人播报、记者连线或录音报道的形式。都市之声目前的整点资讯基本以记者连线或录音报道的形式播发,半点资讯由主持人进行口播。虽然穿插了不同的播报形式,而且采用记者连线的方式也在广播节目中强化了记者本人的个人特点,但是这种个性特点不够明显,听众长期收听这种单一的“播新闻”的方式也难免感到枯燥无趣。同时,每小时融于栏目中的资讯节目也难以呈现品牌化效应。
都市广播资讯节目的创新策略探讨
(一)加强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补
1.传统广播强调“快”,新媒体强调“深”。
新闻是“易碎品”,“保质期”有限,而传统广播资讯的优势就是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能够第一时间连线正在新闻现场的记者,保证资讯内容快速发播。但是,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简讯内容不够全面,报道角度也不够丰富,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录音报道和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报道和二次传播。比如记者在第一现场采访了一条贴近民生的新闻,第一时间在广播资讯节目中播发了简讯,然后记者后期再经过撰稿、录音、剪辑,完成录音报道的制作并进行播发,这之后,还可以把录音报道的相关图文材料发到官方微博和微信上,甚至还可以把录音报道中没能呈现的新闻背景介绍等内容附上,通过微博、微信的传播来进行内容深度整合,弥补广播资讯深度不足的缺陷。通过多渠道全面传播也充分发挥了新闻内容的价值,对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以都市之声2016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的新闻为例,记者早上7点在北京西黄城根小学门前进行了现场采访,而后到北京市交管局了解到当天早上北京校园周边的整体交通情况,上午9点整的《都市大头条》进行了现场连线,介绍早高峰的交通情况,晚上7点播发录音报道,采用了丰富、鲜活的现场同期声,并进一步报道了北京交警给出的9月出行提示。
此外,还可以加强新闻评论,适时推出个性化的都市短评,结合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热点、近期舆论关注的焦点等进行积极主动引导,向社会传递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形成有影响力的评论品牌[3],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做到新闻及时传播与深度分析解读的平衡。不过,广播已经播出的新闻内容在微博、微信呈现时,要避免同质化。二次传播的新闻内容要与传统广播资讯新闻区别开来,体现出差异化的深度整合,实现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
2.传统广播强调“收听”,新媒体强调“参与”。
传统广播的线性传播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而新媒体可以满足听众的参与互动需求。尤其是广播作为声音媒介,新媒体的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声音特色,加强语音互动。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通过互动,可以增加听众的收听黏性,提升都市频率的竞争力。目前都市之声在交通服务站板块进行了尝试。在交通服务站中,一般是由主持人及时播报最新路况、民航、铁路、公交、地铁等交通信息。正行驶在路面上的听众遇到前方长时间堵车时,通常会迫切想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堵车、大概多久后能够通行。而通过微信互动,可以实现“传者”和“受着”的互联互通。听众通过都市之声微信公众号,发送自己的具体位置及疑问,后方驻北京市交管局的值班编辑可以第一时间查看交管局实时路况图和具体路面监控画面等信息,甚至直接和交管局指挥大厅的值班警官沟通咨询,然后通过传统广播第一时间进行“回复”,播报最新的路面交通情况,解答听众疑问,缓解焦急情绪。
未来还可以尝试把互動融于新闻选题的前期策划中,比如征集听众感兴趣或有疑虑的问题,记者采访相关政府部门、权威专家后,在《民生备忘录》中进行解答,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积极引导舆论热点。再比如,节目中刚刚播发的一条资讯涉及某个关键词或主题,听众只需要在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就可以看到有关该资讯的详细图文和背景介绍,甚至通过回复语音,用声音喊出关键词,就可以看到详细信息。
另外,针对微博、微信碎片化传播的特点,传统广播资讯内容在新媒体传播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短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态,便于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直观浏览。
(二)本土化定位与辐射全国的平衡
都市广播资讯节目以本地新闻为主,但不应拘泥于当地新闻。虽然受限于频率落地范围,都市之声的受众群体以北京听众为主,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网站或音频客户端,不少京外听众同样可以收听到都市之声的广播节目。因此,资讯节目在进行内容定位的时候,要考虑到本土化与辐射全国的平衡。目前来看,都市之声资讯内容基本都是北京地区的新闻,全国其它城市的新闻相对比较少。笔者认为,虽然都市之声的频率定位是覆盖首都北京的都会生活台,但是对于一些特别有新闻价值、特别有借鉴意义、特别关乎民生的新闻,即使发生在京外也应该予以报道。
(三)不断完善选题策划机制,做好提前策划与应急反应
不同于新闻专业频率,都市广播资讯主要是给本地听众提供生活服务指南,引领流行时尚,多是常态化播发,较少遇到重大突发新闻。但依然要不断完善选题策划机制,做好提前策划与应急反应。对于可预知的重大宣传报道或周年报道,可以提前做好新闻策划[4],而对于都市生活中的突发新闻,也要进一步提升快速反应能力,主动设置议题,加强正面引导,及时跟进社会热点、主动发声,不失语,不缺位。
2016年5月,网上流传出一条关于北京进行飞机撒药治白蛾的消息,号召大家不要在室外晒被子、衣服,不要吃烧烤等露天食物,尽量减少郊外、户外活动。不少看到这一消息的市民表示,担心危害到身体健康。对此,都市之声记者采访到北京市林业保护站相关专家,及时报道专家的声音:“飞机撒药防治林业病虫害是农林业病虫害防治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农林业普遍采用的防治方法,飞防作业范围在五环以外非人口密集区的公益林、生态林和防护林上空,不会在居民区上空喷洒作业,而使用的主要药剂只对害虫有效,对人畜无害。”
对于虚假信息,做到及时澄清,以科学理性、严肃求实的态度,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做好都市广播的新闻报道。新闻选题也要继续关注民生,贴近百姓,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独家报道。
(四)硬新闻与软服务的平衡
除了及时播发政府部门发布的最新政策外,还要进一步保证服务型资讯的覆盖面,增加可听性与实用性[5]。这种“服务意识”,需要编辑、记者、主持人都始终为听众着想。以都市之声“2016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系列报道”为例,近一个月的会演,每一部参演剧目都是连续两晚演出,都市之声记者基本是第一天晚上做现场采访,录制大量鲜活的演出同期声、主创人员剧目介绍以及现场观众的观后感,当天晚上进行剪辑、录音、制作,第二天上午播发录音报道,并在资讯节目中提示听众“今晚还将进行第二场演出”,而非在第二场演出结束后再进行回顾式的报道,严格保证了资讯内容的及时性和服务性。
在“软服务”方面,还有诸多细节需要考量和探讨。比如资讯节目的播报形式方面,由目前的“播新闻”方式逐渐转向口语化表达的个性化“说新闻”,让听众更易于接受[6];受众参与方面,加强语音征集从而让听众参与到资讯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声音优势,增强听众的参与感;选题把控方面,充分把握早晚高峰的特点,在收听高峰时段进一步加强时效性强、贴近性强、服务性强的资讯内容;在新媒体呈现的新闻,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实时更新,加强互动,使用更引人入胜、轻松活泼的网络语态和更适合于网络呈现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都市广播有其自身的特点,都市广播的资讯节目也要顺应都市频率的功能定位,在以本地化的资讯服务听众的同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加强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补,加强新媒体中对民生新闻的及时、深度报道,并且拓宽互动渠道,增加听众的参与度。资讯内容兼顾本地和全国,真正做到贴近百姓生活,及时提供服务信息,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时尚的正能量。同时也要做好资讯选题的提前策划与应急反应,积极引导舆论,打造个性化的独家资讯品牌,切实保证资讯内容的时效性、贴近性、服务性,彰显广播这一声音媒介的独特优势。
注释:
[1]邓晓楠:《广播早间节目特色与创新探析》,《中国广播》2015年第5期
[2]田甜:《广播资讯节目的困境与应对之策》,《视听》2015年第11期
[3]肖思、费新洋:《广播融合发展中的取胜之道》,《新闻前哨》2016年第11期
[4]李琳:《民生资讯广播做好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视听纵横》2013年第2期
[5]庄媛:《广播民生新闻如何创新》,《新闻世界》2012年第8期
[6]杨萌:《资讯类广播节目如何编出特色》,《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7月10日第004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