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勉
摘 要:班风是班级中普遍流行的习惯与风气,呈现出的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也是对全体成员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水平的一种衡量。班风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灵魂与气质所在,在发展、巩固班集体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此,小学班主任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风建设;引领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其几乎每天都是在与学生打交道,而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建设处良好的班级风貌,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也能够为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创造良好条件,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引领作用的发挥对班风建设水平的高低也有着直接影响。
一、树立能够适应全体学生发展的目标
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结合学生不用年龄特征,树立出不同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不断增强。比如,对于一些喜欢撒谎的学生,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目标;而对于一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帮助其逐渐树立每天读书的目标等等。只有為每位学生都树立起更适合的发展目标,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努力发展方向,才能够为班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在进行目标制定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与需求做出全面了解,主要是因为过高的目标会使得学生难以顺利完成预期任务,而过低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只有做出更全面的分析与考虑,才能够真正引导学生实现班级与个人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出团结上进、奋发图强的班风。
二、构建完善班规制度,加强班干部培养
首先,注重班规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体来讲,要相信形成良好的班风往往都离不开班规制度的支持。为此,小学班主任应有效结合《中小学日常生活准则》等各项条款,以及班级实质情况来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班规制度,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应不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真正具有民主化特点的班级制度,且在具体落实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妥善处理。如,面对学生经常出现的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应结合具体情况结合班级制度作出适当处罚。
其次,重视班干部培养。良好班风的建设仅凭借班主任一人之力是很难实现的,对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优秀班干部的培养,并借助得力班干部的力量来进一步提升班级建设、管理水平。在培养班干部过程中,班主任应始终遵循民主原则,引导班集体真正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班干部,也只有在此基础上,CIA能够使其更心甘情愿的服从。此外,在班干部推选过程中,班主任应有意识的去选择一些平时成绩并不是很优异,但具有良好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以此来将其各种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而在选好班干部之后,班主任应大胆放手,真正信任每位班干部,大力支持其工作,帮助其不断提升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耐心的帮助班干部分析、解决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传授一些有效的管理方式,使班干部能够在实践工作中不断锻炼、提升自己。
三、注重情感交流,强化学分建设
首先,应增强情感交流。一方面,班主任应注重正确学生观的树立,真正尊重、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在建设班风过程中,班主任应始终保持强烈的工作热情,真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渐克服一些学习、生活中困难,促进其学习兴趣、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为其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互动交流中,班主任应着重关注一些内向与后进生,主要以鼓励为主,逐渐提升其参与学习、班风建设的积极主动性,也只有构建出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才能够真正建设出良好班风。
其次,应重视学分建设。在整个班风建设中,学风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且也只有构建出优良的学风,才能够促进学生更愉快的学习成长。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应经常性的引导学生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时刻遵守班规制度,明确自身学习发展目标,促进学生自觉性的逐步提升,也培养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为了更好的落实班风建设工作,班主任还可以尽可能多的组织一些新颖多样的班级活动。比如,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写出自己的座右铭或者是梦想;多举办一些充满趣味性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学习氛围,在积极实施鼓励式教育培养理念与模式的同时,还应为不同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以此来为班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认知、思维都处于形成发展阶段,而班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其不仅会对班集体中的每位成员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良好的班风下,学生也可以更轻松、愉悦的学习成长。因此,面对较为复杂的班风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应将自身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 李爱霞.论小学班主任对班风建设的引领[J].学周刊B版,2014,(6):9-9.
[2] 马春莉.小学班级良好班风建设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0):137-138.
[3] 李远胜.浅谈小学良好班风的建设[J].课堂内外?教研论坛,2013,(4):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