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龙德
2017年3月3~1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把振兴制造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而又紧扣形势的重大举措。作为制造业有机组成的海事界对此极受鼓舞,纷纷围绕行业建言献策。本刊特辑录两会部分代表、委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此为船舶业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核心技术来源于长期技术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现在我国面临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减少、工业制造业投资增幅减少、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等问题,这方面要高度警觉,要避免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防止制造业被“空心化”、“边缘化”。
目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军民融合,融合是主旋律。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两个“IT”融合,有助于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船舶工业各环节、各层面,真正让信息技术切入船舶设计、建造的全流程,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提升船舶工业生产效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过程中,工业制造业技术的发展创新至关重要。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可能花钱买来,是长期坚持技术创新的结果。
混改要有奖惩和容错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混改过程中,民企参股之后没有了控制权,主要会存在三个担忧:有没有话语权、自己的股权完不完全、能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实,国企的担心也是这三个方面。国企如果处在参股地位而不是控股地位,参股的那部分国有资产干到一定程度就会没了。在民企主导控制权的时候,会把盈利的部分拿到自己旗下的公司,亏的留下,而国企是参股地位,没有话语权,无力改变。
国企、民企及其他社会资本在实行混合所有制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订立公司章程,明确各类企业在合资公司中各自股权的话语权,规定公司运作程序,确定各方的产权如何得到有效保护。应加快建立混改的奖惩机制和容错机制,并完善法律等综合配套制度建设。干不好的要有追责机制,干得好的要有奖励机制,那些积极开拓进取的更要有容错机制,必须破除国企改革存在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为改革的推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坏境,既要鼓励国企大胆实践,也要卸掉包袱。
船舶业去产能应该政策引导与调结构相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不少困难船企想“解脱”,但诸多政策尚未明确,使得船企力不从心。比如许多船企的岸线和厂区如果改造成集装箱堆场,再利用现有的起重设施发展物流业,完全可以使企业找到新的出路,但船厂用地不能做商业等用途使用,船企想转型发展地产、物流、旅游等产业均受到政策限制。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如果部分地区通过试点一些新的土地政策,不仅能解决船企面临的问题,对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宜居性,提升城市形象都是有利的。
市场机制仍是解决船舶工业过剩产能问题最主要的机制,但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在去产能过程中,不仅需要中央政府出台针对性政策加以推进,而且需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既探索地方政策的可行性,又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去产能还应该与调结构结合起来,要根据目前船舶市场的需求特点降低散货船的比重,同时要在大型LNG船、集装箱船、大型邮轮、极地船舶等仍有需求热点的领域开拓市场,通过去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达到“瘦身健体”的目的。
在加强基础建设同时应加强内河LNG船推广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2017年,长江水系将建造100艘内河液化天然气(LNG)示范船。内河LNG船的推广使用是个大的发展方向,目前交通运输部正在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但是,我国内河LNG船在推广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首先是由于当前油价下跌,LNG经济优势减弱,LNG船改造积极性不高;其次是内河LNG船改造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当前水运市场低迷,企业资金压力较大,虽然国家会有一些辅助资金,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此外,LNG加注点的规划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下步我国要加快LNG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包括加注点的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为内河LNG船的全面推广打下基础。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关措施和引导资金鼓励新建内河LNG船或是改造内河LNG船,将内河应用LNG船工作持续推向深入。
提升技术减少日益严重的船舶污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船舶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从全球来看,航运的污染物排放仅次于道路交通排放,高于航空業的排放,位列第二。船舶污染主要源于发动机的技术落后。由于船舶使用的是重油,其中硫含量较汽车用油高出约700倍,一艘万箱船舶的硫化物排放量在常用工况下相当于27万辆重型卡车。大气污染不再是局部问题,变得越来越区域化、复杂化了,而船舶污染物排放对沿海沿江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建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国内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以自主投资进入生物液体燃料产业,为行业自主开发先进核心装备创造客观条件,并鼓励其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装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减少船舶污染。
军民融合助力船海业优势互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政府工作报告多处内容涉及到军民融合发展,强调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军工企业包括研发机构和设计机构,还有制造企业,不但要为军事装备服务,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服务。军工企业要“两条腿”走路,应该把先进的民用技术应用到先进的军工装备上,发挥军工和民用两个积极性。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应把管理先进和技术一流的企业吸引到军民融合发展之中,让其把先进的民用技术应用到军工装备上。
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从加强国防建设的“常备军”整体实力的角度,推进“军民、民军双向融合”助民用船海企业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一种胸怀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视野。民用船海企业经过二十多年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设计和建造技术水平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军民、民军双向融合”不仅可以使优秀民用船海企业缓解生存压力,释放出更多创新空间和活力,而且军工造船企业的那种以“工匠精神”推进高素质的自有员工队伍建设、强质量、树品牌的企业精神也有助于民用船海企业向高效优质产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