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蝶
春吃河鲜。
每每到春水涣涣的时节,妈妈总是忙前忙后,去做一道美味佳肴——小鱼贴馍。
妈妈做小鱼贴馍,用料很讲究。必须要春天生长的,这样炖出的鱼儿口味鲜嫩;还要是淮河里的,因为淮河水甜润,滋养的鱼儿肉质爽口,同时,淮河的鱼儿刺软,不扎口。妈妈最喜欢一种叫“泥骨锥”的鱼儿,它个头不大,七八个才够一盘,但它肉质厚,有嚼头。
妈妈做鱼不用买,而是亲手去捉。捉鱼,对妈妈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每到春雨过后,妈妈就带着我们到小河汊捉鱼。先在小河汊下游构筑堤坝,安放好虾笼,然后拎着渔网在上游捕鱼。不一会儿,就捉了一小盆。
回到家,妈妈就拿出菜刀来,把鱼肚剖开,把鱼鳞刮净,鱼鳃摘除,然后再清洗干净。鱼身黏黏的,妈妈就舀来一碗面,把一个个小鱼儿浑身涂个遍。这时,小鱼已不再是小鱼,而是一个个白花花的面疙瘩。
紧接着,妈妈就开始和面、擀面,并准备好葱、蒜等作料。之后,就开始煮鱼。妈妈先把油倒入锅中,用小火烧,然后放入八角、花椒、姜片、辣椒,看到锅中微微冒烟之时,就赶紧把鱼放入锅中。“刺啦——刺啦——”随着有节奏的声响,一条条鱼儿都被放到了锅中。妈妈又拿着锅铲,给它们一个个翻身。鱼儿渐渐变色了,由嫩白到浅黄,又由浅黄到金黄。看到小鱼的色泽变得差不多了,妈妈就把一大把蒜头放进锅中,并倒入一瓢水,撒些盐,翻动几下。这时,妈妈又拿起刚刚切好的生饼块,沾上水,一块一块地贴在锅边。随后,盖上了木锅盖,并在锅盖沿边围起一条笼布。这样,就开始正式煮鱼了。
锅底,柴禾呼呼地叫;锅中,鱼汤咕嘟咕嘟地响。一会儿,便闻到了小鱼的香味;紧接着,又闻到了贴馍的香味。用不了多久,小鱼和贴馍的香味混在一起,绕成一条线,直往鼻孔里钻。我的肚子早已咕噜咕噜叫,口中的唾液甜甜的,在舌边来回滑动。
我迫不及待地坐在餐桌前等待着。妈妈把贴馍铲出锅,只见贴馍上面黄亮亮的,底下油汪汪的,真的很诱人。接着,妈妈又端来了小鱼。那小鱼,酥酥的、软软的,整整齐齐地排放在盘子里,上面又撒着芫荽、葱花,真的让我不知如何下筷。我先吃了一口饼,呀——柔软而又有劲道;我又夹了一条小鱼,咬了一口鱼头,嫩嫩的,滴出了汁水;我赶紧舀了一勺鱼汤,那香酥酥的感觉顿时流遍了全身。
对于小鱼贴馍,我们全家的吃法各不相同。爸爸喜欢嚼鱼头,妈妈喜欢吃鱼身,妹妹喜欢咂鱼皮,我则喜欢喝鱼汤,但总免不了被妈妈一顿责骂:“天天要吃小鱼贴馍,天天要吃小鱼贴馍,小鱼贴馍盛上来了,她却去喝汤了。”我只得夹鱼吃。妈妈又嘱咐道,“小心点儿,莫被鱼刺卡着。”我吃了半条鱼后,又开始喝鱼汤、吃泡馍。那鱼汤,浓而不腻,清香爽口,喝下后,不由得回味悠长;那泡过鱼汤的贴馍,绵软中透出丝丝的辣味儿,又是那样的劲道。我吃了一口,还想快点咬第二口。有时,在汤中吃到蒜瓣儿,那软软的、香香的口味,更让我爱上鱼汤。为此,妈妈总在一旁打趣道:“吃肉不如喝汤啊。”
妈妈最了解我,总在周末我回家那天,做小鱼贴馍给我吃。我也常常向好友们炫耀妈妈做的小鱼贴馍的味道:香香的味道,嫩嫩的味道……没想到,我的这些感受都没被好友们认可。一天,一位好友贴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说:“那是媽妈爱的味道……”
评说
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调动极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鱼贴馍的色香味,给人以美妙的感受。如:“那鱼汤,浓而不腻,清香爽口,喝下后,不由得回味悠长;那泡过鱼汤的贴馍,绵软中透出丝丝的辣味儿,又是那样的劲道。”“浓而不腻”“清香爽口”极其真切地传达出鱼汤的滋味儿;“绵软”“丝丝的辣味儿”又把贴馍的美味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这篇作文紧紧抓住一个“味”字,从小鱼贴馍的香味到咀嚼在口中的滋味,最后直达主题——“那是妈妈爱的味道”,使得全文一气贯通。(夏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