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2017-06-05 15:09邓元杰潘洪义蒋贵国
关键词:四川省城镇化人口

邓元杰, 潘洪义*, 蒋贵国, 税 丽, 淳 阳, 冯 林

(1.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66;2. 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3. 四川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邓元杰1,2, 潘洪义1,2*, 蒋贵国1,2, 税 丽1,2, 淳 阳1,2, 冯 林3

(1.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66;
2. 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3. 四川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以四川省作为研究区域,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四川省及各地市2003—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各地市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的协调发展度同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阶段式增长,2014年总体上达到高度协调发展水平;各地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类型,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了高速增长型、波动起伏型等4种类型,土地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了高快高、高慢低等6种类型;在空间视角下四川省各地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各地市协调发展度平均水平由2003年的0.36增长至2014年的0.58,并且所有城市在2014年都已达到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及其以上水平;不同区域间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区域同质化”带动作用显著且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较大;2007年为四川省各地市协调发展速度的分界点.

四川省;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协调发展度; 时空演变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加快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必要途径[1].中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然而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城镇化“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而忽略了对人民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生态质量等方面的建设[2],这一现象导致人口城镇化滞后、土地城镇化超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不协调问题凸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但能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而且能为我国发展新型现代化和谐社会起到一个巨大的助推作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两大系统内涵[3],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高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转型具有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尺度上,文献[4-7]针对全国,某一区域、省域或市域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文献[8-9]就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进行了研究与评价;文献[10-11]就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测度或优化;文献[12-13]就二者之间的失调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献[14-15]还就二者在空间差异上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学者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上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8-15],为定量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建立了基本方法框架.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仅是通过时间序列的演算对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或者选取某一年份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空间分析,而缺乏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在不同时间发展阶段特点的总结与分析,并缺乏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在不同时空层次上的演变分析.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首先对四川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各地级市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指数在不同时间阶段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定型分析,然后就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在不同时空层次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成渝城市群的新型城镇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1 研究区域、数据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研究区域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97°21′E~108°33′E和26°03′N~34°19′N之间,下辖18个地市及3个自治州,辖区面积48.6 万km2.2014年,四川省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 859 km2,年均增长速度达7.14%.近年来,四川省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四川省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四川省各地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受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土地财政变化以及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影响,四川省的人口城镇化速度与土地城镇化速度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四川省各地市的城镇化进程影响较大.并且随着2013年四川省“多点多极”战略的提出、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正式发布以及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17]的出炉,四川省各地市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迎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涉及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数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城镇化数据缺失,故不作为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5)》[18],《四川省统计年鉴(2004—2015)》[19]以及各地市2003—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参考相关已有研究[4-10],依据指标选取的系统性、相关性、前瞻性、可比性、动态性以及可获取性等原则[20],结合四川省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并遵循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选取了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4个与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方面作为评价人口城镇化的指标体系.在衡量土地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大致遵循3个层次:一是土地投入强度,即单位土地上投入的人力与财力;二是土地产出水平,即土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三是土地的利用程度,即单位土地面积的承载情况[21-23].本研究选取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层共有20个指标.

表 1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间量纲不同、指标性质各异、取值范围差别较大,数据间缺乏可比性,为消除量纲差别,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中所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因此采用正向指标标准化处理对其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

(1)

2.2 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为了避免指标的主观性打分所带来的测度结果的不客观性及与实际的偏差性,本研究采用客观性相对较强的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指标层的权重,该方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i=1,2,…,n; j=1,2,…,m;

(3)

(4)

2)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特征值的变异系数Vj和权重ωj:

(5)

(6)

2.3 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 人口城镇化指数f(x)和土地城镇化指数g(y)的计算公式如下:

(7)

(8)

2.4 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 在本研究中把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2个系统通过各自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协调发展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T=af(x)+bg(y),

(9)

(10)

(11)

式中,T、C、D分别表示系统的发展度、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f(x)与g(y)如前所述;a和b分别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待定权重,根据文献[24-26]的研究成果,可得a和b的不同取值仅会使最终的协调发展产生微小的波动,并且二者同等重要,故a和b都取值0.5.协调发展度D是衡量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指标,综合了耦合度C和发展度T,具有较高稳定性,根据计算出的协调发展度D并参考相关已有研究[6-10],可以判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及演变趋势:若0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与协调发展度时间演变特征 从图1中可得,2003—2014年间,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以及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按照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图 1 四川省2003—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图

1) 2003—2005年,低速增长,低水平重合阶段.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较低,但总体上相差较小.随着四川省2004年在土地城镇化方面地均支出投入的加大,土地城镇化指数在2004年超过了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发展度在这一阶段由于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高,因此上升速度快,增幅较大.

2) 2006—2011年,高速增长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两者发展逐渐拉开差距,且土地城镇化保持着和人口城镇化的差距式增长.2006—2008年,四川省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均社会零售品销售额等衡量土地城镇化指标的增幅比例大于人口城镇化指标的增幅比例,因此自2006年起,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并开始与人口城镇化拉开差距.四川省在2008年遭受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着力实施“两个加快”和“三个全面推动”,国民经济实现了止滑提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因灾后重建给四川省带来的大量资金和财政投入,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得以在2008—2011年全国遭受经济危机和GDP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2009—2011年土地城镇化随着灾后重建效果的渐现,其增长的幅度大,增速快,然而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却相对增长缓慢,发展滞后,因此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差距在2011年达到最大.协调发展度在2006—2011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2006—2010年虽然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二者的发展度高,因此协调发展度还是每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2011年由于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差距拉开较大,二者耦合度下降,所以协调发展度增长缓慢.

3) 2012—2014年,中高速增长,高水平重合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继续向上发展,且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因此人口城镇化指数在2014年超过了土地城镇化指数.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因受到三年灾后重建的结束,全省社会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四川省对土地城镇化建设投入资金的减少,致使增速放缓.然而,人口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背景下,并且随着四川省加大了对人口城镇化的建设,人均财政支出大幅度增长,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人口城镇化指数得以在2014年超过土地城镇化指数.协调发展度在这一阶段达到了高度协调.虽然土地城镇化增速放缓,但人口城镇化增速加快,逐步缩小了与土地城镇化的差距,二者的耦合度高,发展度也很高,所以导致协调发展度也越来越高.

3.2 四川省各地市视角下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间演化特征

3.2.1 人口城镇化特征 通过对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人口城镇化指数计算可得,2003—2014年四川省各地市州的人口城镇化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并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 高速增长型.由图2可知,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仅有成都市.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其社会经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基础设施完善,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高,因此人口城镇化水平逐年增长且人口城镇化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

图 2 2003—2014年四川省人口城镇化高速与中速增长型城市

2) 中速增长型.由图2可得,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有德阳市、绵阳市、攀枝花市.德阳市与绵阳市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得益于成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发展与完善,加之两市本身就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对人口城镇化建设投入一直比较大,因此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并呈中速发展.攀枝花市作为我国著名的资源型城市,由其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生活质量较高.但是随着资源型的衰竭,其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2003—2010年其增速缓慢,2011年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的实施,其人口城镇化指数在2011—2014年发展出现重新向上增长的趋势.

3) 低速增长型.由图3可得,位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有资阳市、内江市、宜宾市、眉山市、南充市、乐山市、泸州市、自贡市、广元市、巴中市、遂宁市.巴中市因为位于大巴山区,社会经济落后,发展速度缓慢,在人口城镇化所属内涵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所以其人口城镇化指数一直位于四川省18个地市的最后一位,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偏远山区的扶持,巴中市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城镇化指数增幅加大.反观其余各市,虽然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水平也属于中等.但是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上的投入不足,加上存在片面追求“土地财政”的现象,导致他们的人口城镇化指数呈现低速发展.

图 3 2003—2014年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低速增长型城市

4) 波动起伏型.由图4可得,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有雅安市、达州市以及广安市.其中雅安市和达州市属于波动下降型,广安市属于波动上升型.雅安市在2003—2011年人口城镇化指数逐年上涨,但由于在2012年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和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下降,人口城镇化指数出现下降,加上2013年雅安市又遭受了“芦山大地震”,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人口城镇化指数在2013年继续呈下降状态.而后在2014年随着灾后重建的开展,人口城镇化指数开始上升.达州市的人口城镇化指数在2003—2012年都呈现一个良好的上升态势,2013达州市人均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和人均绿地面积的减少,致使人口城镇化指数出现下降,并且达州市在2013年7月纳入了新的行政市辖区——达川区,导致市辖区人口呈现跳跃式增长,虽然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都在逐渐变好,但是由于市辖区人口的跳跃式增长,导致分配到人均上的指标大幅下降,因此达州市的人口城镇化指数在2014年也出现大幅下降.广安市2003—2006年广安市的人口城镇化指数随社会环境不断变好而逐年上升.2007—2011年因为广安市城镇人口的增多,人口城镇化各项人均指标变小,所以在这一阶段广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在2007年下降,2008—2011年缓慢增长.2012—2014年,广安市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大了对人口城镇化的投入,社会经济逐年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年增高,因此在这一阶段人口城镇化指数呈上升趋势.

图 4 2003—2014年四川省人口城镇化波动起伏型城市

3.2.2 土地城镇化特征 为了更好的表述2003—2014年四川省土地城镇化的变化,根据上述计算所得四川省18个地级市2003—2014年土地城镇化的指数,本研究选取增长幅度,增长速度,增长变动率对18个地市的土地城镇化进行测度(表2),并根据三大测度指标结果情况将他们分为以下六大类型:高快高型、高慢低型、低快低型、低慢高型、高慢低型、低慢高型、低慢低型.同时,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示四川省18个地市的土地城镇化变化情况,将18个地市的土地城镇化变化类型进行空间表达,见图5.

1) 高快高型.成都市、乐山市、巴中市.成都市和乐山市因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快,对土地的投入高,产出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速度快,因此两市的土地城镇化增长幅度,发展速度,增长波动率都很高.巴中市虽然社会经济发展要落后于其他各地市州,但因为其建成区面积要比其他各地市都要小很多,因此其在土地产出方面占优,所以其增长幅度高,发展速度快,2013年巴中市恩阳县撤县设区,致使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由18 km2跳跃式增长至28 km2,导致土地城镇化地均投入大幅减少,因此波动率高.

表 2 2003—2014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土地城镇化变化测度表

图 5 2003—2014年四川省土地城镇化指数变化类型图

Fig. 5 The change of land urbanization index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4

2) 高慢低型.自贡市、攀枝花市、绵阳市、内江市、宜宾市,五个城市的土地城镇化在2003年相比于其他各市已处于较高水平,导致在后期的发展中受到发展限制,因此五市土地城镇化投入与产出都较低,发展速度慢,增长的波动率较低.

3) 低快低型.泸州市和资阳市的土地城镇化水平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两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加大,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两市每年在土地投入方面都比较均衡,因此土地城镇化发展的波动率较低.

4) 低快高型.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广安市的土地城镇化水平起点低,对土地城镇化发展投入强度大,速度发展快.广元市2008年后受到灾后重建的影响,地均财政投入与支出和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因此其土地城镇化在2009—2011年得到了高速发展,2011年后灾后重建结束,地均产出下降速度快,所以波动率较高.其余四市对土地城镇化投入强度受地区经济发展起伏较大,因此土地城镇化发展波动率高.

5) 低慢低型.南充市和达州市土地城镇化增长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对土地城镇化建设投入增长缓慢,因此发展速度慢,增长波动率低.

6) 低慢高型.眉山市和雅安市的土地城镇化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也较慢.眉山市土地城镇化发展波动率较高出现在2013—2014年,2014年眉山市对市辖区的财政投入与支出跳跃式下降,导致土地城镇化也随之下降,致使眉山市波动率较高.雅安市波动率较高出现在2012—2013年,2012年雅安市名山县撤县设区,雅安市建成区面积增大,地均土地投入与产出都相应减少.2013年受到“芦山大地震”的影响,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3.3 四川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演变特征

图6是2003—2014年四川省18个地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图.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其空间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2003年、2007年、2011年、2014年作为代表年份,利用ArcGIS 10.1软件将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进行空间表达(图7).从市域的角度来看,四川省18个地市协调发展度呈现以下4个特点:

图 6 四川省2003—2014年18个地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图

1) 四川省18个地市的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总体协调发展度处于中等磨合协调发展.从协调发展度时空演变格局来看,2003年仅巴中市为低度拮抗协调发展,处于中低度拮抗协调发展的城市有10个,处于中等磨合协调发展的城市有7个,没有处于中高或高度协调发展的城市.2007年成都市达到了中高度协调发展,有2个城市发展到了中等磨合协调发展,低度拮抗协调发展城市减少为8个,巴中市达到中低度拮抗协调发展.2011年成都市发展为高度协调发展城市,攀枝花市和绵阳市由中等磨合协调发展提高到中高度协调发展,同时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城市发展到了12个,但仍有三个城市为中低度拮抗协调发展,2011年由于达州市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发展,故其协调发展度由2007年的中低度拮抗协调发展退化为2011年的低度拮抗协调发展.2014年成都市、攀枝花市、绵阳市继续保持高度和中高度协调发展,德阳和泸州市发展为中高度协调发展,其余各市协调发展度全部达到了中等磨合协调发展.

图 7 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时空演变格局

2) 四川省各地市的协调发展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同质化”带动特征.(i) 成德绵经济区,德阳市在成都市和绵阳的带动下在2007年成为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城市,在2014年发展为中高度协调发展.而绵阳市则在成德绵经济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下,2011年发展为中高度协调发展城市.并且其对周围城市的同质带动作用在不断增强.(ii) 川南密集经济区,2003年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为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城市.2007年在三市同质作用的带动下,乐山市率先发展为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城市,同时内江市的协调发展度也较2003年不断提高,2011年内江市也发展成为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城市.2012—2014年川南四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在中等磨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其中泸州市于2014年发展为中高度协调发展城市.(iii) 成都平原经济区(除上述成德绵经济区外),201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正式开始联合,眉山,乐山,雅安等在成都市强大的同质带动作用下于2011年发展为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城市.(iv) 川东北经济区.巴中市在广元市,南充市,达州市的同质带动作用下于2007年发展为中低度拮抗协调发展城市,2014年达到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并且川东北五市的协调发展度在2014年全部达到了中等磨合协调发展.

3) 四川省各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水平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完善,率先在2011年发展到高度协调发展.德阳市和绵阳市,因其工业基础好,且受成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故社会经济较其他各地市州发展快.因此绵阳市于2011年发展为中高度协调发展,德阳市于2014年达到中高度协调发展.攀枝花市虽然位于四川省的西南角,但是其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受到国家的帮扶支持较大,加上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发展都一直较快,其协调发展度水平从一开始就位于四川省第二位,因此其协调发展度要明显高于除成都外的其余各市,从2007年起就一直为中高度协调发展城市.眉山市、资阳市、乐山市、雅安市,它们的协调发展度在加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相继达到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反观位于川北和川东北的广元,巴中,达州,广安四市,由于它们位于偏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加之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致使其协调发展度也发展较为缓慢.

4) 2003—2007年各市协调发展度水平上升速度缓慢,2008—2014年各市协调发展度水平上升速度不断提高.为了测度协调发展度变化速度,将四川省18个地市的协调发展度状态变化分为上升和下降(图8).2003—2007年有15个城市协调发展状态为上升,雅安市因为土地城镇化发展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因此呈下降状态;自贡市、南充市则是因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发展,所以呈下降状态.期间有5个城市的协调发展度得到了提高,成都市发展到中高度协调发展,巴中市发展为中低度拮抗协调发展.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城市由7个增长至9个,增长率为11%,但还剩下44.44%的城市处于中低度拮抗协调发展.2007—2011年协调发展度上升的城市有17个,但达州市因为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所以其协调发展状态呈下降状态.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城市增长至12个,增长率为17%.成都市达到高度协调发展,攀枝花市、绵阳市发展为中高度协调发展城市.处于中低拮抗协调发展的城市占比降低至16.67%.2011—2014年,德阳市和泸州市发展为中高度协调发展城市,增长率为11%.中等磨合协调发展的城市增长至14个,比重达77.78%,处于低度拮抗和中低度拮抗协调发展的城市为零,全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整体位于中等偏上水平.

图 8 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演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从时间演变的角度探讨了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变化,从空间演变视角探讨了四川省各地市在不同时空层次上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演变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结论如下:

1) 四川省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整体水平及协调发展度水平呈阶段式增长,协调发展度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具有一致性.2003—2005年,四川省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缓慢,但耦合性高,协调发展度增速快;2006—2008年,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速加快,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并开始与人口城镇化拉开差距,协调发展度平缓增长;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受到灾后重建的影响,二者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土地城镇化受到的影响大,增长幅度大,增速快;人口城镇化建设方面投入不够,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发展,二者的差距在2011年达到最大.协调发展度在2006—2011年增速较慢.2012—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继续向上发展,人口城镇化增幅及增速大于土地城镇化,其与土地城镇化发展指数逐年缩小,2014年人口城镇化指数超过土地城镇化指数.

2) 2003—2014年四川省18个地市的人口城镇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呈现出了4种不同的发展类型.人口城镇化发展受地区社会经济高低,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城镇人民生活水平高低影响较大;2003—2014年土地城镇化指数总体也呈上升趋势,根据对土地城镇化发展的测度结果,分为6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受地区行政区划变革、地区社会经济、灾后重建、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

3) 2003—2014年各地市的协调发展度逐年上升,目前四川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整体为中等偏上水平.除成德绵地区、攀枝花市、泸州市为中高度协调发展以上,其余各地市处于中等磨合协调发展水平.四川省各地市的协调发展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同质化”带动特征,并且各地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受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2003—2007年各市协调发展水平上升速度缓慢,2008—2014年各市协调发展水平上升速度不断提高,各地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

4.2 讨论 1) 本研究对四川省的18个地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是因为缺少测度四川省三州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关键指标的数据和数值来源,所以本研究没有能够对四川省整体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进行研究,在对四川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测度与对各地市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的分析上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

2)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因涉及的指标和年份较多以及没有考虑负向指标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因此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能更加全面、客观的对其做出研究与分析.

[1] 慕智玉,任平. 四川省耕地集约度与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及耦合关系分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1):128-135.

[2]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3]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4]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人文地理,2010,25(5):53-58.

[5] 潘爱民,刘友金. 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J]. 经济地理,2014,34(5):63-68.

[6] 林爱文,樊星. 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6):14-18.

[7] 邓琛,董利民,阮夏天. 咸宁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5):3810-3815.

[8] 刘娟,郑钦玉,郭锐利,等. 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1):66-72.

[9] 董晶,高畅,张少凯,等.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258-263.

[10] 吕添贵,吴次芳,李洪义,等.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16,36(2):239-246.

[11] 范进,赵定涛.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学家,2012(5):61-67.

[12] 尹宏玲,徐腾. 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3(2):10-15.

[13] 李小敏,陈多长.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J]. 改革与战略,2014,30(12):105-110.

[14] 刘欢,邓宏兵,李小帆. 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160-166.

[15] 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18-22.

[16] 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4-03/16/cont ent_2639841.html.2014.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EB/OL]. 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605/t20160504_800779.html.2016.

[18] 国家统计局.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9]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统计年鉴(2004—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0] 张凤荣.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1] 郑拥军,孙鹏举. 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6):1344-1348.

[22] 朱瑜馨,张锦宗. 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24-26.

[23] 杨磊,张永福,王伯超. 乌鲁木齐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35-38.

[24] LI Y, LI Y, ZHOU 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coupling mod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J].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98:127-133.

[25]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定[J]. 生态学报,2015,35(7):1-14.

[26] 陆媛媛,刘超,曾克峰,等. 宁夏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 中国沙漠,2016,36(4):1198-1206.

(编辑 陶志宁)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DENG Yuanjie1,2, PAN Hongyi1,2, JIANG Guiguo1,2, SHUI Li1,2, CHUN Yang1,2, FENG Lin3

(1.KeyLaboratoryofLandResourcesEvaluationandMonitoringinSouthwest,MinistryofEducation,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6,Sichuan; 2.CollegeofGeographyandResources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6,Sichuan; 3.SchoolofComputerScience,SichuanNomalUniversity,Chengdu610101,Sichuan)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 research area, 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respectively, then it measur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18 c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2003—2014 by variance coefficient approach and couple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model, and it analyz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y using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Sichuan province with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stage increased, overall high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in 2014;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18 cities Land urbanization as a whole is on the rise, and presented the different types, including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ed the high speed growth, volatile type and so on; l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ed the high-speed-high, high-slow-low type and so 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creased in general in Sichuan, around the 18 cities, the averag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increased from 0.36 in 2003 to 0.58 in 2014, and all the city in 2014 has reached the medium level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above; the different reg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bviously is promoting in regional homogeneity,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egree; and it was the cutoff point in 2007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peed in Sichuan.

Sichuan provinc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and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2016-08-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2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4BAH11F01)和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6ZB0061)

F291.1

A

1001-8395(2017)03-0375-10

10.3969/j.issn.1001-8395.2017.03.018

*通信作者简介:潘洪义(1980—),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土地管理与评价的研究,E-mail:panghongyi80@163.com

猜你喜欢
四川省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