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社稷坛

2017-06-05 15:01李逸
上海房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稷帝王边长

文/李逸

徜徉社稷坛

文/李逸

北京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里有个社稷坛,那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的祭坛。这里原是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依据周礼“左祖右社”的规定,将社稷坛置于皇宫之右(西)。帝王在天坛祭天,是祈求苍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社稷坛祭地,是祈求土地肥沃,五谷丰登。

社稷坛是北京的九坛之一,其主体建筑有拜殿、戟门、神库、宰牲亭等。社稷坛是在广场中央由汉白玉石砌成的3层方台,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四面各有4级台阶,高出地面近一米。当时坛中铺满从各地进贡来的五色泥土,即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当时每年的春秋两季,由顺天府铺垫新土。五色土坛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万物之本。我看着五色土坛,似乎看到了广袤的国土:黄土高原的黄土,秦淮之滨的青土,云贵高原的红壤,四川盆地的白垩土,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而黄土被砌成一个圆形且置于中心,那是因为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下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黄色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中的高贵颜色。我站在五色土坛旁,想着土地最原始的功能是耕种,土地奉献的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粮果蔬,是芸芸众生的生命之源,土地又是构成家园、民族、国家最基本的元素,因此构成江山社稷的主体和具象,以致今天仍有人将泥土视为家乡和祖国的象征——有人包起一捧家乡的泥土珍藏在身边远涉重洋,有人离乡背井归来时禁不住俯身轻吻祖国的土地,有人在海外临终之际遗嘱必须将祖国的泥土撒在自己的胸上......土坛四面各耸立着一座汉白玉棂星门,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坛四周有三重围墙,最内一重是四色琉璃矮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短墙之外,三面为神道,北面为拜殿;再外围古柏参天,大多是明代所栽,古木虬枝。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这坛后的拜堂就是现在的中山堂,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拜殿停灵并举行公祭,1928年改拜殿名为中山堂,以志纪念。中山堂这座歇山式屋顶的木构大殿建于十五世纪二十年代,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它原是为中国最原始宗教祭祀仪节设立的坛庙中的拜殿,也被称为享堂和寝堂,即让帝王在祭祀之前休息或遇到风雨在室内行礼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是当时建筑工艺最成熟的时期,建造皇家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木材的精良,每柱必用整料,且以楠木为主,工匠砍削榫卯准确。因此,中山堂庄严华丽,有白石镶嵌的台基和三道石阶,朱漆合抱的并列立柱,精致的门窗,青绿彩画的阑额,由错综木材所组成的斗拱和檐椽等形成建筑装饰,加上黄琉璃瓦巍然耸起,微曲的坡顶,显得气势不凡。中山堂的内部不用天花顶棚,而将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外露,仰头望去,就可以看见每一块结构处理得有如装饰画那样美丽,同时又组成了巧妙的图案,传统的青绿彩绘显得灿烂而华贵。中山堂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铁戟,插在木架上,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误认为是金银戟,将其全部掠走。

猜你喜欢
社稷帝王边长
走,去抓帝王蟹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
巧比边长与转化思想——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
立晋社稷与魏晋嬗代
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链
官员的操守
“社稷”是指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