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2017-06-05 14:15路广韩美王敏朱琳李慧婷
生态环境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覆盖度时空

路广,韩美,王敏,朱琳,李慧婷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路广,韩美*,王敏,朱琳,李慧婷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为了深化研究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演化规律与机理,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选用Landsat等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并分析了该地区1986—2015年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水分条件、盐分条件、人类活动)。结果表明,该地区近3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明显,(1)空间变化上,植被覆盖度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由河流两岸向沿海递减的趋势,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这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人类活动加强,植被覆盖破碎化显著。(2)时间变化上,1986—2015年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86年的36.77%上升为2015年的37.83%。中高、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幅最大,达到314.96 km2。低植被覆盖度区逐渐转为高植被覆盖度区,特别是2001—2015年,随着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变化,转化速度逐渐加快。(3)环境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像元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滞月降水量与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相关性,发现月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有较大关系。通过遥感指数构建土壤反演模型,得到盐分空间分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盐分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系数为-0.331(P<0.02),近代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对植被生长有一定阻碍作用。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主要以农业为主,通过对植被覆盖度与耕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相关性系数为0.452(P<0.02),近代黄河三角洲耕地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恢复。

植被覆盖度;水分条件;盐分条件;人类活动;遥感;近代黄河三角洲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外界条件,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及各种物质资源因素的综合。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张文辉等,2004)。植被是覆盖在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与自然环境各个因子之间关系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植被可以调节气候,影响降水,保持水土,影响环境水循环和碳、氮循环(张佳华等,2010),同时植被还是环境变化的标识。环境也时刻影响植被的生长,温度、水分、土壤因子、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植被生长发育与空间分布的重要条件。植被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陈效逑等,2009)。植被覆盖度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计算植被覆盖度的一般方法都是靠人工去实地考察统计,这种方法费时且费力,并且不能做到实时观测。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植被指数提取和计算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越来越普及(郑晓等,2013;Choudhury et al.,1994;Gutman et al.,1998)。在植被覆盖度研究方法上,张峰等(2010)通过构建指标,定量监测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佟斯琴等(2016)利用强度分析方法,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强度分级,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尹芬等(2016)利用比值植被指数法估测了长沙地区植被覆盖度,对植被丰富区的估测效果较好。在植被覆盖度研究内容上,杨艳丽等(2016),武正丽等(2014),丁明军等(2010),穆少杰等(2012)分析了不同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验证了像元二分模型的适用性;刘斌等(2015),周伟等(2014),于泉洲等(2015)分析了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降水、气温人类活动等影响因子,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机理;王嫣然等(2016),李双双等(2012),De Roo et al.(1996)通过分析植被覆盖度与环境变化关系得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对环境变化具有指示作用,提高植被覆盖度对环境治理与保护有着积极作用。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由泥沙沉积形成,地理环境独特,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戴明宏等(2015)、贾维花等(2012)对黄河三洲地区植被覆盖度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但是对其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的讨论较少。

近代黄河三角洲地质复杂(刘艳霞等,2012),该地区由于受到黄河流路变迁、泥沙不断淤积、陆地向海延伸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植被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对于深化该地区植被演化规律与机理研究,维持研究区内生态平衡,合理开发保护植被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1986—201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信息,研究了近代黄河三角洲近30年长序列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探讨了水分条件、盐分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生长的影响。

1 研究区域

本研究区域是指1855年黄河于河南省铜瓦厢决口从大清河入海后,以山东省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儿河口,南至支脉河口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区域(图1)。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植被覆盖度随四季变化,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土壤含盐量、地貌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影响。木本植物很少,以草甸景观为主体,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植被群落类型主要有柽柳Tamarix chinensis灌丛、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草地、草甸和沼泽等(郑昭佩,2011)。

图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Fig. 1 Location and scope of the study area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研究遥感数据来源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1986—2015年的Landsat-8卫星数据和Landsat 4-5 TM卫星数据,详细信息见表1。原始的遥感影像数据较大,在进行图像处理时计算量较大,因此先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大致的规则裁剪,以便图像的预处理。通过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大气校正,消除飞行器、大气以及辐射对遥感影像的影响;最后通过黄河三角洲的矢量文件把研究区域提取出来。

表1 研究所采用的遥感影像信息一览表Table 1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the study

选用的气象数据是黄河三角洲1986—2015年每年4月和5月的降水数据(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对各月数据进行数学统计,得到研究月份降水量变化趋势图,并结合统计软件分析降水量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关系。

原始遥感影像先经过大致裁剪,保留研究区影像;然后对大致裁剪的影像依次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彩色合成,最后对研究区进行进一步裁剪,得到近代黄河三角洲区域遥感影像,至此预处理完成。对研究区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提取,并对NDVI进行二值化处理和二值化概率统计,再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计算,最终得到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具体操作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

2.2 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

归一化植被指数是指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值与红光波段的反射值之差比上两者之和,即NDVI=(NIR-R)/(NIR+R)。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是反映植物生长状态,用于植被覆盖度的计算的重要参数。NDVI值取值范围为[-1, 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0值表示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地面有植被覆盖,且随植被覆盖度增大而增大。通过ENVI软件分别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NDVI计算,为了方便提取影像中的植被信息,对NDVI进行二值化处理,通过对二值化的NDVI进行概率统计,得到植被覆盖度计算所需的NDVImax、NDVImin。

2.3 植被覆盖度计算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其对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李苗苗等,2004;Beck et al.,2006),即1个像元由有植被覆盖的部分和无植被覆盖的部分共同组成。根据像元二分模型原理,得到植被覆盖度表达式:

式中,NDVI表示遥感影像中各像元的植被指数值;NDVIsoil表示纯土壤的植被指数值;NDVIveg表示纯植被的植被指数值。由于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NDVIveg和NDVIsoil取值为不定值。考虑到黄河三角洲植物生长情况,在计算过程中采用植物生长当季的NDVI最大值和最小值来代替NDVIveg和NDVIsoil。因此,本研究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NDVImin表示植物生长当季的NDVI最小值;NDVImax表示植物生长当季的NDVI最大值。

利用ENVI对遥感影像进行植物覆盖度提取,得到了近代黄河三角洲平均植被覆盖度图。

图2 植被覆盖度提取流程Fig. 2 Flow chart of vegetation fraction extraction

3 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比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的时间变化,按照植被覆盖度分级方法,将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区分为5级,即低植被覆盖区(0%~20%)、中低植被覆盖区(20%~40%)、中植被覆盖区(40%~60%)、中高植被覆盖区(60%~80%)、高植被覆盖区(80%~100%)。根据前人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分类(韩美,2010),结合本文对植被覆盖度的分级以及实地采样分析,近代黄河三角洲低、中低植被覆盖区大多为水域、裸地、滩涂、未利用地和工矿用地等;中植被覆盖区为草地和稀疏草地林地等,中高植被覆盖区为林地和优质灌草地,高植被覆盖区为优质农田和优质林地等。经过分级处理后的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影像图如图3所示。

3.1 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

由ENVI软件所得的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影像图如图3所示。1986—199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低、中低植被覆盖区最大,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尤其是西北沿海及西南沿海地区;中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地区;高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各支流沿岸地区。2001—2007年,研究区低、中低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及东南沿海地区;中植被覆盖区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地区。2009—2015年,研究区低、中低植被覆盖区分布基本不变,中、中高、高植被覆盖区相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黄河及支流沿岸地区,植被覆盖区破碎化显著。

3.2 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

结合图3~5可知,1986—201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1986—199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不大,平均为26.77%,主要以低、中低植被覆盖区为主,平均面积达到4638.44 km2,在这10年中,中高以及高植被覆盖区面积较小且无显著变化,平均面积为188.84 km2。由图4可知,2001—201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7.83%,统计年份的植被覆盖度在37.83%上下浮动。2001—2015年,研究区低、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小,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较高植被覆盖区。随着时间变化,各植被覆盖分级之间差距缩小,更加均衡,其中中高、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显著增加,平均达到了760.49 km2,相较于1986—1995年增加了571.65 km2。从图3可知,黄河沿岸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近代黄河三角洲内陆地区植被覆盖度破碎化加剧。

4 植被覆盖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4.1 植被覆盖与水分条件

在植物生长初期,若地区降水量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可能会影响地区植被生长。影响近年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的水分条件主要有降水及河水。本文分析近代黄河三角洲6月平均植被覆盖度,此时正是植被生长时节。由于植被生长相对于降水具有滞后性,为了研究不同时滞降水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研究了月植被覆盖度与月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图6),分析了当月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得到两者相关系数为0.394(P<0.01);又分析了前一个月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得到两者相关系数为0.412(P<0.01)。由此可知:植被覆盖度与月降水量有一定关系,并且前一个月的时滞月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相关关系强于当月的时滞月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相关关系。

图3 植被覆盖度分级Fig. 3 Classification of vegetation fraction

图4 近代黄河三角洲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Fig. 4 Average vegetation fraction change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表5 黄河三角洲各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化Fig. 5 Changes in the area of vegetation fraction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图6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与降水趋势变化Fig. 6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frac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除降水之外,近代黄河三角洲众多河流也影响着其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近代黄河三角洲除黄河之外,还有小清河、支脉河、广利河、挑河、永丰河、神仙沟等众多排水河道,另外还有黄河故道。其中大多数河流不断流,为其周边植被生长提供了充足水源。河道的分布会影响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大部分分布于河道密集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淡水补给少的区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河道的变迁也影响区域内植被覆盖度的变化。

同时,受水资源影响的植被覆盖度对近代黄河三角洲环境具有反馈效应。通过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得知研究区温度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其夏季地表气温普遍低于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的空气湿度远大于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研究区中林地上空的空气湿度比草地的空气湿度高5%~15%,比无林区高15%~20%。植被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研究区内林草繁茂的地区土壤水分含量比无林区高12%~20%。

4.2 植被覆盖与盐分条件

近代黄河三角洲属于滨海湿地,受海水侵蚀严重,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土壤盐度的变化影响植物生长,从而影响植被覆盖区面积。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新生湿地区域人类活动极少,可以很好地分析土壤含盐量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图7所示为通过回归模型计算的近代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含盐量空间分布,由图可知:新生湿地含盐量呈现由内陆向沿海递增,由河流两岸向周围递增的趋势。土壤含盐量的大小决定了植被的分布以及个体的生长。对植被覆盖度值与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与盐度条件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为-0.331(P<0.02),较高的盐度条件阻碍了植被的生长发育。结合新生湿地植被覆盖度与含盐量空间分布分析可知:在土壤盐度较低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如内陆地区和黄河以及支流沿岸,土壤盐度低,有丰富的淡水补给,适宜植被的生长。而蓝色区域,由于靠近海岸,受海水侵蚀,土壤盐度较高,不利于植物生长,表现出较低的植被覆盖度。

地下水和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导致地表和土壤盐分快速增多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高植被覆盖区植被蒸腾量大,可以使地下水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缓解土壤盐碱化。近代黄河三角洲靠近海洋,受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严重,特别是沿海地区,在该地种植耐盐碱植物刺槐、白蜡Fraxinus chinensis等树种可以有效提高植被覆盖度,利于黄河三角洲环境治理。

图7 新生湿地含盐量空间分布Fig. 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linity in the new wetland

图8 农田区植被覆盖面积变化Fig. 8 Changes of vegetation fraction area in farmland area

4.3 植被覆盖度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影响日益明显。自20世纪末,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加速,通过遥感影像可知,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图8所示为研究区主要农作物区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1995年由于农田尚未被开发,农作物区大多为未利用地,植被覆盖以低、中低覆盖区为主。2001年开始,农田面积逐渐增加,主要农作物区中等以上植被覆盖区面积显著增加,平均面积已经达到807.96 km2,主要农作物区植被覆盖度达到50.64%。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农业开发对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到201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耕地与植被覆盖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452(P<0.02)。农业开发不仅通过大面积种植农作物来提高区域植被覆盖度,还通过对土地的翻耕以及引水灌溉促进了农田周围植被的生长发育。

影响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区面积的因素主要是水盐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活动通过改变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水盐条件,从而间接影响该区域植被覆盖度。为了改良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从2002年开始,在黄河调水调沙时期,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引灌黄河水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改良了退化湿地23333 hm2,新增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11333 hm2,使植被覆盖度得到大幅提高。此外,从2010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山东省东营市实施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和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试验工程,每年向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的萎缩速度,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大量种植刺槐等耐盐碱的植物恢复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近代黄河三角洲道路和堤坝的修筑,也影响着植被的生长,一可以对堤坝内淡水资源起到固水作用,二可以阻碍堤坝外海水的入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黄河三角洲植被生长。另外随着近代黄河三角洲建筑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增加,局部地区植被退化,进一步加剧了植被覆盖区的破碎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整体而言,近30年来,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表明植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总体良好。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由内陆向沿海递减趋势,北部及西南地区和黄河及其支流、故道地区植被覆盖较高,西北及东南地区植被覆盖较低,表明水盐条件及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影响较大。

(2)空间变化上,植被改善区域多于退化区域,1986—199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低、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最大,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尤其是西北沿海及西南沿海地区;中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地区;高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各支流沿岸地区。1996—2007年,研究区低、中低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及东南沿海地区,中植被覆盖区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地区。2008—2015年,研究区低、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布基本不变,中、中高、高植被覆盖区相间分布,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和黄河及支流沿岸地区,植被覆盖区破碎化显著。

(3)时间变化上,近30年来,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了近10%。1986—199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低、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最大,平均面积达到4638.44 km2,主要分布在近代黄河三角洲内陆以及沿海地区,中高、高植被覆盖区面积较小,平均面积只有188.84 km2,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沿岸;1995年之后由于农田以及森林植被的恢复,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2000—2015年,近代黄河三角洲平均植被覆盖度明显上升,达到37.83%,植被覆盖区以中低、中植被覆盖为主,平均面积达到3574.17 km2,中高、高植被覆盖区面积也进一步增大,平均面积达到760.49 km2。近代黄河三角洲内陆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明显,黄河及其支流沿岸淡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度进一步增加。

(4)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与水盐条件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①水分条件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近代黄河三角洲6月份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与对应时间段的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降水外,黄河及其支流也为植物生长提供淡水资源,河道的变迁改变了植被的生长条件,使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同时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化影响了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水循环,改变地区环境。②近代黄河三角洲为滨海湿地,土壤盐度高,呈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步升高的趋势,向黄河河口扇形扩散。植物耐盐性是有限度的,土壤盐度高,不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同时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有利于减缓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③近代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逐渐增强,人类活动通过改变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水盐条件,从而影响其植被覆盖度。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提高了近代黄河三角洲中高、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平均面积达到807.96 km2。2015年农业开发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452(P<0.02),另外,生态补水恢复了部分湿地植被,但是人类活动导致局部植被退化。

5.2 讨论

本研究揭示了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时空变化规律,对深化研究区植被演化规律与机理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区受海水侵蚀,土壤盐碱化严重,区内植被覆盖度提高,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缓解土壤盐碱化。合适的水盐条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所以要提高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改良土壤水盐条件。近代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补水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局部植被。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很好地保护和改善了研究区内的植物资源,近30年来,虽然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植被覆盖度逐渐提升,各植被覆盖区分布更加合理。然而,随着人类对黄河三角洲的进一步开发,难免会破坏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所以应加强监督管理,健全黄河三角洲保护的法律法规,保护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BECK P S A, ATZBERGER C, HIGDEN K A, et al. 2006. Improved monitoring of vegetation dynamics at very high latitudes: A new method using MODIS NDVI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00(3): 321-334.

CHOUDHURY B J, AHMED N U, IDSO S B, et al. 1994. Relations between evaporation coefficients and vegetation in dices studied by Sensing of Environment model simulations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50(1): 1-17.

DE ROO A P J, OFFERMANS R J E, CREMERS N H D T. 1996. LISEM: a single-event, physically based hydrological and soil erosion model for drainage basins. II: sensitivity analysis, 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0(8): 1118-1127.

GUTMAN G, IGNATOV A. 1998. The derivation of the green vegetation fraction from NOAA/AVHRR data for use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8): 1533-1543.

陈效逑, 王恒. 2009. 1982—2003年内蒙古植被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64(1): 84-94.

戴明宏, 王腊春, 张宝雷. 2015. 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遥感估算及变化分析[J]. 江苏科技信息, 5(13): 9-12.

丁明军, 张镱锂, 刘林山, 等. 2010. 1998—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5(12): 2114-2122.

韩美. 2012. 基于多期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动态与湿地补偿标准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贾维花, 廉明姝, 吕宜平. 2012. 基于TM数据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提取[J]. 地理信息世界, 12(6): 62-66.

李苗苗, 吴炳方, 颜长珍, 等. 2004. 密云水库上游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J]. 资源科学, 26(4): 153-159.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2012. 近10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67(7): 960-970.

刘斌, 孙艳玲, 王中良. 2015. 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对作用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30(1): 12-23.

刘艳霞, 黄海军, 邱仲锋, 等. 2012. 基于影像间潮滩地形修正的海岸线监测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 地理学报, 67(3): 377-387.

穆少杰, 周伟, 刚成诚, 等. 2012. 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67(9): 1255-1268.

佟斯琴, 包玉海, 张巧凤. 2016. 基于像元二分法和强度分析方法的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5(5): 737-743.

王嫣然, 张学霞, 赵静瑶, 等. 2012. 2013—2014年北京地区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覆盖度关系的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1): 103-111.

武正丽, 贾文雄, 刘亚荣, 等. 2014. 近10 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 干旱区研究, 31(1): 80-87.

杨艳丽, 孙艳玲, 王中良. 2016. 2000—2013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30(6): 65-70.

尹芬, 丁美青. 2016. 运用ENVI实现SPOT-5卫星影像的RVI提取[J].生态环境学报, 39(1): 47-48.

于泉洲, 梁春玲, 刘煜杰, 等. 2015. 基于MODIS的山东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4(1): 1799-1807.

张峰, 王桥, 李莹. 2010.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定量方法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5(10): 1698-1708.

张佳华, 张国平, 王培娟, 等. 2010. 植被与生态遥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0.

张文辉, 卢涛, 马克明, 等. 200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分析[J]. 生态学报, 24(3): 552-559.

郑晓, 朱教君. 2013. 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的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估算[J]. 应用生态学报, 24(8): 2257-2264.

郑昭佩. 2011. 恢复生态学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9-59.

周伟, 刚成诚, 李建龙, 等. 2014. 1982—2010年中国草地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69(1): 15-30.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fraction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LU Guang, HAN Mei, WANG Min, ZHU Lin, LI Huiting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in the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o guid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vegetation resources,the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oisture, salt conditions, human activitie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fraction from 1986 to 2015 were estimated and analyzed using two pixel model basing on Landsat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field survey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getation in recent 30 years the area coverage had changed significantly, (1) As for the spatial variation, the vegetation fraction decreas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from river sides to the coastal, and the trends became evident with the time. The vegetation cover was significantly fragment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2) As for the temporal variation, the vegetation fraction of the area increased from 36.77% in 1986 to 37.83% in 2015. In the middle high and high vegetation fraction area increased 314.96 km2, more than other types. Low vegetation fraction area gradually turned into high vegetation fraction area, especially in 2001—2015, the conversion rate gradually accelera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tudy area. And (3) vegetation fraction had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vegetation fraction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and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vegetation fraction. The soil invers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remote sensing index,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linity was obtain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oil salinity and vegetation fraction was -0.331 (P<0.02).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fraction was mainly agricul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452 (P<0.02) b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vegetation frac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vegetation fraction; moisture condition; Salinity condition; human activity; remote sense;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3.009

Q948; X17

A

1674-5906(2017)03-0422-07

路广, 韩美, 王敏, 朱琳, 李慧婷. 2017.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6(3): 422-428.

LU Guang, HAN Mei, WANG Min, ZHU Lin, LI Huiting. 2017.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fraction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6(3): 422-4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17);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3GSF11706)

路广(1992年生),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 13573133256@163.cm

*通信作者:韩美(1963年生),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E-mail: hanmei568568@126.com

2016-12-17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覆盖度时空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跨越时空的相遇
基于NDVI的晋州市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辽宁省地表蒸散发及其受植被覆盖度影响研究
镜中的时空穿梭
低覆盖度CO分子在Ni(110)面的吸附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之门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