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青/江苏省东台市政府办公室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王长青/江苏省东台市政府办公室
发展绿色农业,增加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点,更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
1.1 绿色农业由来常规农业生产中,滥用化学投入品、粗放经营、监管缺位等因素,使得农药残留、地力下降、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凸显,其潜在性、累积性、扩散性危害进一步加大。人们深刻反思化学农业的危害并对新型农业模式进行有益实践之后,总结出了一种生产、生态、经济相互协调,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增长模式绿色农业模式,于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
1.2 绿色农业内涵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装备,在保证生态安全、产品安全和生产效益的前提下,以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产业化、信息化等为手段,为满足农产品有效供给而建立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既非传统农业的回归,亦非对化学农业、自然农业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吸纳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各类农业之精华,将产业化、可持续、和谐发展理念贯穿到农业产业的全过程,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生产方式的“朝阳产业”。
1.3 绿色农业特征绿色农业遵循安全、科学、高效、和谐的原则,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途径,强调整个链条的清洁生产和功能多样化,其目的是追求农产品优质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耕地地力持久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具有以下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促转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有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安全的农业新格局;三是有利于健全“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绿色农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发展模式。
2.1 美国做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政府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都以立法形式加以规定,如规定了采取轮作和有机肥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保护自然生态。2002年颁布了《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尤其强调了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增加了对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保护的内容,并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资。政府还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绿色农业经营中对资源保护的补贴。据统计,2002~2011年美国各级政府用于农业补贴的金额达1900亿美元。政府还通过实行“地区支持农业”政策,使市场终端的消费团体直接与从事绿色农业的农场团体接触、商洽业务,加快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绿色农产品附加值。
2.2 欧盟做法欧盟对化学农业进行严格管理,如德国的“蓝色天使”行动、法国的“环境标准”计划,都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使化学物质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明显降低。20世纪末德国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主要措施是:禁用化学农药,而是采用抗病虫害品种、天敌益虫和物理措施等;禁用化学肥料,而是采用农家肥,种植豆科植物,施用绿肥和缓释的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措施;采用合理多样的轮作和间作制度,每年让7%的土地休耕以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
2.3 澳洲做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发展战略、推出“洁净食品”计划,并一直将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科学经济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拥有许多成功经验,建立了从种植、生产、加工到批发零售及要素投入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供应链,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全球第一,有机农产品销售额逐年增长。新西兰实施国家有机农业战略,促进常规农业向绿色环保的有机农业转型,制定政策,加大扶持,为转型的有机农场提供政府补贴,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下,新西兰的有机农业迅速发展壮大,产品覆盖谷物、肉和肉制品、水果、蔬菜、蜂蜜等,不仅用于满足国内市场,而且还大量出口。
2.4 日韩做法日本农林水产省推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为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包括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残留管理,日本制定了“肯定列表制度”并于2006年施行,规定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涉及面广、要求严。目前日本拥有8000多个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农场。韩国非常重视发展绿色农业,颁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成立了绿色增长委员会,制订了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计划,并采取措施强化了绿色农业技术的商业化和实用化,着眼于研发新型生物材料、应对气候变化、替代化肥农药、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的农业技术,努力使绿色农业成为高附加值产业。
3.1 绿色农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由生产、经济协调性增长向生产、生态、经济协调型增长转变,培育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农业,积极构建以绿色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的“四位一体”绿色生产体系。依托绿色环境,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生产模式,组织绿色农产品区域化标准化生产,满足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3.2 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3.2.1 绿色种植模式 按照清洁化、无害化生产的要求,以推广使用节水、节肥、节工、节地、节能技术和设施设备为重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治,规范使用并减施化学肥料和农药,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新型肥药,喷滴灌、水肥同灌、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等新技术,连栋温室、超大棚、标准钢架大棚等新设施,低耗能、高效率的新型农机具,实现种植业绿色生产。
3.2.2 生态养殖模式 按照绿色、环保、高效的现代养殖业发展要求,综合应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环境调控、营养调控、粪便处理等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和微生态制剂应用、循环水健康养殖等水产生产新技术,推进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实行清洁生产、降本增效。
3.2.3 循环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互利模式,实现种养平衡、良性循环、生态保护,构建“青饲料-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粮(菜、果)” “畜禽粪便-有机肥-粮(菜、果)” “秸秆(沼渣、沼液)-食用菌-基料还田”和“豆副产物-猪-沼-粮(菜、果)等循环利用模式;发展稻鸭共作、稻田养蟹(鱼)、渔禽结合等农牧渔结合模式。
3.2.4 产业融合模式 借鉴全产业链循环模式,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构建“产+加+销”产业链、“资源-产品-副产品-资源”闭合式循环链。充分引入休闲观光、采摘、众筹、创意、物联网、电子商务、民宿、农家乐、自驾游等现代元素,结合特色小镇、森林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园建设,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智慧农业、众筹农业,拓展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创意体验等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新业态价值,形成“农业+旅游”“农业+文化” “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3.3 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3.3.1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产地环境优良化 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适宜机械作业为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等项目,突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连片打造,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二是控减农业面源污染。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优化肥料结构,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形式利用,不断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实行建设规划控制,严格环境影响评价,限期关闭禁养区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科学合理处置各类养殖场粪污,对于零散养殖户,建设蓄粪池、利用农田消纳处理;对于中小规模养殖户,建设沼气工程或其他处理设施,初加工后送有机肥厂制作有机肥,或按照“养殖场-收集点(经纪人)-处理中心”的路径,进行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对于大型养殖场,采取工程化治污,实现规范养殖、达标排放。
3.3.2 主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 一是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农业生产者树立“绿色生产就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采用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循环利用、产业融合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质量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二是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种植业上,以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建设为重点,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绿色植保、绿色施肥技术,实现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5%以上。畜牧业上,积极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大力推广蛋鸡层叠式饲养、生猪发酵床养殖、林禽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加大畜禽养殖饮水设备改造力度,加强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严格投入品管理。督促农资经营者健全采购销售台账,督促农业生产者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加大对农资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督检查,严打制假售假和销售使用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
3.3.3 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化 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生态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扩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坚持把创建农产品品牌与标准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三品一标”质量品牌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积极创塑彰显本地农产品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和农户品牌,提升品牌带动能力,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增厚农产品价值链,延长农民收入链,努力形成“三品一标”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农产品品牌体系。
3.3.4 强化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进产品监管全程化 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以产地环境可监测、生产过程可监管、产品质量可追溯为目标,农业、市场监督、环保等相关部门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检测和市场监督的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二维码质量追溯体系,健全从农田到市场到餐桌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加强绿色农产品重要标准的研制推广。增加获证产品抽查频次,严肃查处不合格产品;扎实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实行绿色农产品领跑者计划,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绿色市场,不断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3.5 制定绿色农业发展政策,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 针对我国绿色农业规模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偏短以及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一要充分发挥金融、税收、土地等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农业;二要优化资金投向,围绕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聚焦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物疫病防控、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等重点环节,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三要整合涉农项目,建立绿色农业发展专项,探索涉农资金管理新模式,形成财政支农合力;四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绿色农业发展需求的多档次、高保障保险产品,提高保费补贴标准,提升风险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