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放平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成才的关键,因此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从小学阶段抓起。文章主要结合小学生特征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开展和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
关键词:养成;习惯;小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社会各种新生事物及思潮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易呈现非规范性特征。现在小学生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痞话,以及不良行为习惯对他们负面影响很大,使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深刻的阐释了养成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养成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其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注重养成教育,并提高养成教育整体质量,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习惯和品质的人,促其终身发展。通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与教师在一起,其自然會受到教师行为、仪表、谈吐等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将“教书育人”重大理念切实放在心里,并付诸实践,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例如,早晨老师、学生干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周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以规范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另外,老师要特别重视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引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爱干净,讲卫生,自己还要以身作则保持穿着的朴素洁净;要求学生爱劳动的同时,教师也应天天和学生一起搞清洁卫生;见到地上有垃圾,要带头拾起;要求学生惜时守信,老师就应准时上下课,按时上下班…….只有这样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和美丽才能充分彰显。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中,家庭、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家长道德行为、思想意识、日常习惯、礼仪文化等做出规范和要求,通过家长的言行影响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形成教育和训练的合力。家庭教育一定要有充实的内容,例如,不允许孩子玩游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学校、教师的形成教育思想、理念、方法达成共识。在学校,老师会严格要求学生,在家里,家长同样也应严格要求孩子,督促他们健康思想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为监督学生,学校聘一批热心群众担任学生校外行为习惯监督员,建立学生校外行为习惯评估机制。这样凭借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使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留空挡,并得到充分的巩固延伸。
三、抓住关键期,强化学生行为训练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金石镇中心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在学生中开展了在学校做“好学生”家里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少年”的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可一蹴而就,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如在开展“劳动能手大比拼”、“学习标兵”、“礼仪之星”、“体育竞技”的竞赛评比活动,我校在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中,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让训练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体验。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
四、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加强养成教育
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着眼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健康的人格培养奠定基础。为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做实做好以上工作,我校利用班会课、校会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一守则和一规范,采取“日检查”,“周评比”,“月讲评”制度,同时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文明礼仪黑板报”等形式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学生的养成教育,必须从小学抓起,而且还应从细节抓起,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而为培养新世纪社会所需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