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的关系分析

2017-06-05 18:49任爱景
中国市场 2017年15期

任爱景

[摘 要]文章以拓展的鲍莫尔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为基础,探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的关系,得到经济增速最终趋近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并不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关键词]非均衡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经济增速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50

1 引 言

鲍莫尔在1967年提出了简单的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他指出,由于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滞后,劳动力就会逐渐转移到服务业部门,服务业就业份额会增加,并且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与此同时,富克斯(1968)通过对美国服务业就业分析,得到其较快增长的主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综合来说,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可概括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导致服务业份额提升并最终带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

因为现有研究中,多数学者只分析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对其就业份额增长的影响机制,并没有探究服务业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将系统地分析服务业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模型構建

我们对Baumol的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进行一定拓展,假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不恒定。在这里同样假定经济中只有两个部门,进步部门(制造业部门)和停滞部门(服务业部门),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rm、rs。在这里假定rm>rs>0,同样假定劳动为两部门的唯一投入要素,那么,两部门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由总产出的增长率公式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总体的增长率将越来越趋近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经济增速放缓。

3 实证分析

由上述拓展的Baumol模型我们得出,由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经济增长率越来越趋近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个增长率之间的差值会变小。因为模型中假定只有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两个部门,并且假定总劳动数量保持不变,所以模型中的经济总体的增长率实际为非农业部门(只包含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因此,下面我们通过计量模型分析服务业增长滞后对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值的影响来探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的关系。

3.1 计量模型

由表1可以得到,模型中因变量和自变量序列本身不平稳,但两者都是在滞后一期后平稳,都属于1阶单整序列,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我们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来分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值两者间的关系。

3.3 协整检验

3.3.1 计量模型估计

计量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公式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R2值为0.63,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模型能够较好地分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值两者间的关系。α的估计值显著为正,为0.54,说明服务业增长越滞后于制造业,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的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值就会越大。因为在1984—2015年期间,非农业部门劳动的生产率增长率整体上要更大于服务业部门,所以,我们得到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并没有趋近于服务业部门,而是相距越来越大,即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放缓。鲍莫尔—富克斯假说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效应在我国并不成立。

3.3.2 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通过对计量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我们可以得到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值,两者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4 结 论

本文通过拓展的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得到经济增速最终趋近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服务业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的关系,最终得到,在我国,服务业增长滞后并没有引起经济增速的放缓。鲍莫尔—富克斯假说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效应在我国并不成立。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8-32.

[2]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1-13.

[3]Baumol,W.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Journal of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 415-426.

[4]Fuchs,V.The Service Economy[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