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芬芳、碰撞的味道

2017-06-05 18:45曹静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创设课文

曹静

“语文”是什么?在新课程中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究竟干什么?教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掌握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语文”还是“教课文”的争论曾一度成为焦点。其实我们都清楚,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可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经过一堂语文课的学习,学生们仅仅是了解了故事的情节,感受了人物形象,而对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学会多少,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失败。

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必须及时改变教学观念与思路,同时做到课前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上,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尝试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一、动情诵读——动听的味道

我们倡导的语文课应充满琅琅读书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要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力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从而领悟到朗读的乐趣。

第一,指导读正确课文中的字词

课文中的每个字音都要读准确,这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我们应把朗读重点放在生字新词的读音上,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记,要善于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轻松地读、记。因此,在第一课时我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强化初读,注重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整体感悟、积累与运用。初读时,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认读,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记忆生字。如快速开火车读生字,请小老师领读;出示一组有特点的生字让学生来辨别,区分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化学生记忆,从而顺利进入课文。

第二,指导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的句段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内的初读检查结合起来,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读流利。如果一篇课文没有读通顺,那么必然會影响接下来上课的正常进程。当然,读通课文需要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这往往会变成简单的机械重复,单调的重复必然会消解语文的味道。这时候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在朗读的形式上不断创新,比如,可以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重点句段反复读……除了不断创新朗读形式外,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言也是很重要的。正确到位的评价也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像《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里的长句子特别多,要能很好地读通读顺读流利就绝对离不开老师正确到位的评价。例如指导朗读“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驾驶起来感到省力呢?”这句话时,我先请同学起来读,请到的这位同学语感很好一下子就读对了,句子的停顿非常到位。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大声赞美这位同学语感好,停顿得当,请他再大声示范读给大家听,得到鼓励的他当然就读得更好了。

诵读是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于永正先生的“简单语文”,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都将诵读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也就是说,没有诵读的小语课堂,基本上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只有当书声琅琅在课堂上响起,让学生们开了口,悦了耳,动了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了“动听的味道”。

二、品味语言——芬芳的味道

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到底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呢?

品——品词赏句!

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品词赏句,提高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引导学生体味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品味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特别是那些能准确表情达意的词语。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这些关键词来品味,从而体会感悟作者选择词语的精妙。例如:在执教《司马光》时,为了理解和感悟“搬起”和“使劲”,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我们和司马光一起搬起地上的石块”同学们兴趣很浓,都动手做起来。有的做着举起的动作,有的做着拿起的动作,也有的做着搬起的动作,在这样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再加上老师的讲解点评,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搬起”,并且体会到用上“搬”这个词的准确;紧接着我继续创设情境“我们一起搬起大石头砸向大水缸”同学们边听边做,于是我采访其中一位同学“刚才你是怎么砸向大水缸的?”学生一下就能体会到“使劲”。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2.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语言修辞的生动。修辞是为了让语言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运用的一些特殊的修饰方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等方法能产生形象感。例如二年级《秋游》中的句子“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简单的排比句和比喻句就能让他们体会到云朵的美丽和变幻多端。

实际上,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要求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所以,我们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词句的品味。

三、师生对话——碰撞的味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对话”的两次表达。“对话”一语对语文教学而言,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对话”是一种教学思想,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存方式;第二,“对话”是一种教学策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对话”,不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否则学生练习的还是“问答”。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在教学中能生发一个个充满趣味的话题,那么师生在对话交流中就可以产生一次次语言、思想的碰撞,浓浓的语文味道就会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逐渐弥漫开去。为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两种师生对话状态。

第一,创设情境,进行对话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我们的教学不再需要呆板的一问一答式的师生对话,而是创设一个个情境,让学生们进人情境进行语言体味,进行情感体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变一条小鱼,游人清凌凌的小河”。

我就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小鱼,看见你在小河里自由地游来游去,你想对小河说些什么?”学生会回答“水很干净,清澈见底”从而引出“清凌凌”或者学生自己已经理解“清凌凌”的意思而自发地说出来。

第二,围绕话题,发散对话

“发散式对话”,能够激起学生们的言语表达欲望,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示,不断地交流,这样同心圆的半径在不断地扩大,同时阅读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随着大家的对话交流的深入,学生们的言语变得丰富起来,思想也变得深邃起来。“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词语、一个人物、一幅场景,读出来的可能会是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形象,不一样的场景,即使是在这样的异同中,散发出的也正是语文浓浓的味道,越读越有味道。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苏教版二上)这则寓言故事时,在课文的结尾处“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就可以设置这样的发散式对话——后来,狐狸和乌鸦又相遇了,乌鸦嘴里还是叼着一块肉,这时的狐狸和乌鸦各自心里都在想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归常态,要返璞归真,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服务,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创设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语言文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