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日本僧人足迹

2017-06-05 17:12李广志
书屋 2017年5期
关键词:四明普陀山普陀

李广志

公元804年,日本遣唐使船在宁波成功靠岸,次年,又顺利返回,这标志着宁波抵达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日臻成熟,逐渐成为中日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九世纪中期,以唐朝商人、新罗商人、渤海商人和日本商人为主的海上贸易商团开始崛起。其中,在宁波口岸,聚集大批海商,他们承载着货物的运输与人员的跨国往来。

有一位日本僧人名为惠萼,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辉煌一笔。惠萼于会昌元年(841,一说840年)渡海从日本经新罗在山东半岛登陆,偕弟子到五台山求法。此后,又巡礼泗州普光王寺、天台山,并参谒杭州盐官县齐安禅师。会昌二年(842),惠萼从明州(宁波)乘李隣德的商船返回日本。此为惠萼第一次在中国的活动轨迹。

惠萼从841年至863年,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往返于中日之间,记载他的史料非常丰富,仅清代以前,中国就有二十多种,日本则达三十八种。关于惠萼的名字,史书中亦有惠谔、惠锷、慧锷、慧谔、慧萼之称。近年来,最新研究表明,惠萼至少五次入唐,返回日本五次,除第一次从山东上岸之外,其余往来大唐,均从宁波口岸进出。如此频繁往来于东亚海域,时间跨度之长,入唐次数之多,在中日交流史上仅此一人。

惠萼第二次来唐,是在会昌四年(844)三月前,从明州上岸后,欲往五台山供养,恰逢唐武宗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止步苏州,更名“居士空无”。在苏州期间,惠萼抄写白居易的《白氏文集》,据日藏《白氏文集·识语》卷第五〇记载:“时会昌四载四月十六日写取勘毕。日本国游五台山送供居士空无,旧名惠萼,忽然偶着敕难,权时裹头,暂住苏州白舎人禅院。”惠萼不但是修习南禅宗并将马祖禅宗传入日本的第一人,而且还把《白氏文集》七十卷本带回日本。此书意义重大,为后世日本吸收汉文化发挥巨大作用。847年,惠萼乘明州海商张友信船,从三江口出发,沿甬江徐徐东进,经望海镇(今宁波市镇海区)驶入东海,过日本五岛列岛到达九州本岛。

举世闻名的普陀山“不肯去观音”像,就源于惠萼。最早记录此事的文献是《宝庆四明志》(1225-1227年):“先是大中十三年,日本僧惠谔诣五台山敬礼,至中台精舍,睹观音貌像端雅,喜生颜间,乃就恳求,愿迎归其国,寺众从之。谔即肩舁至此(明州开元寺),以之登舟,而像重不可举,率同行贾客尽力舁之,乃克胜。及过昌国梅岑山(今普陀山),涛怒风飞,舟人惧甚。谔夜梦一胡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谔泣而告众以梦,咸惊异。相与诛茅缚室,敬置其像而去。因呼为‘不肯去观音。”

此事发生在唐大中十三年(859)。此前,日本齐衡元年(854),惠萼再度来唐,登五台山,于中台精舍迎归观音像。惠萼从五台山请来观音像,途经明州入住开元寺,置像普陀的故事,中国方面的文献还有:《佛祖统记》、《延祐四明志》、《佛祖历代通载》、《定海厅志》、《補陀洛迦山传》、《重修普陀山志》、《重修南海普陀山志》等。这些文献从南宋至清代,内容相似而微异。

“普陀”之名,源于梵语“普陀洛迦”、“普陀罗伽”、“補陀洛迦”等,意为“美丽的小白华(花)”。出典《华严经·入法界品》,印度南部有座“补怛洛迦”山,观自在菩萨讲经说法之圣地。普陀山在西汉年间称“梅岑山”,因道士梅福隐居此山,修道炼丹,自此称为梅岑山。宋代又称宝陀山。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赵顼钦赐“宝陀观音寺”额并赍银建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日本方面,有关惠萼以及普陀山的文献主要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元亨释书》、《本朝高僧传》、《续日本后继》、《日本文德天皇实录》、《金泽文库旧藏白氏文集》、《高野杂笔集》、《头陀亲王入唐略记》等。提及普陀山之开山,最早见于1322年虎关师錬著的《元亨释书》,该书卷十六《唐補陀落寺慧萼传》载:“大中十二年,抱像道四明,归本邦。舶过補陀之海滨,附著石上不得进。舟人思载物重,屡上诸物,舶著如元,及像出,舶能泛。萼度像止此地,不忍弃去,哀慕而留。结庐海峤以奉像,渐成宝坊,号补陀落山寺。今为禅刹之名蓝,以萼为开山之祖云。”此外,日本史料另有一些记载惠萼途经明州,在普陀山供奉观音像的事迹。从内容上看,后来的这些史料都出典于《佛祖统纪》。《佛祖统纪》中则载惠萼于大中十二年(858)归国,这与《宝庆四明志》略有出入。

不过,比较两国最早记述惠萼与不肯去观音因缘的史料,不难发现,《宝庆四明志》是根据唐末长史韦绚的文章归纳整理的。韦绚是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女婿,刘禹锡的挚爱弟子。而惠萼又于苏州南禅院转抄《白氏文集》七十卷带回日本,韦绚与惠萼有过交往,因此,應该说,《宝庆四明志》的可信度更大。同时说明,此传说自唐代开始就有所流传。

然而,在普陀山的观音信仰中,也另有一说。成书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昔有新罗贾人往五台,刻其像欲载归其国。暨出海遇焦,舟胶不进。乃还置像于焦上。上院僧宗岳者迎奉于殿。自后海舶往来,必诣祈福,无不感应。”由此可知,普陀山的观音像是“新罗贾人”请来的,早在惠萼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传说问世之前,普陀山就有来自朝鲜半岛方面的观音海神信仰。但惠萼的“不肯去观音”传说却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后世普陀山不容置疑的开山之证。

惠萼最后一次来华是在862年,随日本王子真如亲王抵大唐明州。亲王在明州城内停留了三个多月之后,途径越州、扬州、泗州、洛阳等地,于咸通五年(864)五月二十一日到达长安城。而另一批人员,陪同亲王入唐的惠萼及水手们,次年(863)四月自明州归国。

一个僧人,一段因缘,惠萼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之缘起盛传千古。由此,观音由普度众生的菩萨,又增添了一种新的职能,演化为保护岛民渔业、航海舶贾、沿岸渔民的海上保护神。长久以来,前来普陀山参拜的僧俗络绎不绝,观音信仰传播到更广阔地区,遍及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

猜你喜欢
四明普陀山普陀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领”航蒲公英 “巾”彩少先队——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新普陀小学东校“红色”风采
有爱的家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
变风变雅,朱印蓝印——四明藏书家陈寥士事迹稽略
普陀洛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