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背后话恩谊

2017-06-05 16:59金人
书屋 2017年5期
关键词:饶宗徐悲鸿胡适

金人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朋友被奉为五伦之一。友情,成为历久弥新的话题。如果无私的友谊对成功者多有助益,甚至是促成成功者的关键因素,那么,这就不仅仅是友谊,而可以说是恩谊了,成功者将终生感铭。悉察中外,试观古今,此类事例多多,兹以中国近现代三位著名人士为例以为佐证。

胡适:好友助成留学梦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16年,他在美国留学时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举义旗,在中国学术思想界暴享盛名。返国后任教北京大学,积极参与“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著述丰赡,声望日隆,俨然文坛祭酒,有一代宗师之誉。然而,胡适的成才成功并非坦途,早年沉迷歧途之际,曾得到同乡友人臂助,才有机会实现留洋梦,学业如愿臻成。

1895年,胡适之父胡传去世,出身农家的胡母冯顺弟抚育幼孤,艰辛备尝。五岁的胡适入家乡绩溪族人开设的学堂就读,习“四书五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达九年之久。胡母课子读书、望子成才的期望甚殷,管教严格,挑选老师,选择的是管教严厉的胡观象(禹臣)先生。别的学生每年交学金两块银元,胡母却每年肯出六块银元。1904年,胡适的同父异母二哥胡绍之从上海返家,认为胡适资禀异人,遵从父亲遗命,带胡适赴上海求学。在沪六年中,胡适先后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读书。在上海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目迷五色,这时,敝裘鬑鬑的少年胡适沾染上打牌喝酒的恶习,进而涉足花丛,“叫局吃花酒”,几近堕落。他在《胡适自传》中回忆:“我在新公学解散之后,得了两三百元的欠薪,前途茫茫,毫无把握,哪敢回家去?只好寄居在上海,想寻一件可以吃饭养家的事。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有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对于自己的颓唐,胡适深陷内疚自责,他在《自传》中说:“心里百分懊悔,觉得对不住我的慈母——我那在家乡时时刻刻悬念着我、期望着我的慈母!我没有掉一滴眼泪,但是我已经过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恰在此时,胡适侥幸得到同乡好友许怡荪和程乐亭的鼎力帮助,使他得到挽救而没有沉沦下去。有关胡适的传记和论著夥矣,但对这段胡适的生活状况大多略而不记或语焉不详,与胡家叨有戚谊、有丱角交的石原皋在《闲话胡适》一书中对此多有披露:“许怡荪是绩溪十五都磡头的人。他与绩溪县仁里的巨富程序东、程松堂兄弟是亲戚,仁里的思诚学堂是程氏族兄弟捐资开办的。他先进思诚学堂,毕业以后,和他的同学程干平(程乐亭)、胡祖烈、程敷模(程士范)、程干诚等人一起到上海求学。他那几位同学都进了复旦公学,只有他进了中国公学,与胡适同学并且住在一起。他比胡适的年龄大,是一个最富于血性的人。他待胡适最好,时时规劝胡,勉励胡,真是亲如兄弟。当胡适正是荒唐的时日,他力劝胡适应留美考试。不是他的力劝,胡适的前途或许是不堪设想的。这又是胡适一生的关键大事。”胡适在其《自传》中也记叙:“许怡荪来看我,也力劝我摆脱一切去考留美官费。我所虑的有几点:一是要筹养母之费,二是要还一点小债务,三是要筹两个月的费用和北上的旅费。怡荪答应替我去设法。后来除他自己之外,帮助我的有程乐亭的父亲松堂先生,和我的族叔节甫先生。”对此,石原皋《闲话胡适》中记道:“这个时候,胡适穷得要命,哪里有旅费到北京应试呢?他又有一个好朋友程乐亭。程是仁里巨富程松堂的兒子……他与许怡荪是亲戚,又是思诚学堂同班。他赠送胡适二百银元赴京考试。那时生活费用低,物价便宜,一块银元可以买一百斤大米。二百块银元,能买到二万斤大米呀。倘若没有许的力劝、程的赠款,胡适只有望洋兴叹,徒唤奈何了!”随后,胡适赴京参加1910年第二次庚款留学考试,顺利考取,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捩点,由此奋翼张翮,乘风之志始遂,刻苦攻读,璞玉成璧,载誉返国,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天厄贤人。许怡荪和程乐亭均享年不永,过早殒世。程乐亭于1911年病逝,年仅二十一岁,远在大洋彼岸留学的胡适闻得噩耗,特撰《哭乐亭诗》以寄哀思,中有“去年之今日,我方苦忧患:酒家争索逋,盛夏贫无幔。君独相怜惜,行装助我办。资我去京国,遂我游汗漫。一别不可见,生死隔天半。兰蕙竟早萎,孤桐付薪爨。天道复何论,令我眦裂肝”等句,对知交友挚的至情高谊感铭五内,并作《程乐亭小传》以纪念,文中称誉程乐亭“君为人少而温厚,悱恻有父风”,“父松堂先生,敦厚长者,好施而不责报,见侵而不以为忤”。1920年,胡适声名早著,广为人知,但许怡荪却英年早逝,胡适勉戢哀思,在《新青年》上刊发《追悼许怡荪》新诗,前言中云:“人生能得几个好朋友?况怡荪益我最厚,爱我最深,期望我最深!”在这首新体诗中他深情写道:“怡荪,我想象你此时还在此!你跑出门来接我,我知道你心理欢喜。你夸奖我的成功,我也爱受你的夸奖;因为我的成功你都有份。你夸奖我就同我夸奖你一样……我们谈到半夜,我还不肯就走。我记得你临别的话:‘适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诗中追怀投契故交的情谊,口吻如绘,肫挚感人。许怡荪、程乐亭是影响他人生的挚友,挽救他迷途知返并且促成他留学深造,终成大器,这是胡适没齿难忘的。

徐悲鸿:绝处逢生良朋扶

徐悲鸿(1895—1953)是中国近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回溯徐悲鸿的成功之路,他从一位乡村画师到赴法留学,学成归国,以整理改造中国传统绘画并创立新派为己任,致力于将中西绘画精微融为一炉,创作出大量画作,且桃李盈庭,济济多士,成为一代绘画艺术大师,其间充满传奇色彩。时运未济之时,康有为、姬觉弥、罗癭公、蔡元培、傅增湘等多位名人怜爱其才,引掖后学,并施以援手,促成他出国留法,终成槃槃大才。而当他穷愁潦倒、几近生死边缘之际,使他如枯槎春生的便是黄警顽。

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原名徐寿康,其父徐达章是一名乡村画师,育有三子三女,家境贫寒,一家八口均靠其父一人卖画鬻字为生。十七岁时,徐父病重,为给父亲冲喜,家人为徐悲鸿娶了一位邻村姑娘,次年生子,取名“劫生”,但于事无补,徐父仍撒手人寰,不久徐悲鸿的妻子与儿子也先后弃世。接踵而来的打击,失去亲人的痛楚,使徐悲鸿苦不堪言,将原名徐寿康改为徐悲鸿。1915年,为寻求出路,年仅二十岁的徐悲鸿只身独闯上海,但在纸醉金迷的大上海,徐悲鸿终日奔走,处处碰壁,原想半工半读以求在绘画上深造的机会全无,连生存也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往往每天仅吃两个粢饭团充饥,阮囊羞涩时,脱下一袭布马褂当四十个铜元,赎时付十四个制钱利息。在商务印书馆求职时,他结识了黄警顽,对他多有帮助。

黄警顽,字儆寰,1894年生,上海人。十四岁考入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时任商务印书馆店员,负责外务工作。因其交游广,热心慷慨,有“交际博士”的雅称。据郑逸梅《“交际博士”黄警顽与徐悲鸿》一文中介绍,黄警顽不仅古道热肠,且具有正义感。1909年,朝鲜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了日本朝鲜总监伊藤博文后被处以死刑,安重根之子潜逃来沪,无处存身,黄警顽收留了他,给以衣食,并栽培他读书,毕业后,为之代谋职业。当年徐悲鸿来访,黄警顽热情接待,介绍徐悲鸿为商务出版的教科书绘制插图,但被馆方婉拒。走投无路的徐悲鴻萌生了轻生之念,据黄警顽《记徐悲鸿在上海的一段经历》记述,徐悲鸿神情沮丧憔悴,非常难受地向他告别:“‘我无颜见江苏父老!在上海,我举目无亲,只有你一个朋友,永别了!说完,便快步走出门去。最初,我还不很介意,过后一想:‘糟了!他不会去自杀吧?我感情一冲动,连假也没有请,就跟了出去,由四马路向外滩赶去,怕迟了会出事。我在外滩找了好久,才在新关码头找到了他。他正在码头上不安地来回走着,连我走近他身边都没有发觉。我一把拉住他的手膀说:‘你想干什么?书呆子!徐悲鸿一看是我,禁不住掉下泪来,接着,我们俩抱头大哭,招引起好些人围着看。”“在路上,徐悲鸿告诉我,他因欠了旅馆四天房钱,老板两天前就不许他继续住宿,并把箱子扣下了,铺盖已经当掉,他没有地方容身,只好在旅馆门前的台阶上过夜,还常常受到巡捕的驱逐。昨夜通宵风雨,他饥寒交迫,想马上自杀,但想到我多次诚恳招待他,这才来向我告别。”看到徐悲鸿无地自容的困窘处境,黄警顽决定让徐悲鸿到他的单身宿舍一起住宿,并到商务发行所饭堂吃免费饭。还为徐悲鸿找到了为中华图书馆绘制《谭腿图说》插图的机会,使徐悲鸿得到一生卖画所得的第一笔三十元稿酬。接着,黄警顽又先后为徐悲鸿介绍认识了一些朋友,并向岭南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推荐徐悲鸿,收购其画作;又引见徐悲鸿与湖州丝商黄震之结识,对徐悲鸿多有资助。徐悲鸿报考震旦大学,攻读法文,每学期四元钱,由黄警顽支付,伙食费则由黄震之担负。徐悲鸿在震旦大学正式读了半年法文,化名“黄扶”,以感念黄警顽与黄震之对他扶助之恩。后来,黄警顽得知哈同花园正在征召仓颉画像的消息,转告徐悲鸿不妨发硎一试。结果,画作被选中,徐悲鸿入住爱俪园,得到哈同夫人罗迦陵和总管姬觉弥的赏识,以一千六百元资助徐悲鸿留法深造。在此,又与康有为等名人相识,幸列康氏门墙。由此,初步改变了徐悲鸿的人生。

1918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从康有为那里听说徐悲鸿颇有才艺,遂聘请徐悲鸿赴京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康有为对徐悲鸿青眼相加,写信给大弟子罗瘿公,请其关照赴京的徐悲鸿,为其揄扬并广结人缘。后经蔡元培推荐并转圜,经教育总长傅增湘批准,1919年,徐悲鸿官费赴法留学的夙愿得遂,迎来人生又一重大转机。

徐悲鸿终生未忘黄警顽的恩谊。星霜再易,光阴逝水,1947年,在商务印书馆服务了四十年的黄警顽境况不佳,身名俱泰的徐悲鸿时任国立北平艺专(解放后改建为中央美术学院)校长,特邀请黄警顽北上,安排他当了管发学生助学金的出纳员。逢年过节必接黄警顽到家中同聚,畅谈至半夜。据黄警顽回忆,徐悲鸿逝世半年前,曾约他到院长室谈话,说起当年在上海的那段经历时说:“如果我先死,你给我写出来;如果你先死,我给你写。”黄警顽谨遵承诺,如实地记述了他在上海与徐悲鸿的交往,让后世读者了解到在凄风苦雨中成长起来的大艺术家徐悲鸿的曲折人生。试想,当年走投无路的徐悲鸿在上海码头边踯蠋徘徊时,一念之差,绝望地投身波涛涌动的黄浦江,中国画坛将失去一代巨匠,现代美术史也会改写。黄警顽在关键时刻对徐悲鸿的救助可谓功德无量。

饶宗颐:绩学幸无俗尘扰

饶宗颐是健在世间的汉学泰斗,寿登期颐,一生勤劬不倦,撰述不辍,被誉为“亚洲文明的骄傲”和“东洲鸿儒”。饶宗颐,字伯濂,号选堂,1917年生于广东潮州书香世家。其父饶锷身为富商,又是学者,勤于治学,长于考据,多有著述。饶宗颐幼承庭训,年少笃学,自修潜研,颖悟绝伦,有“神童”之誉。家富藏书,使他饱览邺架,尽窥酉藏。十九岁时,受聘于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负责编纂艺文志。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潮州陷于敌手。1939年,有“岭南词宗”之誉的詹安泰教授建议,中山大学聘任饶宗颐为研究员。当时,中山大学已搬迁至云南澄江,铁路被日军控制,战火频警,路梗不通,只有公路可走,要先到香港,再转赴云南。饶宗颐夫妇奔波数日,来到梅县,饶宗颐不幸染上疟疾,一路病患侵扰,几经播迁才抵达香港。滞港两月有余养疴,犹如塞翁失马,成为饶氏人生的转折点。他回忆:“我在香港养了两个月的病,病好了还是想去云南,可是亲戚们阻拦我,我内人也反对,云南之行只好作罢。这是一个关键,决定了我的一辈子。要不然我就在中山大学,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了。”阴差阳错,饶宗颐赴滇滞港,香港成为他学术生命的福地。

在港期间,他结识了学者名人王云五、叶恭绰,从而正式得窥国学研究之堂奥。他协助王云五编纂《中山大辞典》,在四角号码的基础上编“八角号码”;参与叶恭绰编撰《全清词钞》。1941年12月16日,香港沦陷。饶宗颐辗转逃难,饱受漂泊流离之苦。1943年,他被友人推荐到已迁往广西桂林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任教,教授古文字学和诗词。1944年,日军逼近桂林,饶宗颐随国专师生、家属避难于蒙山。1945年1月,蒙山又陷于敌,国专在北流恢复,饶宗颐再次执教于此。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专南返办学,饶宗颐本想随之去江南,此时接到广东文理学院院长罗香林电报,坚邀他到学院任教,次年任教授。1946年7月1日,潮州修志委员会成立,饶宗颐出任《潮州志》总纂。三年之中,蒿目时艰,物价腾贵,经费无着。为倾力玉成修志工作,饶宗颐几度赴港,敦请同乡踊跃认购,共襄修志盛举。经亲戚引荐,他与潮籍商人方继仁认识,开启了饶氏人生的又一关键。方继仁(1904—1976),乐善好施,在潮州家乡兴办学校,广置图书室,修雨亭,浚水渠,辟晒谷场,报效桑梓不遗余力,热诚弘扬乡邦文化。他不仅应允继续为修志出资,还要资助饶宗颐对韩江流域的古文物进行研究。1949年初,国内风雨苍黄,巨变在即,对饶氏雅相器重的方继仁再三力挽饶宗颐留在香港,无俗尘干扰,安心进行学术研究,同时仍出资维持修志馆的正常运作。三十三岁的饶宗颐从此安居香港,宠辱皆忘,潜心治学。怅触前尘,他感谢方继仁对他的情意殷厚,在《选堂清谈录》中说:“留在香港,这是我生命中的幸运,佛教叫缘分,印度人说结缘。在我整个生命中,他是关键的一个人,他人真好,我一直感念他。到港后,我整个人改变了,一切重新开始,所有的转折,连我个人也想象不到,我变成一个新的饶宗颐。”

安居香港后,饶宗颐1952年至1968年在香港大学任教,他公私图籍靡不涉目,出文入史,研究范围更广,视野扩大到域外,利用域外观念和方法开辟研究的新途径。为此,他下功夫对英、法、日、德和梵文、西亞楔形文字励精苦学,掌握了七国文字,先后出访游历日本、印度、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眼界洞开,与欧美著名汉学家切磋交流,成为“东学西渐”的先行者。方继仁对他关心备至,除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在学术研究上给予饶宗颐大力支持,如印书、购置资料均由方继仁支付费用。饶宗颐获知日本将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从敦煌劫掠的经卷文物拍成微缩胶卷的消息,方继仁出资四千元为他购买了一套英国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相赠,使饶宗颐得到敦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1956年,出版《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赢得国际声誉。1959年,饶氏历经十年研究撰成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有“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饶宗颐(字选堂)对甲骨学研究成就斐然,学界将其与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合称为甲骨学史上的“五堂”。1974年,饶氏在《海上丝绸之路与昆仑舶》一文中较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意义深远。探索古史文化,他提出“三重证据法”,即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研究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比王国维提出的以“地下之新材料”印证“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更有创见。陈韩曦在《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一书中总结饶氏的治学道路:“早年主治地方史,中年主治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治学的重点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与饶宗颐有“南饶北季”之称的季羡林归纳饶氏的学术著作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与金石学、书画八大方面,认为:“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2012年,饶宗颐当选法国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是中国以及亚洲第一位获颁该荣衔的学者。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温盛赞饶宗颐的学术成就:“二十世纪前半的代表汉学者可屈指王观堂先生,而后半者应当举饶选堂先生。”诚非虚誉,饶氏足以当之。

寻绎饶宗颐治学之路,除家学自修和天才骏发之外,栖隐香港,觅得安稳平静的研究学问的环境是其绩学成就斐然的必备条件,方继仁提供他的物质帮助,保障了他专心治学、心无旁骛,得环境与机缘的厚赐,使他终于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尽管饶氏的成功之道不可复制,但前贤光照足垂矩范,长留后学景行之敬。

猜你喜欢
饶宗徐悲鸿胡适
《胡适》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