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主人公

2017-06-05 23:50杨银屏张海
关键词:拍摄者被采访者人心

杨银屏+张海

拍摄不等于记录。镜头是“冷”还是“热”,决定了带子里的素材是“死”还是“活”。这冷与热、死与活,全看拍摄者能否有一颗俯身为民、谦恭朴素的心。

身处电教岗位,摄像机就是我的手、我的眼。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我便接到下乡拍摄的活儿,拍摄对象叫范维贵,是一名驻守古溪镇官家村四十余年的乡村医生。由于常年奔走为乡亲们看病,他患上了类风湿,手脚严重变形。奉献、坚守、无私,心里带着这几个关键词我下村直奔范大夫的家。

镜头从家徒四壁的墙上摇到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本想着老人会一吐心声,然而他却因为无法适应我这个陌生人的到来而万分局促,更无法理解我手中的黑家伙是做什么的。躲避、沉默成了他此刻所能给出的所有反应,我感到了他对我的排斥。采访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我收起摄像机灰溜溜地走了,回到家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如何让被采访者在镜头前不抵触、不害怕,使镜头成为被采访者眼中的自然陈设?我询问了大学同学、同行前辈,他们的回答依旧让我迷茫。后来我拜访了专业从事纪录片拍摄的何苏六老师(曾经获得中国纪录片最高奖项“金熊猫奖”),他告诉我,镜头是活的,在被采访者眼中,镜头就是一个人,要讓被采访者很自然地流露,就必须让他习惯镜头的存在。“镜头即是人心”,从那以后这句话成为我在拍摄中时刻不忘的一条准则。

只有把镜头当作拍摄者心的延伸、眼的助手,才能给这冷冰冰的机器赋予光与热,才能让被拍摄者在“活了”的镜头面前展露内心。后来我的片子越拍越多,这个感受就愈加深刻。

如果说你的镜头冷了,那就是你的心冷了,是你没有把自己融入到被拍摄者的生活中去。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心态不会出精品,浮皮潦草、浅尝辄止的下基层更不会打动人心。慢慢地,我愈发品出,拍摄如此,人生也如此。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大多时候转了一圈才发现,越美的风景前,心越荒芜,到头来还是在家乡的门楼下才能找到精神的归宿。所以认真过生活,生活才能赐予你平淡中的惊喜。千帆过尽,只有煞心融入才能收获幸福的甘泉。

当懂得了镜头的意义,记录人心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工作中我逐渐养成了去尽力融入被采访者生活的习惯。每次拍摄任务就像一次演出,将自己投入地放在采访对象的生活框架中,用心去换位思考,努力去体悟他人生命意义之所在。

张世贵是潼南区古溪镇龙滩村村民,76岁的他从小身患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弟弟张世平为了照顾哥哥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同胞之情感人至深。虽然前期走访时兄弟二人对我不算陌生,可面对镜头,仍躲避不安。此时摄像机就是我的工作伙伴,我带着它与兄弟二人一起上山采药,同吃同住。久而久之,两人习惯了镜头的存在。弟弟张世平与我促膝长谈,讲述着与哥哥张世贵的过往,时而欢呼雀跃,时而潸然泪下,打破拘谨的壁垒后所有真情全部呈现在镜头中。后来,我制作出的纪录片《我的哥哥》轰动山城,张世平也被评为“2015年度感动重庆人物”。

弹指一挥间,远教伴我已是三载。时间不长,体味却深。带着摄像机去感受重庆的古往今来,时而探索,时而思考,有一种生命的律动始终充盈在我的镜头中。无论聚焦哪一处精彩,全身心融入到被拍摄对象的生活轨迹中始终是我掌镜的不二法则。镜头有冷热,人心也有冷暖,我将时刻保持这颗温暖的心,去记录和体悟这大千世界中那各自芬芳的生命。在记录他人故事的时候,我也经历着无数悲欢离合。这时的我,也是主人公。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拍摄者被采访者人心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愿得一人心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无巧不成图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打动人心的琐碎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