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2017-06-05 23:21陈海燕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培养

陈海燕

摘 要: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对外开放的新步伐作出相应调整,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的新型国际化人才是当务之急,需要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加强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经济贸易基础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内容,并尝试建立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是促进亚非拉各国在基础设施、投资贸易、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对中国和沿线各国家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发布前后,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人才问题逐渐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教育领域随后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将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和来华杰出人才五大类人才列为重点培养方向。国家层面对国际化人才的顶层设计,使重新思考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出路成为必然。

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中国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需要,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对各专业人才学习外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1.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界定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深入,我国教育发展规划和高校在借鉴国际领域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什么素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个提法为我国发展急需的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清晰界定。

作为国内已经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紧密结合本校办学特点的同时,具有鲜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如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1]

除了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之外,建校以来即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重任的外语类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国际化人才定义的重要参考。北京外国语大学提出要培养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领者,使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成为其基本特征,而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其基本素养。[2]上海外国语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卓越国际化人才。从以上两所大学为代表的外语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可以看出,培养基于外语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是其共同的选择。

东亚一些国家结合国家发展使命与发展需要,对什么是国际化人才也有自己的理解与考虑。韩国在20世纪末将具备世界公民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要培养具有外国知识和外语能力以及理直气壮地和外国交涉,并保持平等关系的能力。[3]日本“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委员会”认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内涵除了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主体性、积极性、挑战性、协调性、柔软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海外文化的理解能力。[4]

以上国际、国内和部分高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界定,具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从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角度提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日本、韩国当年是如此,我国也是在现阶段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需求提出国际化人才的概念;二是從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素,如韩国提出“世界公民”、日本强调“主体性”,而我国虽然在国际化人才表述中没有说明,但在人才培养整体目标里要求“信念坚定”;三是政府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推动各高校结合各自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国际化人才类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皆从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的高度提出人才的国际视野问题,将国际化作为整体人才培养的要素之一,而外语类院校则强调外语能力、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能力的要求。

2.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国内高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界定,蕴含着多年教育实践对一流人才基本素养的反思,包括知识储备、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诸多要素,此外还特别强调了适应国家社会开放发展应具备的“国际视野”或“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特质。具体到人才培养阶段,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高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各有不同。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强调学科的国际视野,对学生外语水平有较高要求,最终目的是要求能够应用外语对外交流、阅读学科专业前沿著作、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北京大学提出要逐步加强英文平台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鼓励院系积极推出若干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英语授课课程作为学校通选课向全校开放,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构建学校本科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创造条件。清华大学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建设优质课程,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及外语沟通能力的学生,如在各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了双语教学,并普遍规定了外语实践学分。

外语类院校则强调在熟练掌握外国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对象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能活跃在国际舞台,在各领域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国际化人才。与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相比,外语类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更注重对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亲身体察与实际应用,大多数外语专业可以提供在对象国学习一学期或一年的机会,以深入对象国内部了解语言的差异、国情的状况等。即使非外语类专业,也非常强调学生对英语、法语、德语等通用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要求外语水平达到工作语言的要求。除了课程设置,学校非常注重第二课堂的学习,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让学生在学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国际赛事、国际会议的翻译与语言社会实践。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不断释放出对活跃在国际交流合作第一线的国际化人才的新要求,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之间、培养理念与培养实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化人才瓶颈

围绕《愿景与行动》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目标,各方人士提出不同类型的人才缺口,这些人才的共同特征就是国际化人才,即能够熟练掌握外语,与相关国家顺畅进行政策、项目、金融、商贸等方面合作的人才。原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结合企业海外发展现状,提出“企业负责人要有国际工作经验,要懂外语,要有国际视野”。[5]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认为,“各类技术人才、科技人才、项目人才广泛缺乏,特别是具有国际背景和金融专业能力的领导人才极端稀缺。” [6]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认为,要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大力培养专业化的国际性人才,采取科技性人才和管理性人才并重的战略。[7]以上这些认识在各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是从推动业务国际化的角度探讨专业化人才缺口。还有一些探讨是围绕如何推进 “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培养人文交流人才展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认为,“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好的国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好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声誉,能经常往来于各国间的民间人士、文化使者,他们通过非政府组织(NGO)志愿者、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进入到整个社会的肌体中,才能达到民心相通。”[8]

从长远来看,培养大批能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顺利开展工作的国际化人才,是适应新一轮改革开放布局的必由之路。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所言,“人的因素是重要环节也是关键支撑。培养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专业人才,成为教育机构、专业智库、政策制定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9]

2.培养理念与培养实效之间的差距

从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尽管目前已经意识到一流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的重要性,但在培养理念与培养实效之间,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大学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课时有限,无法达到学生掌握外语技能的最低标准,只是起到了打开一扇窗的作用,更多取决于个人语言天赋及个人语言学习时间的投入,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与自如对外交流还有相当距离;二是外语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技能性训练,在人文社科知识系统化掌握方面存在欠缺,学生对社会现象、国际事务的洞察能力、思辨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象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状况,但是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还非常欠缺,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从当代中国现实状况出发,做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人的理解与判断,更是软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在处理国际事务或涉外事务时,差距还比较大的原因。

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如果说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时代产物,是基于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与国际秩序调整中的需要,那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拓展与深化,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需要重新置于当前国际关系和中国发展境况中去考量。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和塑造尤为重要。

第一,要将外语教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阶段将外语设为必修课,凸显了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從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走出去”企业的需求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得到更好的解决。一是语种实现多元化发展。目前,我国外语人才主要集中在英、俄、德、法、日、西、阿等通用语方面,非通用语人才比较缺乏,语种分布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国对外交往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大学必修课中,将外语的语种从英语、日语、俄语扩大至其他语种,给人才成长带来更符合时代需求和自我需求的选择,恐怕是未来高校竞争力的要点。二是加快复语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大学的外语教育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根据外语人才的流向与反馈,调整现有专业培养方向,或进行跨专业、跨院系、跨院校的合作,重点培养对外交流合作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一带一路”急需的金融、贸易、财务、法律、新闻人才及工程技术类人才。三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当前,单纯技术层面的外语交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合作越来越依赖双方思想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因此跨文化思维的沟通是当前减少风险成本、决定合作成效不可或缺的一环。开设大学外语必修课的同时,要同步将跨文化类的课程也纳入大学必修课,丰富国际化人才的文化内涵。

第二,要将经济贸易和中国文化类课程纳入国际化人才的必修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成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经济贸易合作及人文交流的基础。不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不能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对外交流中是软肋,也局限了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大学在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础知识纳入必修课。而将中国文化课程纳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则是补齐短板的当务之急。从目前对外交流的困境看,缺少的恰恰是能在对方语境中讲明白中国观点和中国立场的人才,这要求国际化人才必须深植于本土文化之中,讲得清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及其两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人才提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要求。作为国家形象代表的国际化人才,要做到正确看待自我和他者,必须将沟通建立在熟知双方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否则以零星、片段、感悟为基础的沟通,有效性和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第三,要建立与国内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开放性办学是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办学模式转变的基本要求。不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不培养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化人才,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三个基本问题就难以真正得到解决。目前,高校培养人才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与关起门来办学、延续既往培养模式的惯性有关。从国际化人才培养来看,政府、企业在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对国际交流合作实践中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不足等问题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思考。如果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不能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就会出现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因此,高校对“一带一路”战略所需国际化人才,要从目前国际化人才基本素养、类型等方面入手,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思考人才培养优化的问题,而不能将这个问題留给政府、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去解决。同时,高校还须发挥好世界高等教育的联接作用,将自身建立的大批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资源,在“一带一路”框架内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联接,保障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标准符合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要求高校重新思考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研究不同人才类型的国际化培养路径,弥补语言技能、基础知识、文化视野、实践思维等方面的不足,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大批通晓对方语言、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化人才。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共建课题“文化走出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项目编号:GJXM-12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本科生教育[EB/OL].[2017-02-28].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newthu_cnt/education/edu-1.html.

[2]北京大学.2014版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EB/OL]. (2015-04-04)[2017-02-28].http://dean.pku.edu.cn/notice/content.php?mc=61431&id=1428041075.

[3]韩升洲.面向21世纪的五项课题[N].韩国:中央日报,1994-01-13.

[4]赵晋平,单谷.日本的大学国际化人才战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

[5]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李若谷.“一带一路”战略认识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EB/OL].( 2015-11-06)[2017-02-28].http://www.sasac.gov.cn/n1808314/n2106300/n2106332/c2109417/content.html.

[6]张红力.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C]//财新传媒编辑部.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7]马文普.“一带一路”战略需培养专业化国际人才[N].中国企业报,2015-07-23.

[8]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08-13.

[9]徐蔚冰.“一带一路”要培养国际化人才4.0[N].中国经济时报,2015-12-11.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培养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