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磊,庄 严,邓引生,陈泽军,方景海,蒋 明,周加浩,刘 军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镇江 212001)
颅内淋巴瘤的治疗探讨并文献分析
焦 磊,庄 严,邓引生,陈泽军,方景海,蒋 明∗,周加浩,刘 军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镇江 212001)
目的探讨颅内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2013年5月收治1例颅内多发淋巴瘤患者,采用开颅手术切除大部分病灶,肿瘤标本活检定性,随后血液内科进一步治疗。结果当颅内淋巴瘤导致颅高压症状甚至脑疝状态或需要活检定性时,开颅手术治疗是必备选择,化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可进一步巩固疗效,该例随访期内病灶控制效果良好。结论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治疗,首先需明确诊断,即外科手术切除部分标本定性,同时起到降颅压效果,改善一般症状,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将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颅内淋巴瘤;诊断;治疗
1.1 一般资料
本组1例女性,年龄 63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昏半年,家中一月余”入院,诉乏力,反应迟钝,精神淡漠,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体格检查未发现周围体表肿块及淋巴结肿大。无恶性肿瘤病史。
1.2 诊断标准
①MRI发现左额部占位,病灶呈分叶状,增强均一,T1加权象呈等低信号,T2加权象呈高信号,增强效应明显,强化呈“团块”状或“握拳”样,肿瘤向对侧侵犯,后界向鞍结节延伸,周围水肿明显;②肿瘤抗原检查阴性,胸片无异常。③该病例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淋巴细胞分类较高,其他血细胞水平正常。
1.3 治疗方法
本例患者术前经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后头痛及精神好转,术前诊断首先考虑颅内淋巴瘤,不排斥脑膜瘤可能,积极术前准备,该患者在全麻下采用左侧额下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颅内浅表部位,质地中等,血供丰富,分块切除病灶,可见到视交叉,保留肿瘤后部,以免损伤视神经及垂体,颅内术野未见明显出血,骨瓣复位,术后继续对症治疗。
本例颅内淋巴瘤的患者,术后 CTA检查发现术野无继发出血,手术已切除大部分病灶后;周围水肿仍较明显,中线轻度右偏,脑室局部受压;病理示(颅内肿瘤)组织病变结合免疫组化(I130437)考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生发中心外)(如图1),(A.治疗前MRI横切位示左额部占位,病灶向对侧生长;B.MRI失状位示左额部占位,病灶延前颅底向鞍区蔓延;C.治疗后头颅CT示病灶大部分切除;D.术后病理:组织病变结合免疫组化考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生发中心外)。
图1
出院后血液科继续行化疗和放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一般情况良好,意识清晰,反应尚可,头痛缓解,四肢活动可。随访3年,MRI示患者残余肿瘤控制效果可,颅内见多发软化灶。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新发病灶。
颅内淋巴瘤患者多以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并可能伴有部分神经功能障碍或缺失。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CT检查提示为等高密度影,病灶密度一般较为均匀,周围伴有水肿,与正常脑组织边界清楚,肿瘤轻到中度占位效应。MRI见病灶呈团块状,瘤周轻度到中度水肿,均匀强化。其影像表现与脑膜瘤、生殖细胞瘤相似因本例患者术前诊断为淋巴瘤,也可诊断为前颅底脑膜瘤。总结本例患者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于年龄>60岁的老年人。②病程较短、病情进展快。③首发症状为头痛、昏等,伴反应迟钝,四肢乏力。④末梢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颅内恶性淋巴瘤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即手术、化疗和放疗。我们当前处理有以下原则:如果肿瘤为单发病灶,且在非功能区者,首先行手术治疗,行标本活检定性,术后以放、化疗,当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时,同样最大程度保护脑组织的前提下行微创手术治疗,确诊后行综合治疗。如果患者为颅内多发病例,且患者颅高压症状明显者,我们首先应切除肿瘤达到减压效果,然后行放、化疗;如果患者颅高压不显著,可在确诊的前提下直接行化疗及放疗。
总之,虽然颅内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效果已有进步,但总体PIML预后较差,生存时间不令人满意,显著劣于周围系统系统淋巴瘤。这也取决于如确诊的早晚,肿瘤的病理分型及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措施的选择等。本病例综合治疗随访效果良好。我们认为对于PLB的治疗,应首先手术活检以明确诊断,紧接行综合治疗,有效地杀灭瘤细胞,控制肿瘤复发或转移,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1] 刘永明.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J].中外医疗,2015(5):84-85.
[2] 张 松,安庆祝,何国龙张松,安庆祝,何国龙.原发性颅内淋巴瘤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1):102-110.
[3] 卞佩明.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0):110-110.
本文编辑:陈传材
R733.4
B
ISSN.2095-8242.2017.01.06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