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7-06-05 15:06冷凯君荆林波潘林
理论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冷库冷链湖北省

□冷凯君,荆林波,潘林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732;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205)

新常态下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冷凯君1,2,荆林波1,潘林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732;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205)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以增长减速换挡、产业结构优化及创新驱动转型为特点的“新常态”。受其影响,同时为应对新时期转型升级的需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点和新增长点的物流业亦随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为研究背景,对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前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及症结,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发展任务,并详细阐述了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实施路径及相应的保障策略。

新常态;湖北省;冷链物流;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转型;对策研究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以增长减速换挡、产业结构优化及创新驱动转型为特点的“新常态”[1]。整体看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增长速度、增长动力、结构优化及宏观政策支持等四个方面的多方位的常态思维。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与大逻辑,也是广大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2]。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同时为应对新时期转型升级的需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点和新增长点的物流业亦随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进入温和增长阶段、资源要素成本增加、内需成为增长主要动力及整合与创新助推转型升级[3]。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推动下,冷链等物流细分市场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成为新常态环境下物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4]。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同普通物流一样,隶属于服务业,具有典型的服务业特征[5]。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冷链产业(包括生鲜食品等生产、流通和消费)供需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高品质、个性化、便捷性、附加值等需求旺盛,但供

给方没有完全及时适应转变,导致整体由生产者主导的卖方市场转变为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消费和体验提升严重不足,亟待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11]。本文在这些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以冷链物流行业为主体对象,阐述新常态下湖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所遇问题及症结痛点,提出发展湖北省冷链物流的主要任务及实施路径,并归纳出相应的对策及保障策略。

1 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

湖北省地处我国腹地中部,地理环境优越,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湖北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已形成以优质、特色产品为基础,以批发市场、区域性冷链集散地为依托,集生产、流通、加工及进出口一体的多种企业为冷链节点中心,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特点。总体而言,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的轨迹基本与国家的总体趋势相同,但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形态。

1.1.1 生鲜食品和农副产品的冷链物流需求迅速增长。湖北省是生鲜食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省,2015年湖北省蔬菜产量达到约3 578.3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1%;水果产量569.4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27%;肉禽类产量达420.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9%;水产品产量410.4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6.6%。而上述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率分别为9.1%,14.6%、18.9%及24.2%。生鲜食品、农副产品的产量与消费量的大幅提高,在推动湖北省冷链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亦必然对冷链物流的安全性、绿色性、可追溯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1.1.2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水平较高,先进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总体而言,湖北省食品冷链的基础设施设备的综合水平较高,同时,一些先进的冷链技术和冷链装备还在不断地被引入到食品冷链企业中,促使湖北省的食品冷链技术和装备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1)冷库:截止2015年,湖北省拥有冷库重点企业200余家,拥有现代化钢结构的单体拼装冷库和气调库395座,冷链储藏量287万吨。其中,有41家企业拥有万吨以上冷库;9家企业拥有5万吨及以上冷库;2家企业拥有10万吨及以上的冷库。其中,企业拥有冷库容量最大的为30万吨,最小为2万吨;企业拥有单体冷库容量最大为8万吨,最小1吨。冷库的制冷工艺已由传统的单一的低温发展为现在的预冷、气调、超低温、速冻、恒温、制冰等多种方式①湖北省统计局统计年鉴2015:http://www.stats-hb.gov.cn/info/iIndex.jsp?cat_id=10055.。

表1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拥有的冷库容量及其分布情况

表2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拥有的冷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表3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拥有的单体冷库容量及其分布

(2)冷藏车:湖北省重点冷链企业共拥有冷藏车1400余辆,总载重能力达到44.7万吨。其中,拥有冷藏车50辆及以上的企业有6家;20-49辆的企业有12家,10-19辆的企业有21家;9辆及以下的企业有105家,其中企业拥有冷藏车辆最多的为175辆,最少仅为1辆①。

表4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拥有的冷藏车容量及其分布

表5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拥有的冷藏车的总载重容量及其分布

其中企业冷藏车总载重最大的为40万吨,最小仅为1吨多。

(3)一些先进的冷链技术和标准体系正在逐渐普及。如:超声波定位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等。一批生鲜农产品出口企业已经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冷链控制技术,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

1.1.3 食品冷链的空间布局和创新型食品冷链模式正在形成。(1)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食品冷链圈。武汉城市圈依托中百、中商、武商等全国知名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挥英山等地已参加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的优势,大力发展大型连锁超市主导型的冷链物流模式。该模式强调冷链基础设施设备、质量安全检测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强调对生鲜食品和农副产品供应链的全程冷链控制和整合,强调冷链全程的无缝对接。同时,依托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汉口北的四季美农贸城、孝感市南大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吞吐量大、辐射力强的优势,积极促进冷链的质量和服务朝着更高、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武汉城市冷链圈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发展成为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区域性生鲜食品和农副产品的冷链枢纽港。(2)鄂西北生态食品冷链区。依托鄂西生态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大米、生猪、食用菌、柑橘、茶叶、魔芋、高山菜、野山菜以及蜂蜜等主要生鲜及农副产品,依托十堰堰中蔬菜市场、宜昌金桥果蔬市场、襄阳农产品交易中心、随州香菇大市场、鄂西北粮油大市场、通源农产品大市场、恩施华硒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发挥恩施等地参加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的优势,以生鲜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通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形式,将农户、合作社或基地生产的农副产品集中起来进行加工、分级、商品化包装;向后一体化将农副产品的冷链各销售环节链接起来,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冷链对接,构建鄂西北生态农产品冷链供应链,实现鄂西北生态生鲜和农副产品的冷链输出。(3)长江食品冷链经济带。依托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水产品、蔬菜、水果、油菜籽、大米、生猪、家禽、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和荆州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中心、湖北富迪、洪湖米业、武昌鱼股份公司、嘉鱼山绿食品、长阳火烧坪蔬菜、宜昌萧氏茶叶等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发挥仙桃等地参加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的优势,以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为主导,通过“企业+基地”的形式,构建长江食品冷链经济带。鼓励和支持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与上下游企业的冷链对接,加强龙头企业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市场信息网络系统等冷链系统的建设,由龙头企业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建立契约机制,形成战略联盟,实现农产品的冷链集成运作形式。

1.2 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国内外冷链物流发展规律与经验来看,构建科学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是实现绿色冷链、安全冷链的重要的保障,是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湖北省是物流大省,冷链物流需求极高,随着省内经济高速运行与快速发展,对冷链物流的进档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湖北省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并解决。

1.2.1 冷链物流资源配置不科学,空间布局不合理。湖北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呈现分布倒置和结构不合理两大特点。一方面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热、农村冷。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如城市,对冷链物流的建设投入多,冷库与冷链车的数量和容量大;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如农村,对冷链物流的投入较少,有的甚至没有,冷库与冷链车数量和容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冷链基础设施低温库多、高温库少。湖北省冷库结构不合理,肉类冷库分布多,蔬菜水果冷库布局少;城市经营式冷库被重视,产地加工冷库被轻视;储藏型冷库建设富裕,批发零售冷库建设滞后。全省目前拥有低温库的企业有229家,拥有高温库的企业仅有152家。现有冷库多为适用于肉类冷冻冷藏的低温冷库,高温冷库需求缺口较大,尤其是在水果蔬菜高峰季节性上市时,该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设计,导致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不合理,呈现出虚假繁荣现象。

表6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拥有的高温库容量及其分布

其中最大的为5万吨,最小仅为1吨。

表7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拥有的低温库容量及其分布

其中最大的为20万吨,最小仅为2吨。

图1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冷库容量分布图

1.2.2 冷链物流管理模式落后,缺乏创造产业链增值价值的意识和能力。第一,老旧的冷链基础设施老化,无法适应现代化冷链物流的要求。原国有企业冷库有的已经使用30年以上,设施陈旧老化。企业冷链物流的相关基础硬件设施亟需升级改造。第二,湖北省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冷藏、冷冻等比较单一的服务,能够提供冷藏加工、运输、配送等全程服务的专业冷链企业比较少。现有冷链物流的运行仅仅是在原有的常温仓储和运输的基础上增加了冷库和冷藏车,缺乏创新的冷链物流运行管理模式,缺乏冷链产业链上的增值过程和增值产品,导致冷链物流过程只是增加了物流的成本,而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第三,农产品的生产组织与冷库容量增加之间缺乏协调管理,使得冷库容量滞后于需求信息,导致供需不匹配,经常出现间接性的冷库闲置或冷库短时间爆仓的状态。总体而言,湖北省冷库的使用率较低,目前仍有两成多的冷库使用率不足50%,这一现状亟待改善。

表8 :湖北省冷库的使用效率

图2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冷库使用率

1.2.3 专业冷链物流产业发育程度低,冷链物流市场资源的集中度不够。第一,湖北省专业冷链物流产业的发育程度不够。与湖北省日益增长的冷链物流需求相比,冷链物流的专业化发育程度明显滞后。同时,现有冷链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为主,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较少,且整合行业资源和带动行业发展的能力也有限。同时,缺少大型的专业第三方冷链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使得冷链资源无法实现科学整合与优化配置,降低了配送的时效性、准确性与服务质量,使得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率很高。第二,湖北省冷链物流市场资源的集中度不够。“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上升态势良好。但是发展的过程还是以个体企业为主,没有形成一致的规划。冷链物流市场呈现出“散、乱、小、弱”的局面,行业资源的集中度很低。从目前调研统计的数据看,2015-2018年,预计会有48家企业建成并投入运营新的冷库,企业发展的增速比2011-2015年有所降低,但冷库容量的增长比例却并未降低,说明在未来3年,行业资源的集中度会有效提高,但资源集中度的总体情况仍然不尽人意。

表9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吨)

图3 :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及冷库容量变化趋势

1.2.4 冷链物流的运行缺乏规范和监督,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理念有待更新。由于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尚未构建,导致其运行机制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化流程,并且冷链企业呈现出多、散、小的特点,使得物流部门监管起来难度较大。并且,大多数冷链物流运营的管理人员是从普通物流转行而来,缺少专业冷链知识与培训,使得其对冷链物流的特性不熟悉,对相关的专业化操作流程不规范,严重影响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增加了服务成本。湖北虽然是教育大省,但在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理念上缺少实践性和创新性。目前全省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不到8所,而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培养方向的几乎没有。然而,冷链物流涉及的细分领域较多,如农产品冷链、医药冷链及精密仪器冷链等,如果按普通物流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势必会造成人才供需不匹配。

2 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

2.1 优化冷链物流业空间布局

以供给区域分布为基点,以需求消费区域为焦点,以农产品、医药两大冷链物流为主线,对全省的冷链资源进行全局配置和空间布局,破除供需矛盾,提升冷链产业辐射力,发展冷链经济。例如,可以以区域生鲜农产品需求为触发点,对冷链物流业空间进行重构、整合及优化,提高冷链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

2.2 构建重点产业冷链物流体系

以农产品冷链为出发点,着力构建产业冷链物流体系。首先,着手制定产品分类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化流程、数据标准等一系列相关标准体系。以此为基础,由政府主导,建立大型的第三方冷链信息和交易平台,整合物流企业和供需信息资源,实现冷链物流信息之间的互融互通。其次,分区域、分类别推动重点产业的冷链物流的集成化与一体化的发展。积极发展以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为中心的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天门、黄陂、黄梅等20个县市区),加强肉类屠宰后排酸、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围绕沿湖(洪湖、梁子湖等六大湖)、沿库(清江、丹江、三峡等)、沿江、江汉平原等优质水产品产业带,引导水产品捕捞企业健全冰鲜、冷藏、冷冻等冷链设施,加强水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整合与资源共享,促进优势特色水产品产地分级包装以及配套发展保鲜储运设施,建设一批区域交易集散中心。

2.3 完善冷链基础设施

结合各市、区、镇的实际需求,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应用基础,加快冷链基础设施、硬件及信息系统的更新和升级。例如,在城市可以建设一批新进技术的立体自动化冷库与智能化冷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需求。实现冷链车的全信息覆盖、温度监控与路线智能优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冷链车、冷库资源与冷链产品的全方位的可追溯与智能监控。挖掘冷链服务的增值功能,逐步将单一的存储配送盈利模式向一体化解决方案、冷链加工、数据挖掘等多样化增值盈利模式转变。合理布局冷链节点,大力发展冷链领域的多式联运系统,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依托港口、铁路及机场,建设一批集冷冻、冷藏、常温与流通加工的一体化冷链流通中心。

2.4 发展冷链共同配送体系

大力推动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增强支线与干线冷链配送能力,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共同配送模式。在科学合理布局物流节点的前提下,以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技术为基础,鼓励邮政体系、商超冷链物流、冷链企业、三方快递物流等多方参与协作,形成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服务模式,实现多方协作下的共同配送。在大型的城市社区或有条件的校区,推广与安装智能化保鲜与冷冻的小型冷柜,增强与社区生鲜店、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作,鼓励他们参与到冷链“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降低配送成本,发展冷链电商经济。依托共同配送的信息平台,实现对冷链供需信息、车辆资源、冷库容量、配送路线的一体化集成与整合,探索与推动冷链农产品的“滴滴配送”的发展与应用,以期形成冷链物流智能化、集约化、效率化的共同配送体系。

2.5 提升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以传统物流标准化为基础,加快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的建设与完善。参照国际标准与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推行符合我国特色的冷链服务质量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尤其是落实冷链产品的保鲜、监控、保温、全程冷链与配送流程的相关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调研、参考并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与大型冷链企业为标准化的制定积极献言进策。同时制定出在冷链物流管理、技术、配送流程、服务质量等环节一系列的符合我省冷链发展的地方标准与制度规范。

大力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推广应用GPS、RFID、传感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冷链产品全程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冷链配送的全程可追溯性,保证产品的全程冷链安全。应用ERP、WMS等信息化库存管理系统,提高冷库的管理效率,并积极研发专业的冷链应用软件和制定冷链资源的数据标准,多方位采集冷链数据,通过三方信息平台实现冷链物流信息互融互通、互联互动,提升冷链的信息化水平。

3 推动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的实施路径

3.1 优化冷链物流行业的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冷链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

以城市消费需求拉动为中心,运用物流园区及枢纽区域的辐射与推动力,在武汉、宜昌等市重点布局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冷链物流产业园区,依托区域经济,带动农产品、医药等冷链产品交易中心、加工中心、分拨中心与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全省生鲜农产品直销区为集散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区域延伸,规划与布局一批冷链加工区和流通区,带动农产品与冷链加工中心的协调发展。

以沿江港口为着力点,发挥武汉市保税与自贸物流优势,在花山、阳逻等港口,重点布局一系列的冷链节点和构建海运冷链信息平台,促进进出口的肉类、海鲜、水果等高端冷链产品的建设与发展。依托我省丰富的生鲜农产品资源,建设基于品种协会细分的冷链物流加工和集散基地。选择鄂西高山蔬菜、三峡库区优质甜橙、罗田板栗、襄阳大头菜、三峡坝外及丹江口库区的优质柑橘、武汉及周边的蔬菜以及沪蓉高速公路沿线商品果菜等高附加值的特色蔬菜、水果基地等区域建立果蔬冷链物流中心;在沿湖(洪湖、梁子湖等六大湖)、沿库(清江、丹江、三峡等)、沿江、江汉平原等地区建设一批淡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围绕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为中心的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天门、黄陂、黄梅等20个县市区)建设一批肉类冷链物流中心。

3.2 创新冷链物流的管理模式,提升冷链物流产业的增值能力

第一,发挥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的冷链物流经营管理模式。鼓励邮政体系、商超冷链物流、冷链企业、三方快递物流等多方参与协作,开展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服务,实现多方协作下的共同配送。第二,开展生鲜农副产品O2O模式,逐步实现“1小时送达”的目标。第三,在大型的城市社区或有条件的校区,推广与安装智能化保鲜与冷冻的小型冷柜,增强与社区生鲜店、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作,鼓励他们参与到冷链“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降低配送成本,发展冷链电商经济。第四,提升冷链物流的终端配送能力,积极拓展“电商+冷链宅配”模式。定制专业的冷藏箱、保温箱、冷冻箱等宅配设备和具体的冷链配送方案。采取基于“B2B+B2C”两阶段协同冷链宅配模式,智能化精确供需配送需求,填补冷链终端需求的爆发带动“冷链宅配”的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的巨大缺口,积极拓展“电商+冷链宅配”模式,迎接由“电商+冷链宅配”模式开启的零售市场的二次成长。第五,积极拓展冷链综合深加工业务,提升冷链物流产业链的增值能力,并探索冷链物流金融服务运营模式,拓展和提升冷链物流的增值能力。

3.3 做大做强冷链物流市场,壮大冷链物流产业

通过资源整合、兼并联合与业务流程重构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龙头示范效应的高度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冷链物流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冷链物流市场,提升冷链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和品牌竞争力。以电商物流为发展契机,着力推动生鲜农产品的互联网直销模式创新,推进线上线下互补性的融合发展。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低温存储、加工、分拣、配送、监控与检疫、信息化等一体化物流功能,提升物流服务效率与水平。

重点支持龙头冷链物流企业进行跨区域网络节点重构与布局,引导和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冷链物流市场,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做大冷链市场。同时,应注重发展冷链物流服务外包服务,提高专业化分工,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可以支持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规模的冷链企业剥离或外包其部分仓储、生产、加工、流通配送和平台运营等业务,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拓展和创新增值服务。

3.4 建立冷链物流的标准化体系,提升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以传统物流标准化为基础,加快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的建设与完善。参照国际标准与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推行符合我国特色的冷链服务质量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推广应用GPS、RFID、传感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基于冷链产品全程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冷链配送的全程可追溯性,保证产品的全程冷链安全。应用ERP、WMS等信息化库存管理系统,提高冷库的管理效率,并积极研发专业的冷链应用软件和制定冷链资源的数据标准,多方位采集冷链数据,通过三方信息平台实现冷链物流信息互融互通、互联互动,提升冷链的信息化水平。

4 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协调监管

以湖北省发展规划为引领,市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调研与征求地方高校、冷链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关意见,按照各自职能与责任划分,统筹协调共同规划与制定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等。各市、区应该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与办法,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监管与监督。农业部门、商务厅、省发改委、食品安全等部门可以采取定期抽检和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方法,对冷链企业配送过程中的流程、温度、操作规范等进行安全监管。制定行业规范,落实冷链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协调监管力度。

4.2 强化政策扶持

湖北是农业大省,发展冷链物流应在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冷链扶持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地方扶持政策。对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蔬菜直销地等场所的土地使用实行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并对种养殖大户、龙头冷链企业实行相应的补贴措施和政策倾斜。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生鲜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降低过路费、过桥费,适当延长其通勤时间和放宽路线限制。

4.3 加大资金投入

地方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冷链物流网络的布局、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更新,推动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与服务质量标准的快速建设与落实。构建地方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发展冷链物流金融服务。同时,鼓励和资助冷链企业开展国家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研发或筹建国家工程实验室。鼓励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网络众筹、股票上市、债券发行等多种融资手段,来兼并整合企业资源,加大对冷链物流设施、平台、配送中心及信息化的升级与改造,大力发展冷链物流。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针对冷链行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或抵押方式,推动冷链金融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4.4 加快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湖北省教育资源优势,增强冷链物流企业与科研单位及高校的合作,鼓励高校建立基于冷链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培训和研究基地,培养既有冷链的相关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冷链物流人才。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契机,注重培养掌握信息技术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快冷链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理念的革新,在已具有较强物流研究基础的高校增设物流专业硕士点(冷链物流方向),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担任社会导师,以高校教授担任科研导师,共同培养高水平的管理型冷链人才。

5 结语

本文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以冷链物流为研究主体,分析新常态下湖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症结。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湖北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速、需求增长明显、物流网络初步建立、标准化体系逐步形成。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如冷链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水平落后、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监督体制及人才培养机制等。以此提出优化冷链空间布局,构建重点产业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冷链共同配送,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及平台化进程等五大主要任务,并给出相应的实施路径,最后总结归纳出加强协调监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及加快人才培养的四大保障举措。

[1]郭崔霄阳,崔铁宁.新常态下中国物流业发展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4):19-21.

[2]何黎明.“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4(8):4-8.

[3]宋则.“十三五”期间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要点[J].财贸经济,2015(7):5-14.

[4]崔忠付.新常态冷链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4):38-39.

[5]Guo H X,Shao M.Process Reengineering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Low-carbon Econom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5(2):59-62.

[6]胡鞍钢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7.

[7]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供求平衡[N].证券时报,2015-11-24(A03).

[8]供给侧改革:财政货币政策各有招[N].中国经济导报,2015-11-25(B01).

[9]姚会元,杨森.论改革突破口与金融体制改革再深化[J].理论月刊,2015(6):136-139.

[10]徐策,王元.改善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2-25.

[11]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N].光明日报,2015-11-22(2).

责任编辑许巍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5.023

F252

A

1004-0544(2017)05-0125-07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194)。

冷凯君(1981—),男,湖南浏阳人,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荆林波(1966—),男,山西临猗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潘林(1987—),男,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冷库冷链湖北省
冷库上“云端” 共享促共富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四十余家肉类企业被暂停进口
善良不会被辜负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