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均,柳德才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小微企业融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
□余淑均,柳德才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备受经济和金融理论界的关注,小微企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改革、技术创新以及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破解小微企业融资的难题,文章在梳理国外小微企业融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具体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小微企业融资排名前四的制约因素依次是银行贷款门槛高、小微企业自身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以及融资渠道狭窄。政策安排上,可以从加快发展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中小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天使投资人或者创业投资企业从投资小微企业等方面着手。
小微企业融资;模糊综合评价;银行贷款;制约因素
小微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由中小企业延伸而来,是比中小企业更加弱势的群体。我国目前对企业规模的一般界定是从企业所属行业、雇员人数、销售额以及资产总额等标准来划分。例如,将一个投资额在5万元左右、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的企业定义为小微企业。而融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小微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解决融资难,过好融资关。根据对小微企业相关文献的阅读及了解,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主要有:小微企业自身问题、银行贷款难度大、融资担保平台不健全、证券市场门槛高、宏观经济环境较差、融资渠道窄、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
2.1 国外文献综述
从国外文献来看,Macmillan在1931年发表的《麦克米报告》中最先提到了小规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他认为,中小规模的企业在融资方面有很大阻碍,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的缺乏问题。融资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此之后,关于小规模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大量出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研究方向:第一,对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研究;第二,对小微企业融资制约因素研究;第三,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
本文着重对小微企业融资制约因素的研究作一个梳理。国外的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小微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认为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最主要因素也有所不同。
Malnell和Hodgman(196l)认为,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最主要因素是银行贷款申请难度大和信息不对称,由于小规模企业成立时间短、信用记录缺乏,因此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其申请贷款的通过率极低。
Baltensperger(1978)首次提出了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的概念,他认为,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最主要因素是信贷配给。在银行借款市场上,往往有着过度的资金需求,此时,银行会提出一些较严格的非利率贷款条件,使部分借款者自愿退出。而最先退出的企业恰恰都是承受不了这种贷款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
Stiglits和Weiss(1981)在《美国经济评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的文章,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信贷配给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文章指出,借贷配给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逆向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信用评级考虑是否给企业贷款,从而规避收款风险以及维护自身利益。
Udell和Berger(1998)认为,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最主要因素是小微企业自身的问题。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信息不够完全等原因,增加了其向外部融资的难度。
Paola Sapienza(2002)认为,小微企业往往只能从小银行而不能从大银行获得贷款,是基于企业信贷记录、组织结构、规模大小等方面的硬性标准,大银行相比小银行,贷款给小微企业的借贷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Charles ou(2005)认为,银行为了扩大自身规模,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了大量的兼并和收购活动,这会使小微企业从银行的贷款大额减少。
Claudio Gonzalez Vega(2008)专门针对俄罗斯的小微企业,建立了大量数据模型,对小微企业融资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作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第一,研究认为小微企业自身是制约其融资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研究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障碍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第三,研究认为信贷配给是小微企业融资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研究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障碍主要源于其它因素,如人力资源等。
2.2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落后。从国内文献来看,2000年之前的研究甚少,之后的研究相对比较雄厚。
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1994)认为,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与自身规模大小有关。规模越大,从银行贷款越容易;反之,规模越小,从银行取得贷款就越难。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樊纲(2000)认为,融资渠道窄是小微企业融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都不够完善,融资渠道窄,缺乏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平台。建立民间金融平台是一个较好的举措,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北京大学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2001)认为,信息不对称和融资渠道窄是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四大商业银行是为企业贷款的主要渠道,融资渠道很窄,而小微企业透明度低造成了信息不对称,这两点因素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融资。
研究政府经济学的刘颖教授(2003)认为,制约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国家的扶持,政府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永峰(2004)认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制约因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中小微企业自身能力不足、资本市场制度不够健全、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魏国雄(2005)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是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能力欠缺,缺乏适用于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菲(2007)认为,中小微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贷款中广泛存在的贝叶斯法、规避风险和羊群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2012)认为,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企业自身的问题、法律制度的原因、金融体系的问题。
所谓模糊,是指一个事物的外延具有不确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1]。评价结果是一个矢量,而不是一个点值,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模糊综合评定法一般适用于评价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事物的评价指标必须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模糊综合评定法的原理是:在对一个模糊的事物难以考核的情况下,将一个大的因子分解为较小的因子,较小的因子再分解为更小的因子,然后确定最小因子的权重,最后推导出整个因子的重要性。例如,将某位求职者的整体素质称为一个大因子,这个大因子可以分为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社交能力三个较小的因子。其中,社交能力又可以分为与上司的交际能力、与同事的交际能力、与顾客的交际能力这三个更小的因子,依此类推。然后对这个求职者的每种细分能力加以考核并加权,最后推算出这个求职者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由于小微企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水平较低、缺乏有效融资担保体系等问题,致使小微企业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 Gap)一直存在,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有关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不断出现,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选取小微企业融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以下模型:
3.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U
文章前面提到,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主要有:小微企业自身问题、银行贷款难度大、融资担保平台不健全、证券市场门槛高、宏观经济环境较差、融资渠道窄、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评价体系集合,记为:
其中,u1代表小微企业自身问题,u2代表银行贷款难度大,u3代表融资担保平台不健全,u4代表证券市场门槛高,u5代表宏观经济环境较差,u6代表融资渠道窄,u7代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2 确定评价对象的评语集V
一般地,各因素对事物的影响价值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等级。本研究采用“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等模糊语义评估。评语集就是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的集合,记为:V=
则,V={非常重要v1,重要v2,一般v3,不重要v4}
3.3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A
一般情况下,综合评价结果不仅与评价者对各因素的评价等级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因素自身的权重,这就需要确定各因素之间的权重分配,该权重分配可视为因素集U上的模糊集。设A={a1,a2,a3,a4}为权重分配模糊矢量,其中a1表示第i个因素的权重,要求0=a1,∑a1=1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Delphi法,加权平均法,众人评估法。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该权重用排序法分配较为合适,即A={0.4,0.3,0.2,0.1}
3.4 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确立模糊综合判断矩阵
单独从一个因素进行评价,如:Ri={ri1,ri2,…rim},称为单因素模糊评价。它可以看作是因素集U和评价集V之间的一种模糊关系。接下来逐个对被评价对象从每个因素上进行量化,进而可以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本文设计了300份问卷来调查每个制约因素的重要程度。目标人群是小微企业财务负责人、财务相关专业人士、学校教授及研究生。经统计,小微企业自身问题实际调查中的比例为:R1={0.4,0.3,0.2,0.1}
上面式子表示,对于“小微企业自身问题”原因,有40%认为非常重要,40%认为重要,10%认为一般,10%认为不重要。
银行贷款门槛高u2实际调查当中的比例为:R2={0.5,0.3,0.1,0.1}
融资担保平台不健全u3实际调查当中的比例为:R3={0.2,0.3,0.3,0.2}
代表证券市场门槛高u4实际调查当中的比例为:R4={0.2,0.3,0.3,0.2}
宏观经济环境较差u5实际调查当中的比例为:R5={0.2,0.3,0.3,0.2}
融资渠道窄u6实际调查当中的比例为:R6={0.3,0.3,0.3,0.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u7实际调查当中的比例为:R7={0.4,0.3,0.2,0.1}
以Ri为i列构成评价矩阵:
3.5 综合评判
若建立一个从因素集U到评语集V的模糊关系R=rij,利用R就可以得到一个模糊变换,即TR:F(U)→F(V)。然后可以得到综合评价结果:B=A*R。
综合后的评价可以看作是评语集V上的模糊向量,记为:B={b1,b2,…,bm},B的求法很多,例如用Zadeh算子,虽然这种方法简单,但算子比较粗糙。本文选择有加细算子作用的普通乘法算子。
接下来进行矩阵合成运算:
归一化后得:B=(0.157 0.162 0.131 0.126 0.126 0.146 0.152)
从评判结果可知,银行贷款门槛高U2相对来说数值最大,其次是小微企业自身问题U1,再就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U7和融资渠道窄U6,其他三个综合评分都较低。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结论,小微企业融资排名前四的制约因素依次是银行贷款门槛高、小微企业自身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以及融资渠道狭窄。以下分别对这四个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1 银行贷款门槛高
企业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即使是商业银行也不例外。银行给企业放贷,就必须得保证借贷资本的安全,保持借贷资本的完整,避免其受到损失,所以银行放贷首先会对该企业进行风险定价。我国大多数的银行,将其资金都投放在服务国有企业上,对大城市、大企业可谓情有独钟[2]。但对于小微企业而言,相比大型企业,由于其财务制度的不规范,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会导致银行贷款的风险变高,形成不良贷款的机率变大。而且,我国上市银行有强制披露信息的义务,不良贷款不能及时核销,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若长期居高不下,必然会影响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小微企业因此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同时,银行为规避风险,审批环节多,审批流程长,审批手续复杂,不能够及时地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大大影响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这也会使得小微企业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况且,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品种有限,服务面窄,常以抵押、票据质押形式放贷,远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一些个体工商户更是难得分享银行信贷的“一杯羹”。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各银行应转变观念,理性看待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可以这样说,开发小微企业信贷市场是银行拓宽贷款渠道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各银行应创造更多可供选择的信贷产品,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量身配以相应的产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3]。其次,在自身风险可控范围内,各银行应搭建迅速的贷款审批桥梁,尽量缩减不必要的流程和中间环节,提升审贷效率。再次,各银行应对小微企业进行准确的风险定价,遵照风险收益匹配原则,确立一个合理的贷款利率,同时规范各项服务性收费,努力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另外,各银行业务人员可主动上门,了解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对小微企业实行多种多样的风险和信贷业务培训,加强其对信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降低自身不良贷款的风险。
4.2 小微企业自身问题
一般地,小微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大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其盈利能力、风控水平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单从财务方面上来讲,由于自身财务制度的不健全,缺乏高级财管人员提供符合会计准则的、能够准确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银行无法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准确地评估,因此不敢对其张扬地大肆放贷。再加上其规模小、固定资产不足、抵押物少,由于缺乏有效的还款保证,从而使银行更加慎贷,难贷。然而,有些小微企业为了解决融资问题,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甚至伪造信用,对其自身的信用等级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另外,小微企业还具有抗风险能力差、经营管理不规范、治理机制不健全等自身制度的劣势,这些都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内在原因[4]。
针对这个问题,就小微企业而言,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机制,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以一个良好的经营成果,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赢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让这些机构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获得信贷的支持。其次,大胆录用复合型管理人才,提高小微企业经营决策能力,提升企业风险控制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再次,要讲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诚信”,提高企业会计人员技能,不做假账,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坚持纳税,恪守信用,提高自身信用形象,夯实与银行长期合作的基础,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放贷的信心。
4.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近几年,各级政府在不断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这些年物价上涨、人工成本提高、房价高涨,租金翻倍,国家扶持的力度在某些程度上仍然没有跟上小微企业发展的需要,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依然存在并不断增加[5]。总体上讲,政府政策虽好,但支持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具体政策措施十分匮乏,没有明确在银行贷款利率方面与大中型企业的差异化信贷政策,除了少数环保、节能、科技型小微企业外,大部分小微企业没有在国家政策方面享受到优惠。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除了少数已经存在优惠政策的环保节能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政府应扩大对其他各类小微企业的支持,减少各行业之间的不平衡因素。其次,把对小微企业已经采取的一些临时减税措施,变成一种长期的固定的政策。再次,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可以更优惠一些,并且应该坚决废除一些不合理的税收,减轻企业负担。最后,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小微企业信息统计中心,用于记录各地小微企业的纳税情况、信贷情况等重要信息,以加大小微企业的信息真实度和透明度,有效地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持。
4.4 融资渠道狭窄
一般地,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有限,伴随而来的是融资渠道十分狭窄。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乎以下几种:发行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目前,很少有小微企业能够做到发行股票并上市或者发行债券。并且,想获得银行贷款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大部分的小微企业融资只能依赖并且是过度依赖于自有资本和民间借贷,而正规的资金融通明显不多。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放缓发展,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收益下降、资金短缺等困境,这时候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更是显得尤为突出。
想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仅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来改善。首先,应加快发展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如创业板、“新三板”等。国家可以适当降低这些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让一些小微企业能够顺利上市,从中实现融资。其次,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同时,应加快中小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由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相对会比较低,小微企业可以从这些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这也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再次,可以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推进债券融资产品创新,推出小微企业集合票据、小微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创新产品,以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另外,鼓励天使投资人或者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小微企业,并可支持某些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的资金可专门用于小微企业的发展,这也为某些有潜力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
[1]刘春凤,董建军.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啤酒口感协调性品评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5.
[2]王全义.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国际经验借鉴[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95.
[3]赵亚明,卫红江.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12(11):58.
[4]杨龙,李琪.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2(24):64.
[5]胡巍.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2014(5):131.
责任编辑许巍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5.021
F830.56
A
1004-0544(2017)05-0115-05
湖北省社科联2015年度湖北思想库课题(201506);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2015年开放项目(CY2015009)。作者简介:余淑均(1969-),男,湖北荆州人,经济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柳德才(1973-),男,湖北汉川人,经济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