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韩 巍(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3)
基于有效性的交互展示研究①
李 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韩 巍(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3)
交互展示的有效性问题是伴随各种交互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有效性视角切入研究,首先阐明如何正确理解交互展示有效性;其次,再从技术性、人文性两个视角全面阐释交互展示有效性的核心价值诉求;并进一步探讨提升有效性的途径。以期不断完善当代展示设计理论的整体构建。
展示设计;交互技术;有效性
交互展示作为现代展示设计的一种类型,其作品呈现出的趣味性、带给观者的体验性和信息通道的多样性,这是传统展示类型固有程式化的单一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在设计应用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各种交互技术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展示设计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使交互展示成为现代展示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交互展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运用,交互展示的发展也进入成熟化阶段,对其的关注重点也从过去一般性的技术应用,转移到对其有效性的理性思考,这是确保交互展示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展示设计属于新兴学科,起步较晚,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而展示设计中“交互展示”,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后才逐渐引起国内设计人员的普遍关注。此后,交互展示在国内各类型展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其短时期内的快速发展,加之专注于交互展示的研究人员少之又少,未能在配套的理论研究领域构成同步发展的局面,导致交互展示设计实践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与困惑。如:展会主办方和众多设计师多片面地认为新的交互技术能够起到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和吸引参观者,于是在设计中盲目追求新技术;过多强调交互展示样式呈现和交互方式的新奇,造成交互技术应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这些“为技术而技术”的脱离展示本质的“炫耀”,让参观者虽感到热闹,却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领会展示的目的,这样不仅毫无意义地增加了展示作品的成本投入,而且对展示信息的传递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大大降低了交互展示的实际功效,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交互技术的熟知,展会投资方和设计师都由最初对交互技术的盲目追逐转向理性思考其应用的实际价值。然而,苦于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滞后,致使很多现实的困惑亟待解决。例如:不断涌现的各类交互技术,从通用交互、定制交互、二维交互、三维交互到最新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每种类型交互技术的基本特征、呈现特点、行为特点、交互特点、技术特性和开发的成本都大相径庭,面对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新技术,设计师应该依据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进行选择更为恰当?还有,同一类型的交互技术,可以应用到不同的交互装置上来实现不同的交互展示目的,那么,究竟与哪一种交互任务的结合,才能在技术和任务之间建立契合与匹配的关系?同样,同一个交互任务,可以应用不同的交互技术去实现,既可以采用多通道交互方式,也可以采用单通道交互方式,那么,究竟哪一种交互技术的应用才更有利于提高展示的实际功效?凡此种种,都让设计师陷入深深的困惑,迫使我们必须直面交互展示有效性这一重要问题,思考交互展示有效性的价值取向。
经历了多年的设计实践与探索之后,“交互展示”
在探讨交互展示有效性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将其与传统展示进行比较,辨析、了解其在本质和内涵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以期进一步理解其有效性的问题。
1.对传统展示本质的理解
近几年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可的一种界说为“展示的本质是信息传递”。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现代展示类型和展示主题多元化,只是展示目的多样化的外在表现。无论是商业类展示,还是科技、文化类展示等,只是代表展示类型和展示主题的不同目的指向性,它们或以销售产品为目的、或以科技教育和文化宣传为目的。若抛开展示类型、展示目的个性差异,其共性的本质特征都是即信息传递。其中,商业展示是依托商品信息的传递实现销售的目的;科技、文化展示是依托科技和文化信息的传递实现教育和和宣传的目的。概括说,展示类型和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展示的目的多样性,而展示的本质却是唯一的,即信息传递。当然,在信息化社会语境下,其传递信息的本质定义也显得尤为贴切,当今的展示空间、展品无不负载了大量的各种展示信息,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载体和媒介特性,每一个展示馆、场、会、所,更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进行对话与交流的集中信息场。在此我们可以借鉴传播学的信息传播系统模型,构建展示信息传播的基本系统模型,直观解读其传递信息的本质(图1)。
图1 展示信息传播系统图
2.对交互展示本质的理解
交互展示本质的理解,可以从其概念介入和展开,即“通过一定的设计思维和技术手段,使参观者和展示作品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交互行为,并完成一定的交互任务,实现传递展示信息的目的”,[1]交互展示的概念清晰表明其传递信息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说到底,交互展示只是展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展示类型。那么,它究竟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依然借助构建交互展示信息传播系统模型的方式,对两者进行直观的比较,研究其产生的变化(图2)。通过对两个模型的比较,不难发现交互展示与传统展示信息传播系统存在两方面的明显区别:一是展示信息流动方向的变化,即信息流动由传统的展品、展示环境到参观者的单向流动转变为相互之间的双向流动;二是展示信息的双向流动需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就是设计中所应用的交互技术。可见,发生变化的是展示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传递手段, 其传递信息的本质未变,只是在展示的内涵和概念方面发生了更新而已。
图2 交互展示信息传播系统图
3.对交互展示有效性的理解
有效性,是源于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与投入和产出相关联的,涉及效益、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将其引入交互展示设计中,更多侧重于探讨和评估交互技术应用的实际功效。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比较和阐释,我们对交互展示的本质、内涵和有效性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似乎能够直接推论出交互展示的有效性的核心诉求,就是“借助一定的交互技术手段实现展示信息的有效传播”。毋庸置疑,这也是其最显著的外在特征,但是,若仅仅从这个表面特征理解交互展示有效性,就未免有肤浅与机械之嫌,我们还应该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和分析其核心的价值取向。只有在澄清和明晰了交互展示有效性的价值取向后,才能为交互展示设计实践指明方向,为设计提供正确的依据和标准,从而有效解决设计实践中的种种困惑。而“在设计研究中运用价值论,并非是价值哲学研究在中国日趋成熟,而是一些特殊领域顺势纳入其价值研究框架所至,也不是研究者一时兴起,别出心裁,弄点新意,而是设计艺术领域面对无所不在的中外设计价值冲突,面对生活实践中一系列设计难题而别无选择。这是学科领域内部的需要,是学术自觉而并不全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2]在哲学范畴中,价值观泛指一定的主体在面对和处理相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衡量事物价值之基本依据的价值标准,简单理解,就是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应该基于什么角度和理念去思考问题。那么,交互展示有效性的价值取向,就是我们在交互展示评价体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价值标准,以及在设计实践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主体倾向性。
对于交互展示有效性的价值取向研究,需从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视角同时关照,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早期实践中片面、单一追求新技术的错误倾向。所谓技术性视角,就是从交互技术应用的角度,审视其给展品和参观者的交互行为和关系带来的变化,以及对传统展品与参观者之间静态、疏离的关系改变,这是交互展示最初的、最直接的内涵;而人文性视角,则是指从参观者的视角去思考交互展示设计的新内涵,避免技术凌驾于人之上的本末倒置现象,再次出现。强调从人与交互技术,人与展示,人与交互展示的多维、系统关系中去理解交互展示的有效性,这是交互展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反思才提出的新内涵,也是交互技术应用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只有基于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视角,探讨交互展示有效性的价值取向才更有意义,这也是研究交互展示有效性价值观的核心所在。
1.价值诉求—:交互二元主体性
交互二元主体性,强调建立平等的交互双边关系,即将交互的双方置于一个对等的位置探讨有效性的价值诉求,它是实现交互展示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在以往的交互展示设计实践过程中,设计师对有效性认识,主要有两类不同的观点:一类倾向于认为,交互技术有利于传递信息,它能让展品和展示环境负载更多层次和更大量的信息,是传统静态展品所无法实现的;另一类则倾向于认为,交互技术有利于参观者接受和解读信息,它为展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接收通道,也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多的能动性选择。然而,这两类观点都过分强调交互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体现出强烈的“技术性”思维,基于这样的思路,在交互技术应用中势必会出现求新、求异的错误倾向。
因此,对交互展示有效性的探讨,要基于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视角,紧紧围绕展示设计的本质“信息传递”开展,平等的对待交互双方,我们既要关注展示作品应用交互技术后所发生的变化,也要思考参观者对交互技术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偏向于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割裂双边的正常关系,破坏交互展示类型所应独具的交互特性和交互关系,从而影响交互有效性的实现。例如,在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中,设计师为了呈现犹太民族历史迁徙中所富含的时间与地理信息,设计了一个立体的交互地图,并煞费苦心地将位置捕捉交互、体感交互、旋钮式的操控交互等错综复杂的技术叠加于其中,似乎终于能够将纷繁复杂的信息编排于交互地图中,成功完成一件饱含信息的交互展示装置(图3)。但是,由于设计师将其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展示装置的信息呈现方式和交互方式,而忽略了交互的另一方(参观者)——以儿童为主体的参观者的认知和解读能力。在展示现场,面对这样一组操作复杂的交互装置,即便成年人也会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进而导致交互双方之间无法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互行为,更谈不上有效的信息传递。
二元主体性价值诉求,是符合交互展示特性和交互规律的价值取向,在平等的交互双边关系基础之上,使静态、单向的传统展示,走向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二元主体平等对话的交互展示。为提升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就应倡导交互二元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将交互的双方放置在一个对等的位置进行综合思考,改变传统展示中参观者的被动局面,使参观者和展示作品都同时扮演着行为发生者和行为接受者的双重角色,促进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在互动中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设计既是一种复杂思维过程,也是一种从意识到物质的转换过程,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交互展示设计也不例外。交互二元主体性的设计诉求,是构建有效互动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交互展示有效性的核心价值诉求,偏离这一思维的方向,在后续交互行为、交互方式、交互通道等诸多交互要素设计中将出现更多的偏差,使展示信息的传递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交互展示的实际功效。
图3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2.价值诉求二:交互体验自然性
交互体验自然性,着眼于交互过程中于参观者的感官体验,强调建立符合人的日常感知习惯的自然体验,是提高交互展示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诉求,它也是交互技术未来发展的目标。
交互二元主体性只是基于交互双边关系形成的前提性指导原则,而交互有效性的最终实现,则还需要依靠交互双方之间的互动与交往,这是一个过程。交互体验自然性,正是从交互展示的互动和交往的生成过程,去思考交互展示有效性价值诉求。然而,现实中许多交互展示并不能为参观者提供自然、和谐的交互体验,甚至已成为制约交互展示功效实现的障碍,为此,必须展开对交互体验自然性的研究。从交互展示设计一般过程看,都需要设计师将筛选、整合后的展示信息物化到相应的交互装置和交互环境中,使其与参观者发生一定的交互行为,并在行为过程中,借助相应的交互通道将展示信息传递给参观者。在互动过程中,不同的交互设计,会带给参观者截然不同的交互体验,而不同的交互体验将直接影响参观者对展示信息的认知、解读,并最终改变展示有效性的实现程度。在这一过程中,交互行为和交互通道是影响交互体验的两个主要因素,在此,我们将对其进行逐一探讨。
首先,在交互行为与交互内容之间,建立合理映射关系。所谓“合理映射关系”是指展示装置与参观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应该与他们日常的行为习惯相契合,其实质是在交互信息的内容与交互行为之间构建一种合逻辑的映射关系。比如,用手翻动图书页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如果在交互展示中涉及类似的交互行为,就应该遵循这一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才能使交互过程和交互体验更为自然。在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中的“犹太人文化”展区中,有一本电子图书式交互装置,参观者翻动页面的交互控制行为,是借助吹气的行为方式实现,这与参观者的日常行为习惯相差甚远,致使参观者手足无措,无法实现交互对话。再者,即便发生交互,伴随弯腰、俯身、吹气、抬头、阅读等一连贯复杂动作,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能算是一个低效的交互(图4)。同样交互行为,在201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基本构件馆”中,设计师就依据人的日常行为习惯,采用手动“翻页”交互控制方式,使参观者在习惯的行为方式下,阅读“书面”所传递的信息,潜在地提高了交互的有效性(图5)。
其次,在交互通道与交互内容之间建立的恰当匹配关系。所谓“匹配关系”就是要为交互展示内容选择适当的信息通道,包含单通道和多通道两种类型。类型之一,是单通道信息传递,它是一种低交互的状态。单通道状态下,展示信息的传递只通过参观者的单一感知器官,因此,在选择交互通道时,要依据人的感知习惯,选择适合传递该信息内容的通道,信息交互才会自然、有效。也就是说,适合通过视觉通道来完成传递的信息,不要尝试通过听觉通道完成。类型之二,是多通道信息传递,它是一种高交互状态。多通道交互状态下,展示信息会被分配给多个交互通道,并和参观者的多个感知器官同时进行信息交互,减轻单一通道工作时的记忆负荷,也会提高参观者的兴趣和参与动机,更重要的是多通道信息交互方式更接近人的日常感知习惯,交互过程更自然,这也是其特有的优势。展示内容与多通道之间如果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多通道交互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大大提高交互展示的有效性。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以多通道信息感知为主,常常是听觉、视觉、触觉和手势等多感官并行工作,它是一种更易被参观者接受的、自然的交互方式。例如:在博洛尼亚历史博物馆(Brochure Genus)的“水的城市”展区,为了演绎古代博洛尼亚城黑暗街道下流动的地下运河的神秘和辉煌,设计师马里奥•贝里尼(Mario Bellini)借助交互投影技术,将画面投射在地面上构成虚拟的运河河道。当参观者在涌动河面漫步,伴随脚步的移动会泛起一朵朵涟漪,并伴有清澈的水声,它以一种自然而熟悉的交互方式,同时作用于参观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个感觉器官,让参观者完全沉浸在曾经的地下运河中,体验和感受伊特鲁里亚文明曾有的辉煌(图6)。然而,在现实应用中,多通道的优势也不是时刻存在,也就是说多通道优势的发挥,是以展示内容与交互通道之间形成匹配关系为前提条件的。例如,在2007年中德友好年的“德国大道”主题展中,在其“可持续城市发展” 多媒体展区,设计了一个捕捉式多媒体互动装置,参观者需要前后移动步伐来实现放大和缩小图纸的互动目的。此案例虽然实现了视觉和触觉共用的多通道交互,但是,在展示内容与通道之间没能构成良好的匹配关系,反而无谓的增加了参观者的认知负荷,使参观者手忙脚乱,构成不必要的干扰,就只会减弱交互的有效性(图7)。
图4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图5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图6 博洛尼亚历史博物馆
图7 “德国大道”主题展
3.价值诉求三:交互技术适切性
交互技术适切性,是从如何选择与应用交互技术的角度,提出适宜、恰当的原则。它的提出,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理由之一,交互展示技术应用中盲目求新、求异现象的存在。
一方面,受技术进步规律的潜在影响。按照科技进步的普遍规律,旧的、低级别的技术总是不断地被新的、高级别的所取代。受这一普遍规律的影响,展示设计师在选择交互技术时,也总是竞相采用当下最新的技术,而忽略其在交互展示中担负的功能和应用中表现出的复杂性,以及服务于展示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从而涌现很多投入与功效成反比的展示作品。另一方面,受认识的片面性影响,一些设计师认为采用新的交互技术,能够更好地吸引参观者,激发他们参与互动的热情。这些在应用中的出现的片面求新、求异的盲目现象,是交互展示发展初期曾经走过的一段“歧途”,也是交互展示设计理论发展滞后和不完善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理由之二,设计师对交互展示中交互要素多样化、复杂性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展示设计中的交互技术的应用,涉及交互目的、交互行为、交互环境、交互通道、技术通用性等诸多要素和层次,它们相互关联、共同影响,制约着展示有效性的最终实现。这些交互要素与通常的交互要素相比较,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更多表现出的是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这些个性的充分认识,是理解交互技术适切性观点的前提和基础。交互展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其一,交互客体多样化,通常的交互客体,主要是指具有交互功能的智能设备(交互客体),一般都是具有某种功能性价值的实体产品,交互技术只能借助这些确定的实体产品发挥其交互功能,有着较强的限定性。但是,交互展示中的交互客体,却涵盖了展示环境、展示装置、展品等等具有交互功能的展示要素,也就是说能够承载交互技术的载体丰富而多样化,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创意可能。其二,交互方式多样化,通常的交互设备,其交互技术的开发,是为了使用者更好地控制与操作交互设备,即以易用性、通用性为目的,使用者操作行为也多通过手、脚完成,致使其交互方式基本相似和一致。但是,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装置,是围绕展示信息传递的目而进行的专门设计,也有部分是在通用交互技术基础之上的二次开发,交互方式个性鲜明,千差万别。其三,交互客体呈现样式多样化,通常的交互设备,其呈现样式多为批量化生产制造的工业产品,同一类型、系列交互设备的呈现样式(外观),受制于其操作和控制功能的需求,一般呈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与雷同性。在展示环境中,具有交互功能的空间、装置、展品的呈现样式,是针对不同的展示信息,由设计师专门设计的,其呈现样式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也是整个展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交互通道多样化,受科技发展普遍规律的影响,日常交互设备多遵循由单通道向多通道、由从低交互向高交互的发展规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展示设计中交互通道的确定,不能机械地把技术水平先进与落后作为依据,而应把是否有利于展示信息的传递作为选择的依据,因此,在同一个展会中常常出现不同时代、不同水平的通道技术同台并用的局面。
通过对交互要素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交互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选择能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的创意可能,错误的选择往往意味着高成本、低功效的结局。为了更好的地提升交互展示的有效性,下面从技术的视角,用表格的形式将交互技术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比较,目的不在于比较技术的先进与落后,因为交互展示设计中技术的先进与落后,从来不是衡量有效性的标准。分类比较是为了有利于设计师理解不同类型交互展示技术的呈现方式、基本概念、交互双方关系和适用领域等交互特征,方便其在展示设计实践中选择适合的、恰当的交互技术加以应用,达到提高展示实际功效的目的(图8)。
图8 交互展示技术类型比较图表
交互技术适切性的价值诉求,倡导由过去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到遵循适切性和合理性价值取向的转变,客观体现了人们对交互技术应用和对交互展示有效性的理解,走过了一段由感性到理性的必然过程。适切性的价值诉求,以一种理性态度引导设计师从追求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趣味化等表面效益,转向追求应用交互技术手段促进展示信息的有效传递,这也是交互技术适切性价值诉求的深层内涵。
交互展示有效性的提升与实现,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视角下的诸多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方能实现。其在设计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从交互展示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出发,全面、系统考虑交互展示有效性的诸多影响要素,综合而概括地对交互展示设计实践提出宏观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刻板地按照某一方面的需求给出具体的策略和办法。在本文上述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反思基础之上,我们认为,提升交互展示有效性的设计观念和实践途径应该涉及以下几点。
首先,树立全面、联系的交互系统观。由于交互展示设计中牵涉到交互技术、交互通道、交互方式、交互体验等多种要素,注定其设计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以全面、联系、协调的系统观念思考其有效性。在设计中不能将展示有效性的价值取向局限于某一个要素,而忽略其它因素的关联性和影响性,以系统的观念审视和指导交互展示设计实践,对于提升其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确立技术性、人文性并重的交互设计理念。从现阶段交互展示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看,设计师多着眼于新的技术的应用、新的交互模式的建立和新的呈现方式的创造,也多从技术性视角对交互客体(交互展示装置)进行研究和探索,固然,其与传统的固有程式化的单一、静态展示模式相比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种偏向一方的割裂性研究,违背交互主客体二元构成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有效性。因此,要建立有效的交互模式,还需从人文性视角,将交互主体(参观者)和交互客体(展示装置、空间)放在平等的地位,思考参观者对交互内容、交互模式、交互通道、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设计需求,才更有利于提升交互展示的实际功效。最后,构建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前文提到,交互展示作为一个新的展示类型,其传递信息的本质并未改变,发生变化的是信息传递方式和信息传递手段,只是展示设计内涵和概念发生了更新。因此,能否有效传递展示信息,必然是评价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交互展示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相比传统展示的静态和固定的过程,期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对其评价应坚持动态、开放的评价原则。动态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交互结果的评价,也要关注交互过程的评价,关注交互展示过程中交互双方的各自的发展性变化及相互协调的程度。开放性则是由交互展示内容多样化和交互要素的多元化特征所决定,它要求我们在评价中不能以某一个内容或方法为评价的标准,应坚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总之,在实践中,针对不同交互展示的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才能确立兼顾过程性和总结性的评价体系。
交互展示有效性的提升和交互目的的实现,绝不是依赖新技术的应用和表面交互行为的发生,更不是凭借参观者被激发的兴趣和热情,应该透过这些表象,从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视角,对其展开全面而系统的探究。我们应该从展示信息有效传递这一本质与目的出发,在设计中追求交互二元主体性、交互体验自然性和交互技术适切性,唯有如此才是提升交互展示有效性的正确途径。通过上述理论的澄清与认知,对交互展示设计实践及其有效性的提升势必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当然,对交互展示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1]李伟.基于技术类型的交互展示研究[J].装饰,2016(9).
[2]李立新.价值论:设计研究的新视角[J].美术与设计,2011(2).
(责任编辑:夏燕靖)
J525.1
A
1008-9675(2017)02-0155-06
李 伟(1968-),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韩 巍(1955-),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60033);2014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06830048)阶段性成果之一;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6YSB014)阶段性成果之一。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是陌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