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育农业新动能的经验和启示
王军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当前农业的发展现状,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全面激活劳动力、资本、土地和科技等要素,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
长期以来,依靠资源消耗粗放式的经营推动了农业的增长。然而,这种传统动能边际效应递减,是不可持续的,迫切需要改造提升。以新技术、新资源、新要素引领新动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已经初露端倪,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壮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农业发展问题,只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激发各类农业生产要素潜力和动力,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这些国家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国、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拥有者,这些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一,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核心就是改变农业技术状况,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美国建立了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三位一体”体系,每年国家财政预算专门对农业科研拨出大量经费,支持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和推广,出台了二十多部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保护体系,让科技创新企业能够享受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同时,对企业研究开发给予税收优惠,充分调动了私人部门从事农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培育了一批如孟山都、杜邦先锋大型龙头企业,在化学肥料、生物育种等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有力推动了美国农作物产量的成倍增长。以色列针对水资源匮乏的资源约束,把水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制订了严格的用水配给制和灵活的价格调节政策,开发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在沙漠农业地区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第二,适应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国家顺应需求侧升级的趋势,从供给侧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整个农业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着力推动农产品与新技术的结合,将发展生物能源作为能源自给战略,通过减税、补贴、政府购买等措施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并于2006年通过了玉米可以用作乙醇燃料的法案。强劲的需求导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整个玉米产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出现了主要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政府通过实施“大米生产减产政策”,鼓励农户转耕其他作物和推行休耕制度减少大米种植面积,先后出台多部相关法律,对肉牛、牛奶、猪肉、蔬菜特定品种重点补贴,并加强对农业生产投入物、食品加工和饮食业等全程监控,鼓励发展有机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第三,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加快产业融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稳定。为了让农民获得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增强农业发展的活力,日本最先提出了“六次产业”发展战略。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支持和建立农林渔业产业化成长基金等,扶持农业生产者建立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链条,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综合价值,把农业变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我国台湾地区把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三生”农业作为应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台湾农委会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计划,并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扶持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率,促进了生态和谐。韩国为改善农村落后状况,缩小城乡差距,从1970年开始探索实践了“新村运动”.以政府支持、农民参与和项目开发为动力,利用城市过剩产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此举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也带动了城乡经济基本保持平衡发展。
第四,培育新主体,加快注入现代要素。二战以来,许多发达国家逐步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大规模生产和企业大型化成为潮流。在农业领域,规模化经营主体则成为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法国政府通过大农场兼并和小农户破产的途径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经营。政府规劝农业收入较差的农户放弃经营农业,并帮助他们转入城市就业;向老年农民发放终身养老金,鼓励提前退休;对实施并购的大农场主实行税收减免、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通过土地租赁扩大经营规模。1954年—1962年,法国大约有150万名农民退出了农业生产领域,全国1/4的农用土地实现了集中经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针对人多地少、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基本情况,构建了覆盖几乎所有地区、所有农户的农业协同组合,以服务的规模化提升农业规模经营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人才。德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以独特的农业职业教育造就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现代农民。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农民要取得土地经营权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有力推动了德国农业现代化高水平的发展。
第五,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农业转型发展。发达国家重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并通过国际分工合作,促进农业资源国际国内双向流动,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日本为了保障本国农产品供应,实施了海外农业战略,与粮食出口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稳定粮食进口。通过海外租买土地和入股企业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全球布局。美国巨大的农业产能迫使其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通过出口信贷担保、市场开发和出口补贴等刺激国际市场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同时,美国政府还推行“食品券计划、学校早餐计划、特殊牛奶计划、夏季食品供应计划”等,开拓国内农产品销售市场,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欧洲一些农业强国不仅积极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还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摆脱自身资源缺乏的困境。丹麦、荷兰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兼并周边国家中小企业,将其作为农业原料来源地,从而利用国外农业生产要素为本国农业增添发展后劲。
第六,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美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协调供需矛盾,更加注重使用信贷、保险等市场化手段调控农业。为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实施强有力的金融、投资等政策支持农业生产,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提升农业生产者自我服务能力,从而为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澳大利亚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逐步废除了农业管制,推出农村重建调整计划、发展澳大利亚农业计划等,不断调整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实现从管控农业生产和销售为主渐渐转向为农民提供服务为主,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的管理作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全面激活劳动力、资本、土地和科技等要素,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
供销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服务平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培育创新驱动动能。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将给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动能。供销合作社这个“老生意人”更要顺应这一形势,在农业生产环节着力做好“物联网+生产”,关键是打造智慧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在流通环节着力做好“互联网+流通”,关键是学会运用电商,将线下的实体网点优势转化为现代流通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是以社会化服务为载体培育要素升级动能。近几年,供销合作社以服务规模化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要大力推广山东等地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发展合作式、订单式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生产服务需求。要大力领创办各类农民合作社,推进基层社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把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网络、品牌等优势,与农民合作社的产业、机制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深度合作、共赢发展。要总结推广浙江“三位一体”模式,加快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实现“大组织、大平台”与“小组织、小农户”的有机结合。
三是以产业融合为手段培育产业引领动能。供销合作社产业类别和经营主体众多,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引导社有企业、农批市场、连锁超市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要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快延伸经营服务链条,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不断提升农业的增值收益,真正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作者单位: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